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杰人灵,名人辈出,这里是文臣武将建功立业的场所,是骚人墨客吟唱高歌的对象。沿着长城防线,我们就不难寻找到一些功绩显赫、史不绝书的文臣武将的历史足迹。
如果说西周在宁夏筑有长城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那么在宁夏修筑长城的第一人应该是西周名将南仲。
南仲(生卒年不详),姬昌治岐时开拓周国西方疆域的名将。周国准备东进灭商,为解除后顾之忧,对周国西方的昆夷、鬼方、猃狁诸国进行武力兼并,同时在国内实行“怀保小民”争取人心的德政,双管齐下,实现其战略目标。当时西方抵抗周国最强的是猃狁(周曰猃狁,秦汉时曰匈奴),今固原地区就是猃狁部落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于是姬昌命南仲征伐猃狁。南仲受命之后,并没有直接发兵进攻,而是采用先固守军营城堡,稳扎稳打,步步进逼,等到猃狁斗志懈怠时,南仲调集大军,突然对猃狁发起总进攻,把猃狁打得大败而远遁,从此稳定了周国西部边境,解除了东进灭商的后顾之忧。
南仲对“宣王中兴”作出了的重大贡献,《诗经》有不少文字叙述、赞美他在朔方打胜仗、修工程的史事,《汉书》云“宣王兴师,命将征伐猃狁,诗人美大其功”,也反映了《诗经》所颂扬的历史事实。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初春,蒙恬主力军由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县)渡过黄河,攻击高阙与陶山(今狼山山脉),一部军西渡黄河进入贺兰山脉。匈奴震于秦之兵威,向北远遁,于是秦赵原被匈奴侵占之地全部恢复。蒙恬从此开始十余年的北部边防戍边生涯。另一方面,始皇帝下令修缮长城。秦朝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边界长达万里,处处派兵防驻是不现实的,而匈奴人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移动速度快。为了更好防御匈奴人南下,秦朝制定了以墙防骑的防御方针,下令全面修复原秦、赵、燕修筑的长城,并将其相连,形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同时还修驰道、筹粮饷为军事防御提供后勤保障。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朝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从临洮(甘肃岷县)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就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并不是他首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蒙恬北伐匈奴的胜利,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贵族对中原的抢掠,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在长期的交往和劳动中,不少匈奴人南迁中原,逐渐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产,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作出重大贡献。
明代长城工程艰巨,规模浩大,时跨百年,伴随着长城的修筑与防务,有很多文臣武将留下了一世英名。
秦紘(1426~1505年),字世缨,山东单县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南京御史。天顺年间任陕西右参议。成化年间迁户部侍郎。后被人诬告降职,降为广西右参政,又因奏请罢免宦官及武将中贪污受贿者,得罪皇亲,被罢官。
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闰七月,蒙古贵族小王子、火筛以10万骑兵分道进入宁夏、固原等地,大肆杀掠,尸骨遍野,明军大败,关中震动。八月,小王子又以2万骑进入宁夏东路花马池,以1万骑进入韦州,明军躲在城寨中,不敢出来迎战。九月底,明孝宗召回起用秦紘为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秦紘这次奉命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已是76岁高龄。为此,他曾写了一首题为《西行至固原》的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并表明自己的心志:
一第登庸五十年,几番黜逐几超迁。
达官固守寒儒节,文吏常兼大将权。
卷鸟归来方敛翼,回鸾台起复行边。
从今再试平胡策,百二山河保万全。
秦紘到固原后,亲自祭奠阵亡的将士,掩埋了他们的尸骨;为阵亡的有功将领叙功,抚恤死亡军士的家属;参劾整治了败将之罪,更换了固原等地守将,加强兵马,调整布局。然后练兵屯田,申明号令,军威大振。
秦紘奏请朝廷改固原卫为固原州,大力开拓城郭,增筑外关城,招徕商贾。秦紘拓筑的外关城基本上奠定了固原城最后的格局和型制,既有堞楼,又有壕堑,直至清代。
固原北部绵延千里,有闲田数十万顷,旷野靠近边界,无城堡可守。秦紘计划于花马池以西至小盐池(今盐池县惠安堡)之间200里的地方,每20里筑一屯堡,屯堡周回48丈,每堡派500名兵士据守。固原以北也筑屯堡,招募百姓屯种,每顷每年可收赋5石,一年可得50万石。总计在三边地区修筑城堡1.4万余所,砌边墙、铲崖挑堑3200余公里。由此大振军威,三边防务为之一新。
另外,秦紘在总制三边军务期间,还推演古法,造兵车,造火器;修筑了豫旺、石峡口、双峰台三城;又为金佛峡、海子口的七个城堡修建了石头城墙和铁皮包裹的关门。在固原通盐利,讲马政,一时商贾云集,物货流通。任职3年,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四镇平安无事,以治功加太子少保。弘治十七年(1504年),朝廷召秦紘还朝,主管本部事。第二年九月病逝,享年80岁,赠少保,谥襄毅。
嘉靖六年(1527年),固原州士民思念秦紘的功德,在州城南择地3亩,为他修了一座公祠,让后人世世代代纪念他。
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其先祖为云南安宁人,因父丧葬于丹徒(今江苏镇江市),遂引为新籍。杨一清12岁时即以奇童被荐为翰林秀才。14岁举乡试。成化八年(1472年),18岁的杨一清登进士第。曾以副使督学陕西8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由南京太常侍卿擢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此后,他曾于正德元年(1506年)、五年(1510年)、嘉靖三年(1524年)三次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杨一清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是明朝一代名臣。史称“故相行边,自一清始。温诏褒美,比之于郭子仪”。他学贯古今,为官一生,尤熟悉北方边防事务,先后在西北任职30多年,为加强明代西北边备作出了贡献。
杨一清三次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时,积极主张在宁夏修筑边墙。他认为,明初放弃阴山防线,筑东胜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已失去一面险要之地;其后又丢掉东胜,退守榆林,遂使河套肥沃之地成为鞑靼的巢穴,宁夏形势一变而为三面临敌。他认为收复东胜,以河为固,东接大同,西连宁夏,使河套千里之地归我耕牧,这是上策。如若不能,就要增筑边墙,增强防御能力。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同意杨一清的建议,批拨国库银10万两,由杨一清负责修筑定边营至横城的300里边墙。
杨一清调发陕西八府各卫丁夫9万人修筑边墙。为减轻民役负担,在兴工修筑时,他把民工分为两批,每批筑墙3个月,到期轮换。但杨一清不久即为刘瑾陷害入狱。这道300里的边墙仅完成40里,被迫停止。
时隔3年,宁夏发生“安化王之乱”,明武宗令致仕在家的杨一清以原官改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第二次总制陕西三边军务,与御用太监张永领兵3万共同指挥平叛事宜。杨一清还未到达宁夏,其旧部将领宁夏游击将军仇钺等已将安化王朱寘鐇捕获,叛乱已经平定。但宁夏社会秩序还相当混乱,杨一清的善后政策是:“只诛首恶,不究胁从,有功者录用。”杨一清发布文告,向宁夏军民讲清政策,打消人们的顾虑,初步安定了人心。
兵变平定后,杨一清继续留驻宁夏,处理边防事务,做了大量有益于宁夏百姓的事情。期间,杨一清还与张永在叛乱平定后,合谋除掉刘瑾。不久,杨一清还朝,进户部尚书,又改吏部兼武英殿大学士。后因武官江彬擅权,杨一清辞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