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男性生殖与健康365问
48511300000036

第36章 性传播疾病(4)

其发病率仅次于淋病和尖锐湿疣,居第三位。此病主要由性接触传播,多性伴、性乱者、淋病及其他性病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女性患者中有25%~50%经性交传染给男性,男性患者中有30%~50%经性交传染给女性。另外,口交可引起口腔衣原体感染。新生儿可经母体垂直感染,发生衣原体结膜炎。少数可由医源性感染,如插导尿管、膀胱镜以及外伤等。另外,避孕方式与性激素水平对其亦有影响,以使用避孕套者最低,安全期避孕和口服避孕药次之。目前尚无通过间接途径传播的正式报道。

多数支原体在4℃能存活1~2周,支原体不耐干燥,在空气干燥环境中不易存活,肥皂、酒精、清洁剂可抑制它。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可被杀死,有些支原体抵抗力较差,45℃15~30分钟即可被杀死。

278.非淋菌性尿道炎有哪些主要症状?

该病多发于男性青壮年。症状以尿道炎为主,有时波及精囊及前列腺。在淋菌性尿道炎中有10%~15%合并有衣原体感染。

潜伏期1~3周或数月,初期为尿道不适感,排尿疼痛,少数病人有残余尿感及尿频感,尿道口有少量的透明黏性分泌物,有时难与尿道口残余尿区别。数日后,逐渐有脓性分泌物,但自觉症状轻,患者往往可发现内裤上有污点。由于症状轻,易延误治疗转为慢性,甚至引起后遗症,如附睾炎、前列腺炎、不孕症等。另外,同性恋者因肛交可引起衣原体性直肠炎。

279.非淋菌性尿道炎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足量、规则用药;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治疗方案;性伴如有感染应同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如同时患有淋病,先治疗淋病,再治疗本病。淋病或性伴1个月内有临床症状者可使用:①克拉霉素250毫克,2次/日,共6日;强力霉素100毫克,2次/日,共7日;②四环素500毫克,4次/日;③红霉素500毫克,4次/日,共7日;④磺胺甲基异唑100毫克,2次/日,共7日;⑤交沙霉素:400毫克,3次/日,7~10天;⑥罗红霉素:300毫克,1次/日,7天;⑦阿齐霉素250毫克,1次/日,6天,首剂加倍。

需要注意的是,感染后无症状的带菌者也应治疗。

280.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全程使用抗衣原体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病灶局部涂片衣原体消失,晨起尿中白细胞消失,并于7天后及3个月后复查,实验室检查阴性者,为治愈。

治疗期间应保持局部清洁,多饮开水,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婚外性行为;患者及性伴未彻底治愈前避免性接触;提倡使用避孕套等隔膜性工具;个人用品需独自使用,应特别注意保护小孩。

28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1981年才被认识的一种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的感染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条件致病性感染、因机体缺乏免疫力而导致恶性肿瘤等。艾滋病自发现以来,由于其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且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引起各国政府极大的关注。

HIV为逆转录RNA病毒,是嗜淋巴性和嗜神经性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56℃加热30分钟和一般消毒剂均可灭活,但对紫外线不甚敏感。与其他病毒感染一样,HIV感染取决于机体与病毒接触的密切程度和频度。除感染剂量外,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遗传、营养、药物、凝血因子Ⅷ的免疫抑制成分、直肠反复接触精液中的免疫抑制因子等。免疫功能健全者可抑制HIV的感染,但当免疫功能受抑制时HIV易感性增高。HIV携带者及艾滋病病人是艾滋病的传染源。已经证实其传播途径有三种。

(1)性接触传播:性接触是HIV/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目前全世界HIV感染者中,2/3以上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HIV/AIDS是一种性传播疾病(STD),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STD。

(2)经血液传播: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如第Ⅷ因子);②移植或接受了HIV感染者或高危人群的器官、组织或精液;③静脉吸毒者使用被HIV污染的未经消毒的针头与注射器;④共用其他医疗器械、生活用具(如与HIV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

(3)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生产前、分娩过程中因与胎儿接触血液与体液及产后哺乳而传给小儿。

性病患者(特别是有生殖器溃疡者)、吸毒者、同性恋者、劳务输出或长期居住国外的归国人员、涉外人员或旅游导游者、宾馆服务人员、长途运输车司机、接触HIV感染者的亲属及医务人员等是感染AIDS的高危人群。

282.艾滋病有哪些主要症状?

人体感染HIV后到发展为艾滋病,可以分4个临床期,但不是每个感染HIV的人都一定出现4个临床期。部分人(60%~70%)感染HIV的初期不出现症状,即是无症状携带者。其中约25%~30%在3~5年内表现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以后约10%~25%再发展为典型的艾滋病。大概在10年内,50%~75%的HIV感染者将发展为艾滋病患者。

急性感染期多发生于感染后2~6周。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咽痛、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的表现像单核细胞增多症。10%出现脑膜炎症状,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多、蛋白中度增多。有的病人此期症状轻微,常易忽略。一般持续3~14天,大部分病人进入无症状期,而部分病人则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和消瘦。此时血象一般属于正常范围,或血细胞轻度增高,淋巴细胞稍少,血液中可找到HIV抗原,但出现血清HIV抗体阳性的时间延迟。

潜伏期为无症状感染期。本期除HIV抗体阳性外,无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潜伏期长短不一,半年到10年不等,少数可达15年。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期,有的称为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PGL)。本期属于艾滋病的前期或早期,已出现艾滋病的基本特征但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头颈淋巴结和胸锁乳突肌后缘淋巴结,一般至少有两处,可有胀痛或压迫神经痛。50%的病人出现全身症状,主要为低热、盗汗、消瘦、腹泻,酷似结核病,或有瘙痒性皮疹,消瘦不能以发热或营养不足解释,1/3的病人体重减轻10%以上。有的病人出现精神紊乱、头痛、抑郁或焦虑。3/4的病人脾肿大,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数量减少,HIV抗体阳性,部分患者经常或反复出现条件性感染,如脚癣、念珠菌感染、湿疣、疱疹等,虽不很严重,但常使病人感到痛若。

典型的艾滋病期主要表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所引起的条件性感染(或称机会性感染)、恶性病变和多系统损害。

(1)常见的条件性感染包括下列4种类型。

卡氏肺囊虫肺炎(PCP):50%~60%的病人并发此病。卡氏肺囊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正常人因有抵抗力,感染后不构成威胁,但对有免疫缺陷的艾滋病病人却是主要的病死原因。卡氏肺囊虫寄生于肺泡及小支气管,阻碍气体交换,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热、发绀。诊断主要根据肺部X线检查、痰检和免疫学检测。

真菌性感染:其中以口、咽、肠道的白色念珠菌病常见,且比一般念珠菌感染重,出现口咽白膜,剥脱后灼痛。患者还出现流涎、吞咽困难和腹泻,大便多呈绿色或黏液便。此外还有肺、脑的隐球菌病和肺曲菌病。

细菌性感染:最常见的是肺结核,其次是淋巴结核、肠结核。

因治疗效果欠佳,易早期死亡。与结核类似的有鸟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症状与结核病类似,因对常用抗菌药有耐药性,也常导致艾滋病病人死亡。

病毒性感染:常见的有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多发生在口周、生殖器、肛门,水疱较多,炎症反应较重,常致坏死、溃疡、剧痛,持续时间长。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者不少,HTV感染者出现带状疱疹常是艾滋病发病的预兆。

(2)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下列两种类型。

卡波西肉瘤(KS):又称多发性出血性肉瘤,发病率在20%~40%,多见于同性恋或异性恋的男性艾滋病病人,与经典的KS不同之处是多发生在上半身、面(鼻梁、耳后)、口腔、咽、阴茎等处。

表现为小的斑丘疹到大的结节或浸润性斑块,呈褐红、紫红或蓝紫色。

5%发生在淋巴外组织。骨髓受累则有发热、贫血和血象及骨髓象异常。脑被累及时症状无特异性,脑脊髓液检查正常。消化道淋巴瘤表现为腹胀、肿块、排便异常或出血。

(3)多系统损害包括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损害、HIV相关肾病、皮肤黏膜病变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视网膜炎,其发病率可高达75%,是本病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

283.儿童艾滋病有哪些主要表现?

儿童艾滋病70%来源于母婴垂直感染(通过胎盘、围产期感染及哺乳),20%由于输血及使用血浆制品。胎内感染者多发病于3~4月龄,围产期和哺乳感染,潜伏期远远短于成年人,一般为12个月。患儿的主要表现有下列3种。

(1)发育和营养不良:感染越早,症状越重。早孕期感染可导致小儿畸形,如前额突出、鼻塌、眼裂小、鼻小、人中三角形、消瘦、贫血、嗜睡、易被激惹和头发稀少。

(2)机会性感染:以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占首位。表现为卡氏肺囊虫所致的间质性肺炎、低氧血症、杵状指、发绀,脑X线片示网状或结节状浸润。其次为念珠菌(鹅口疮、肺炎)、肺炎球菌、革兰阴性菌(中耳炎、肺炎、败血症)感染。慢性单纯疱疹溃疡也比成年人多见。

(3)反复或迁延腹泻:腹泻久治不愈,占60%~70%,是引起营养不良原因之一。肝脾及全身淋巴结肿大是特征性表现。血小板减少也是小儿艾滋病的一个主要血液方面的特征。

284.艾滋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1)抗HIV的药物:常用的有4种:叠氮胸苷:是逆转录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HIV的复制,本药已经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首先批准用于临床。它可提高淋巴细胞数量,减缓疾病的病程,延长患者的存活率,减少条件性感染,降低残废率。主要毒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而导致继发感染加重,此外还能引起药物热、皮疹等。多数学者主张300~600毫克/天;儿童剂量:年龄3个月以上者每6小时给药一次,每次180毫克/平方米体表面积。

双脱氧肌苷:是逆转录酶抑制剂,作用与叠氮胸苷相同。其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胰腺炎及肾脏损害,因此治疗前必须常规检查有关项目。剂量为150~300毫克,每日2次口服,儿童剂量为25~100毫克,每日2次口服。

双脱氧胞苷:也是一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可使患者血清P24抗原减少,CD4细胞数短暂升高。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主要有皮疹、口炎、周围神经病等。常用剂量为0.75毫克,2~3次/天。

双脱氧胞苷单用作用并不优于双脱氧肌苷和叠氮胸苷,所以常与之联合应用。

同他天定:是一种新的逆转录酶抑制剂,作用与双脱氧胞苷相近,能增加CD4细胞数。

上述四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可选用2~3种联合应用,以增加疗效,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2)中药治疗:可用紫花地丁、丹参、人参、黄芪、熟地等。亦发现一些中药对某些条件致病菌感染的病原体有抑制作用,能控制其感染。如带状疱疹用龙胆泻肝汤、白色念珠菌病用苦参等。大多数艾滋病病人还可以根据具体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3)免疫调节剂: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复制和免疫调节作用。几种干扰素中以α-干扰素作用最强,用量300万单位/次,皮下注射,每日1次,2~4周后改为3次/周,每疗程2~3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胃肠道不适及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白细胞介素:250万单位/天,连续静脉滴注24小时,每周5天,共4~8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加,改善机体防御能力,减少条件性感染。

285.艾滋病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据统计,成人艾滋病的病死率第一年为65%,第二年的累积病死率为75%以上。因为艾滋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正在研制中,所以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9个方面。

(1)要了解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主要为吸毒及与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故要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

(2)提倡使用避孕套。

(3)使用血液、血液成分及血液制品时必须经HIV检测。

(4)应对提供血、器官、组织及精液者进行HIV抗体检测,抗体阳性者禁止作供者。

(5)不共用针头及注射器,针头、注射器及手术器械必须严格消毒,有条件的地方用一次性的针头及注射器。

(6)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有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7)患艾滋病或感染HIV的妇女应避免妊娠,出生的婴儿应避免母乳喂养。

(8)医疗卫生人员在接触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之血液、体液时应注意防护。

(9)加强国境检疫,严防艾滋病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