书城历史宁夏长城
48515700000018

第18章 宁夏长城的保护与开发

在被誉为“中国长城博物馆”的宁夏,自然与人为的破坏正在蚕食着“东方巨龙”的身躯。

与气势磅礴、游人如织的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比起来,宁夏境内的长城保护令人担忧,宁夏长城及附属建筑物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中卫市沙坡头黄河南岸一带的秦长城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其间经受了无数狂风暴雨的冲刷,频繁的烽烟战火的洗礼,加之风沙侵袭,长城墙体损毁严重;在贺兰山一带石嘴山市境内的明代长城,部分墙基被风沙蚕食形成悬墙,出现大面积坍塌。过去,祖居长城两侧的农民缺乏保护意识,在生产生活中对长城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作为宁夏东长城起点的横城堡,原本是完整的,但近几年,其上却建起现代建筑。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这段长城居然被人用砖砌了一部分,上面长着许多杂草,长城上还有木桩和洞。一条公路从长城中间穿过,路两边还留有钢筋和水泥柱。被誉为宁夏“八达岭”的北岔口长城脚下,个体采石场的炮声隆隆作响,随时都威胁着长城的安全。风力发电厂的巨大风车矗立在约200米长的土长城旁,长城两侧虽有铁丝围栏,但围栏也被断开几个口子,大货车不时从此经过,尘土飞扬。明代,铁柱泉城外围还用宽12厘米、长40厘米的大青砖建了一个围墙来保护,但至今荡然无存,只留有残砖瓦片。20世纪60年代,当地建煤矿时,将这里的大青砖拆了。还有的被附近居民挖回去砌羊圈、打地基。兴武营城外围墙砖也被周围村民陆续搬回家用。

在长城穿越的村庄或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人为毁坏长城现象相当严重。贺兰山三关口长城保存基本完好,但有众多采石场滥采乱挖,且为通行方便,随意在长城上“开口子”。下马关以前人烟稀少,而今移民搬迁,将其开了几道口子。还有当地的农民,为逮蝎子,将长城石块掀下,或者把土长城掏得满目疮痍。还有人在长城上私建庙宇、乱挖滥建,以长城为羊圈墙、猪圈墙、厕所墙,在长城上掏窑洞、挖储藏室的更是不胜枚举。到目前,类似的人为破坏古长城活动仍在一些地方存在着。

由于宁夏境内的长城大都处在地广人稀的戈壁荒漠、高山峡谷,点多、线长、面广,文物管理人员很难到达现场,加大了保护难度。同时,长城穿越的西部地区经济贫困,地方政府财政紧张,难以拿出大量专项资金用于长城的保护,加之缺乏保护长城墙体的科学技术,使“东方巨龙”的保护陷入困境。

一些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建议,对长城做好有针对性地保护工作,并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关注长城,保护长城,让人们自觉形成保护长城的意识。同时,应建立区、县、乡、村四级保护网络,各市县文物管理部门要从乡村选择义务文物保护员,经常巡视长城,一旦发现破坏长城的不法分子,及时向文物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宁夏雄浑壮阔的长城与塞上风光融为一体,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宁夏长城具有分布广、跨度大、种类多、时代全等特点。长城在宁夏的分布地段往往有深蓝的苍穹,神秘的风声,宛转的羌笛,逶迤的群山,成片的牛羊,在这样的背景中,更平添一份哀婉色彩和原始情调。而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的是隐藏在这后面的与长城相关的黄河文化、游牧民族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丝路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等丰满、生动的形象,将长城2000年的历史、建筑风格、防御功能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播、融合、发展进步的影响等多方面内容顺理成章地“联串”起来推向旅游者。

针对这种独特的资源优势,宁夏21世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古长城旅游景点的保护和恢复应是优先发展领域。选择代表性区段,分期分批,加强保护、修复和仿造若干组建筑,作为振兴宁夏旅游事业的一项创举,为国家的长城游系列开发作出自己的贡献。宁夏长城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宁夏应该大打“长城旅游牌”,这不仅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还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长城游需要“出奇兵”,宁夏的长城游旅游形象策划应该定位为“原始”,从而引申为“古”和“真”,以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长城游,营造一种要游中国的原始长城就应到宁夏的舆论。宁夏可以推出“历代长城大系游”“原始长城风情游”“沿黄河长城游”“沿公路长城游”“沿沙漠长城游”等,采用“徒步长城游”“自行车绕长城游”“越野车绕长城游”“直升飞机空中长城游”等不同旅行方式,倡导“长城生态游”“长城探险游”“长城考古游“”长城寻根游“”长城民俗游”等不同内涵。

宁夏在开发长城游的同时还应与保护和维修长城紧密联系起来。保护长城和修复长城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开展长城游,应鼓励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为修复长城段捐资出力,或亲自动手添砖加土,并由旅游管理部门颁发证书,证明其参与修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宁夏长城,而且可以把游览观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增强保护意识,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历史,体会更多的文化,培养和激发游客的爱国主义热情,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旅游(文化)生产力,这亦与知识经济时代对旅游业的要求相吻合。

全面加强宁夏境内历代长城保护,同时完成明河东长城入黄河的修复工程,使黄河文明与长城文明共聚在宁夏,构建成印象华夏风采古韵的旅游精品工程,成为受广大游客喜爱的、海内外高知名的塞上黄河长城。通过营造长城与黄河、沙漠集成的旅游形象和旅游项目,使之成为宁夏的又一拳头旅游产品。修复关楼津亭,关门上建关楼,上书“长城关”三个大字,关门上书“深沟高垒”“北门锁钥”等字样,并修复附近的秦河上塞、汉墓群、黄河古渡、烽火台、深沟高垒和“品字坑”等,共同构建多样性的军事防御观光体系。修复贺兰山三关口长城,以游赏雄伟的长城、险峻的关塞为主要内容。开辟头关北侧山顶的观赏平台和登山游步道,封山育林,体现“雄关如铁”山岳长城的风采。沿公路选取盐池段长城,连同防御工程体系修复后开放为新旅游点,从而使古老的长城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