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女孩为何要“富”着养
48510800000004

第4章 从小你把他当“皇帝”,长大别人把他当“乞丐”(1)

1.你把他当“皇帝”,他未必把你当“太上皇”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限的,父母是世上最不可能伤害自己孩子的人。但是“富”着养男孩,父母像对待皇帝一样千依百顺的惯着他,就等于在害他,也是在害自己。因为从小娇生惯养的男孩,不会换位思考,不可能明白家长对他的爱有多么的博大,所以家长把男孩当“皇帝”看待,他未必会把你当“太上皇”来孝敬。

小男孩在做某些事之前,他的大脑中就有一个特定的办事程序,且认为事情只能按照他的设想这样发生,如果有人打破他的设想,他就会发火。处在执拗敏感期的男孩,更是如此,因为从两岁左右开始,男孩内心已经有了一定的秩序感,并期待世界按照这种秩序感运行,一旦秩序遭到挑战,他就会为了维护这种秩序而抗争。

面对男孩的这种成长规律,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尽量顺从男孩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孩子不是小大人,我们不能期待孩子的行为能够像大人一样理性、自制,有时候男孩对父母的“刁难”,只是他们的线性思维使然,并没有特殊的目的。这些理论说明提醒父母,处于执拗敏感期的男孩,当他们提出什么要求的时候,我们要习惯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并尽量满足那些合理的或者是非原则性的需求。

家长要理解男孩的思维和行为,但是不可以一味地迁就,该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地告诉男孩。

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一定要将儿子当作“小皇帝”来宠爱。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心肝宝贝,总怕他们吃不饱饭,总是劝儿子多吃一点。如果儿子不吃,妈妈常常会追着儿子满屋子跑,喂儿子吃饭,这份耐心只有父母才能够做到。但父母对男孩的诸多“服务”,可能会让男孩失去自己主动动手的能力,也会养成男孩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和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习惯。

奶奶六十大寿,孙子非要吃一块生日蛋糕,爸爸不允许,孙子犯了橫:“不让我先吃,你们也别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伤心的说:“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这类事情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令人伤心,发人深省。这个12岁的男孩,应该不是一个不懂事的年龄,但说出这样霸道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的溺爱,从小就没有受到尊重长辈的教育。

另外一件事是发生在母子拜完佛回去的路上,小男孩哭闹着要求买路边商铺的玩具,母亲责骂儿子见什么要什么,并以其需要的玩具没意义为由,拒绝购买。

母亲:“你买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做什么?家里一大堆都不见你玩。”

儿子:“我就喜欢嘛,给我买嘛!”

母亲:“尽是喜欢这些没意义的东西,不买!”

儿子呜呜地哭起来!说:“不买也得买。”

母亲仍拒绝购买。

这时儿子突然打了母亲一巴掌再问:“你到底买不买?”

母亲无语。

在接下的几分钟内,儿子几次使劲抓扯母亲的头发和衣领并强迫母亲就范。

某公司促销小姐来解围说:“小朋友,你要什么?我去给你买好不好?”

儿子:“我就要我妈妈买,你滚!”

美丽小姐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儿子继续发难,伸手掐母亲喉咙,母亲憋得满脸通红。

僵持一会儿后,这位母亲妥协了。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人生来就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小男孩有今天的行为,让我们不难想到他平日里,一定是娇生惯养,霸道,事事不让人;粗野成性,随便打人,骂人,爱说脏话。但他肯定不是天生就是这副样子,这肯定是父母“培养”造成的结果。

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看,家长一定要对男孩有所要求。男孩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以爱回报父母,从小就要培养男孩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家长可以提醒男孩来关心自己,让男孩体会到付出的快乐。比如父母工作一天已经很累了,就可以要求男孩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果男孩表示拒绝,父母要表现出不高兴。当然男孩答应做事情时,父母也一定要鼓励。

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孩子们,曾经过过生日的请举手”。话音刚落,孩子的小手齐刷刷的举了起来。

老师又问:“请你讲一讲自己的生日是怎么样过的?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这个孩子说生日是在大酒店过的,那个孩子说生日收到过衣服、玩具、大蛋糕等礼物。没有被叫到回答的孩子等不及了,自己站起来就大声说起来。孩子们口中的场面一个比一个气派,礼物一个比一个高级。

老师微笑着拍拍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问:“你们谁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

顿时,热闹的教室没了动静,只有几个孩子举起手来。

“那给父母过过生日的同学请站起来。”老师紧接着又说。

没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于是,老师把话题一转,说“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到今天的健康少年,里面包含了多少父母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体贴父母!我们也要为父母付出,让父母感觉到我们也爱他们。”

“富”着养的男孩最大限度地享受着爱。这份爱也常常是一种单项传递,而不是相互关爱。当男孩能够把别人给他的关爱转化为对大家的关爱时,才是真正拥有了爱,才能够知道孝敬长辈。

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要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这种人格素质,会让男孩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一个受大家喜爱的男孩,内心必然充满了博爱心、仁慈心、善良心、同情心。男孩再把这些运用到社会上去,才能够与人为善,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真爱,才能幸福、愉快、轻松,才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以爱回报父母,从小就要培养男孩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

2.“小皇帝”一般都是假皇帝

中国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在今天已经消失了。但是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一些“富”着养的男孩,被培养成了现代的“小皇帝”。而古今两种皇帝也有着很多的异同。

中国现代的“小皇帝”与古代的皇帝最大的相同点是生活起居都被别人包办了,不需要为吃住行这样的事情费心。古代的皇帝被人伺候,是因为皇帝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的统治者,是社会的中心,所有人的命运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今天的“小皇帝”则是被家长溺爱着,不管是大事小事,父母几乎全部给包办了,根本不需要男孩动一根手指。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和社会这个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因为现在普遍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男孩在家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他不仅会被全家人给予极大的希望,同时大人们也心甘情愿地为男孩付出,男孩需要什么大人就尽量满足什么,谁叫他是“小皇帝”呢?自从男孩的诞生,父母似乎就开始成为他的佣人了。

古今两种皇帝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古代的皇帝作为特权阶级,生活安排有很多人操心费力,能够保证一生衣食无忧。今天的“小皇帝”虽然也被家长照顾的衣食无忧,但是家长不可能包办男孩的一生,眼前的快乐幸福只是暂时的。

古代的皇帝虽然有万人之上地位,有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作为统治者也自然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作为一个合格的皇帝,也需要学习很多的知识。古代皇帝要想安邦治国平天下,就要努力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卓越的军事统帅,同时也要有政治家的谋略,能够马上夺天下,也要能够马下治理天下。

政绩斐然的清圣祖康熙,幼年不幸的经历,激励他刻苦学习。康熙8岁时父亲驾崩,10岁时母亲也去世,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康熙是在祖母的教育下长大。

众所周知,康熙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勤奋皇帝。他从小学习满文、汉文、骑射,也接受四书五经等儒家文化的熏陶。

他还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并颇有著述。就是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得康熙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还能亲征击退敌人,具有着政治家的眼光和手腕。

康熙即位时只有八岁。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斗争的胜利,开始真正亲政。康熙14岁的时候开始“御门听政”。每天早上晨时开始(七点-九点),康熙在乾清宫与大臣们讨论奏报,议商一些军国的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

在他的执政期间,撤销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抵抗了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康熙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康熙的勤政奠定了清朝持续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

而今天的“小皇帝”实际上都是普通的小男孩,家长对男孩也不会有太多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在他们年少时,去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也是相当必要的。“小皇帝”被父母保护起来,没有接受现实生活的考验,总会有些自以为是的想法,可是当困难来临,变得手足无措时,男孩才明白自己原来是多么的无能为力。男孩必须学会独立,长大后才能接受社会现实的考验。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里挂念在家的儿子。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小宝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难,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

郑板桥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郑板桥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非常注意教育方法。从小就让他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也从来不姑息儿子,安排儿子做一些家务来锻炼儿子的做事能力和忍耐力,磨练其毅力。直到临终的时候,仍不忘提醒儿子怎样活着,怎样做人。

现今家长应该多多借鉴郑板桥的教子精神。

现代父母,大多都经历过物质匮乏的童年。也许正是出于某种补偿心理,总是不希望男孩受到半点委屈。打从男孩出生开始,父母对他就有求必应,就给他所有他想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男孩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很倔强地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父母从不训练男孩的独立精神。从小帮他打点好一切事情,等他到了成人的年龄,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我们不难想象,男孩会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无所适从。

父母从不告诉男孩什么事情做错了。也许有一天,犯下了父母再也无法替他掩饰的罪行,他还以为是整个社会都与他作对,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总之,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溺爱而把男孩给宠“废”了。家长“富”着养男孩,表面是保护男孩,其实是把男孩与现实生活隔离开。等“小皇帝”长大了,父母再也不能为他鞍前马后地忙碌了,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的“小皇帝”就会变成“乞丐”了。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3.物质富足了,精神空虚了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富”着养的男孩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些男孩有着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品质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却被父母忽略。如果说“男孩在物质上富足了,精神却空虚了”不是绝对的,但也是家长要特别注意防范的问题。

富足的物质生活掩盖不了精神的空虚。家长不要认为给了男孩好看的衣服,营养丰富的食物,自己的任务就已经结束。要想把男孩教育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除了让他身体健康,还要培养男孩的品质。家长在教育男孩时,应该把“养”和“育”分开来理解。物质的富足不等于精神也一定会丰富,家长要把物质和精神放在一起加以考虑。

物质富足的男孩,可能内心更加寂寞。很多父亲都在外忙于工作,就没有时间和儿子在一起。儿童的很多知识和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大人来学习的。而父亲本来是男孩学习的第一个对象,但是父亲为了挣钱,却丢掉了影响男孩的最好时机。有时候孩子没有人照顾,就索性把孩子关在家里,父母认为这样做是最稳妥的办法。可是对于独生子来说,就算家长买了很多昂贵的玩具,孩子也只能自己跟自己玩耍。

杰杰这两天总是无精打彩,连最喜欢的玩具车也都不玩了,就想着能够有小朋友跟他一起玩。前天在小区滑滑梯时,碰到楼上读一年级的小哥哥,小哥哥带着他玩了一会,然后一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