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27

第27章 病案集锦(16)

诊断:中医诊断:舌衄(心火上炎)

西医诊断:舌出血

治法:清心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导赤散加减

竹叶6克、生地25克、川木通6克、生甘草6克、生蒲黄10克(包)、白茅根30克、藕节30克、白及10克、三七粉3克(冲服)

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11月21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舌面渗血次数有所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仍以导赤散加减治疗:

竹叶10克、生地30克、川木通4克、生甘草6克、青黛6克、生蒲黄10克(包)、连翘10克、麦冬15克、当归10克、三七粉3克(冲服)、侧柏叶6克、生黄芪2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9年12月26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渗血已缓解,无明显渗血,舌淡苔薄黄,脉细。大便不成形,口臭,故以健脾行气,芳香化湿为法治之,方如下:

藿香10克、白芷10克、炒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黄连10克、焦三仙各10克、砂仁6克(后下)、木香5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舌为心之苗窍,舌裂而衄血是心火上炎,迫血妄行所致,上炎之心火必导之使下行。心与小肠相表里,脏病治腑,已有古训在先。选导赤散,清之利之,心火由小肠屈曲而下降,更酌加白茅根、三七、侧柏叶、藕节、蒲黄之类清热凉血止血以治其根,标本兼顾病当痊愈。若用之不当反佐之,加少量吴茱萸或肉桂当可见功。

月经不调

病案一

姓名:张敏

性别:女

年龄:32岁

民族:汉族

职业:销售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0年3月12日

主诉:月经不调已1年多

现病史:患者月经失常已1年多,常带经1至2个月不停,倦怠乏力,食欲减少,面色萎黄,月经量多色淡而稀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化验血色素6克,且浮肿较为明显。

辅助检查:血色素6克、血压:90/60mmHg

辨证分析:患者平素工作忙碌,失于调摄故导致脾肾两虚,冲任不固,整体以虚象为主,冲任不固,故常带经2~3个月,血虚故经血色淡而稀薄,脾肾两虚,日久则导致疲乏无力,纳差,面色萎黄,舌脉均为虚象之症。

诊断:中医诊断:月经不调(脾肾两亏,冲任不固)

西医诊断:月经不调

治法:平补脾肾,调经固冲

方药:参芪调经汤

太子参15克、山药15克、白术10克、炙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川断10克、乌贼骨10克、泽泻10克、阿胶12克(烊化)、覆盆子10克、生牡蛎20克(先煎)、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4月6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精神较佳,纳食增加,月经一周经尽,浮肿有所减轻,仍以上方继服。

太子参15克、炒山药15克、炒白术10克、炙黄芪30克、枸杞子10克、川断15克、桑寄生10克、阿胶6克(烊化)、泽泻10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10年5月10日,病情好转,上方又服两次,目前月经正常。

按:月经先期,经量多以血热论治,世人多可接受,但若用脾肾虚解释则患者难以接受,而医者又不能自圆其论,故辨证此证型时需要将月经之色、量、味兼而顾之,但凡量多、色淡、质清稀无臭味者可用本方。

病案二

姓名:陈进

性别:女

年龄:40岁

民族:汉族

职业:教师

婚姻状况:已婚

出诊时间:2010年3月22日

主诉:经闭5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推后来潮,月经周期常为3~6个月。曾行性激素6项测定未见异常。妇科B超提示生殖器官未见异常。刻下:月经已5个月未行,余无明显不适。脉细,舌淡红苔薄白。

辨证分析:患者年龄40岁,肝肾精血渐衰耗,冲任气血不盈,故见月经渐渐推后,量少,色淡。由于精血不足,血虚气弱,冲任不充,血海不盈故见月经停闭不行。

诊断:中医诊断:月经后期(瘀血阻滞兼肾阳不足)

西医诊断:月经不调

治法:养血活血,补肾通阳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归肾丸加减

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熟地30克、红花6克、桃仁10克、菟丝子15克、寄生20克、川断20克、巴戟天20克、仙灵脾15克、补骨脂15克、怀牛膝15克、桂枝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3月29日,患者自述服药后月经仍未行,服药后有肠鸣,余无不适,纳可,脉细,舌淡红苔薄白,李老仍以补肾温阳,活血通络为法,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如下:

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熟地30克、红花6克、菟丝子15克、寄生20克、川断20克、巴戟天20克、仙灵脾15克、补骨脂15克、桂枝10克、炙黄芪30克、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10年4月7日,患者自述上药服至第五剂时月经来潮,经色暗红,经量适中,无腰酸腹痛等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李老治以益气养血,活血行经,方以八珍汤加减如下:

党参20克、炙黄芪20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丹参15克、茯苓10克、陈皮6克、当归15克、川芎6克、熟地25克、白芍15克、阿胶10克(烊化)、益母草1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四诊:2010年4月16日,患者自述4月11日经尽,继服上药以固疗效,上方6剂水煎服,用法同前。

2010年5月7日,患者以感冒前来就诊,自述于5月2日又行经,目前月经周期正常。

按:经闭一病有虚有实,实者易治,攻瘀破血即可奏效,而虚者是血不足也,究其血虚之因亦有多种,有脾虚不能化生气血,生化乏源者;亦有肾虚精少,精血不能互化者。本例始终以养血为主兼益气健脾,益肾填精为法,月余气血充盈,经血自下。历五六月经闭痊愈,但应注意时刻保经养血,方可奏全功。

病案三

姓名:李萌

性别:女

年龄:20岁

民族:回族

职业:学生

婚姻:未婚

初诊时间:2010年1月20日

主诉:月经延期2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12岁时月经初潮,月经周期忽前忽后,周期无规律。刻下症状:已2个月月经未行,2009年11月5日最后一次行经,月经量少,色暗,伴有心烦,面部痤疮,大便不爽,牙龈肿痛,舌暗,脉沉。

辨证分析:患者自述平素性情内向,情绪易抑郁,气机郁结,血行瘀阻,血瘀气滞,冲任不行,血海不能满溢则月经推迟或停闭不行。气滞不行,气失宣降升发则见心烦易怒。肝郁化火故见面部痤疮,牙龈肿痛。舌质暗,脉沉均为气血郁滞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月经后期(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月经不调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红花10克、桃仁15克、丹参30克、坤草30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炙大黄10克(后下)、川牛膝15克、柴胡10克、水蛭粉3克(冲服)、制香附10克、郁金1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1月25日,患者自述服药后月经未至,仍有大便干,1日一行,余无不适,脉沉,舌淡红苔白。

红花10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丹皮12克、桃仁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生地25克、土元10克、怀牛膝15克、桂枝6克、坤草30克、柴胡10克、制香附10克、海螵蛸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10年2月,患者自述服上药5剂时月经来潮,经行4天,量不多,有血块,经期腹痛。纳可,大便不干,脉沉,舌淡红苔白,治以活血养血行气为主,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如下:

丹皮12克、栀子10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茯苓10克、生地20克、红花6克、海螵蛸10克、茜草10克、坤草20克、柴胡10克、制香附10克、元参15克、麦冬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四诊:2010年3月6日,患者自述月经量少,大便又干,2日一行,牙龈肿痛,脉细,苔薄白,治以滋阴清热,活血养血,方以两地汤合四物汤加减如下:

生地30克、当归15克、元参15克、麦冬15克、黄芪10克、丹参20克、地骨皮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怀牛膝10克、女贞子15克、生黄芪20克、生甘草6克

10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10年5月1日,电话随访,告知月经现已能按时来潮。

按:经闭不行有虚实之分,此证为瘀血闭阻耳。方用桃红四物汤及血府逐瘀汤加减,瘀血证王清任所立诸方因病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称,血寒在少腹,经闭一般选少腹逐瘀汤,本证因有痤疮,其属热可知,少腹逐瘀汤之小茴香、炮姜不可用也,故以桃红四物汤化裁用之,非血府逐瘀者未用桔梗、枳壳是也,二物可开胸中之滞气。

病案四

姓名:张桂兰

性别:女

年龄:56岁

民族:汉族

职业:农民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09年4月10日

主诉:头昏,寐差,盗汗,自汗1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1年前因月经周期紊乱而出现头闷胀,两目干涩,心悸,寐差,畏寒,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兼胃脘部胀满不适,舌质好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妇人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葵渐竭,冲任二脉虚衰,肾阴呈现不足。心为君火,肾主元阴,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热扰心神,神明不安故见寐差,心悸,心烦不宁,情志异常。阴虚内热则烘热汗出。肾阴虚不能上荣于头目脑髓,故头晕两目干涩。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均为心肾不交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症(心肾不交)

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

治法:和解少阳,滋肾宁心

方药:柴胡桂枝汤加减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黄芩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西洋参6克(另煎)、元参15克、桔梗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4月18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诸症均减轻,现仍有畏寒,脘腹胀闷不适,两目干涩等症状,李老及时调整治法,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为法,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

竹叶6克、桂枝10克、生石膏20克、西洋参6克(另煎)、麦冬10克、浮小麦15克、大枣10枚、生甘草6克、生黄芪30克、防风10克、炒白术10克、炒枣仁30克、白芍15克、生姜3片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9年4月27日,患者自述服药后畏寒、胃脘部不适症状明显减轻,仍有目涩症状,李老以滋阴清热为法,六味地黄丸加减为方:

生地25克、山茱萸肉15克、乌梅10克、山药15克、茯神15克、浮小麦40克、生甘草6克、五味子6克、西洋参6克(另煎)、当归10克、丹皮10克、竹叶6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生姜3片、大枣4枚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09年12月28日,患者以胃脘部不适前来就诊,自述三诊药服完后诸症未再出现。

按:更年期之烘热,肝肾阴虚是本质,阳浮不潜是标,时有汗出烘热是症,汗出腠理疏松易招致外邪侵袭,邪侵则营卫难和。柴胡、桂枝等药先驱其邪,继以玉屏风散固之,是邪去表不疏,邪无再侵之虑,终以益气养阴,滋肾固本以收功。

痄腮

姓名:张金光

性别:女

年龄:13岁

民族:汉族

职业:学生

初诊时间:2010年4月15日

主诉:右侧腮部肿痛6日

现病史:患者于6天前出现感冒症状,发热,咳嗽,继则出现右侧腮部肿胀,张口痛甚,经西药治疗发烧肿痛等症状均有所减轻,但在治疗期间,忽又出现发烧,腮部肿痛明显,灼热。患者烦躁不安,时有呕吐,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此证为感受风热毒邪所致之痄腮病证。由于风热温毒之邪侵犯于表,故初起见发热、怕冷等外感表证之症状,风热毒邪上攻于头面,故可使腮部出现肿胀疼痛,灼热感,甚至出现张口困难,口渴,舌红苔黄,脉数均属热毒之征象。

诊断:中医诊断:痄腮(风热毒邪上犯)

西医诊断:流行性腮腺炎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普及消毒饮加减

板蓝根10克、马勃6克、黄芩10克、黄连5克、牛蒡子1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桔梗10克、柴胡15克、陈皮6克、玄参15克、升麻6克、薄荷6克(后下)、僵蚕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4月21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诸症好转,现疼痛已愈,但腮部仍略有肿胀,舌红苔薄黄,脉弦。仍以上方服用4剂

按:痄腮,中医清热解毒,疏散风湿是不易之法。普及消毒饮每多应用,效果十分可靠。

肌衄

病案一

姓名:孙菲

性别:女

年龄:12岁

民族:汉族

职业:学生

初诊时间:2010年6月8日

主诉:全身出血性紫色斑点1周

现病史:患者自9岁时患过敏性紫癜,经过治疗获得痊愈,于今年6月份因活动劳累后,全身又出现出血性紫色斑点,经过西医治疗,现紫色斑点已有所减轻,但仍有关节疼痛、大便潜血不消等症状,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其余检查未见异常。

辨证分型: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血证发斑范畴,称之为肌衄。主要是由于湿热交阻,脉络灼伤而致血失常道,溢于肌肤而发。因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故劳累等因素容易导致此证发生。

诊断:中医诊断:肌衄(湿热交阻,迫血妄行)

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散瘀

方药:二妙丸合凉血散瘀汤加减

黄柏5克、苍术5克、怀牛膝10克、紫草10克、白茅根30克、花粉5克、茜草5克、丹皮6克、赤芍6克、槐花6克、藕节15克、生地15克、生黄芪2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6月15日,患儿服用上药后全身紫斑逐渐消退,颜色变浅淡,患者精神较佳,纳食,睡眠,二便均已正常,故守方继进。

赤芍10克、生地20克、茜草6克、大青叶10克、丹皮10克、水牛角20克、仙鹤草15克、防风6克、生黄芪20克、当归10克、三七粉3克(分次冲服)、槐花10克、白茅根3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10年6月23日,患者全身紫斑均已消退,大便常规正常,无特殊不适,为巩固疗效,上方继服4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