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宁夏长城
48515700000014

第14章 明代对战国秦长城的利用

明代曾经对绕固原城西北这道圮废的战国秦长城进行重新修筑,加以利用。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边总制大臣秦紘驻节固原,提督陕西三边军务,曾上表于固原卫设过四道防线。不仅在固原附近分兵御守,而且又向南进,在平凉西北的火龙沟、虎山沟,庆阳府环县的张麻沟、海子口,固原城西南六盘山中的金佛峡等地筑墙立营,分兵防护。战国的秦长城就是从海子河口稍南的滴滴沟口出,然后经过吴堡、枯井、明庄梁(又称长城梁)而绕过固原城西北,于固原城北10余里处变成两道长城,跨过清水河后又合二为一进入东山。沿着这段长城内侧的明代城障,多是在秦时旧址的基础上修筑的。现遗存的还有固原城北十里堡。在其地面与墙身内,到处都遗落着秦汉时代的绳纹板瓦、简瓦等。固原城西已圮的古城址,一里见方,地面上散布着许多明代瓦片,而剖面土层里却还夹杂不少秦汉时期的绳纹瓦片。

明代之所以在固原城附近继续利用并不断加固修缮秦长城,与它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边防情况有直接关系。固原“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著名的古战场。明初“,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成为边患。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蒙古火筛部南掠进入平凉以后,固原一带边防日显重要。景泰元年(1450年),因这一带屡遭蒙古贵族诸部的扰掠,在宋代镇戎军城的旧址上修筑了固原城。景泰三年(1452年)又立为守御千户所。成化三年(1467年),南掠之敌攻破开城县,遂将县治移入固原城。后来,固原守御千户所又被奏升为固原卫。弘治五年(1492年),入居河套的蒙古火筛部不断南掠又将固原卫升为固原州,管辖固原、靖虏等七卫。弘治十四年(1501年),火筛部由花马池大举进入平凉、凤翔、临洮、巩昌。及至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建议设大臣一员,开府固原,总制延绥(榆林)、甘肃、宁夏三边军务。

自从明朝设重臣驻守固原、总制陕西三边军务以后,固原州即升为镇,固原便成为当时的边防九镇之一。弘治十八年(1505年),总制大臣杨一清又设立头营至八营诸城堡。由于固原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修筑这一带的长城就势在必行。弘治十七年(1504年),总制边务大臣秦紘,不仅在固原城以北(今同心县、海原县)修筑长城,而且还在固原城附近,重新利用环绕固原镇城的秦长城遗址,以加强这座西北边防指挥中心的城防工程。同时,在固原城北还修筑了两道长城以为防卫,并向两侧延长至固原城西南方和东北方的山中。此后,在嘉靖至万历年间,不时对秦长城及其他防御工程进行加固和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