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基本素质及执业能力训练
48503900000011

第11章 医疗职业的心理素质(2)

4.社会因素

包括同事关系、社会地位和社会期望等因素。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个人的最终目标是在其职业上能有所表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社会中有身份、有地位、有价值的人。从目前的社会现象来看,一般认为医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也或多或少地促进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三)一个合格的医生必备的职业态度

医生必备的职业态度就是要协调好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执业环境。具体分述如下。

1.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医师这一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2.医师的正确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懂得每一名医生都必须促进、保护和强化上述医学职业的各个基本要素,从而能保证病人、专业和全社会的利益。

4.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在尊重病人的福利、文化多样性、信仰和自主权的前提下,医生、病人和病人家庭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关系。

5.用合乎情理的说理以及决策等方法解决伦理、法律和职业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包括由于经济遏制、卫生保健的商业化和科学进步等原因引发的各种冲突。

6.自我调整的能力,认识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和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包括个人医学知识的不足等。

7.尊重同事和其他医务人员,并具有和他们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的能力。

8.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包括缓解症状的道德责任。

9.认识有关病人文件、知识产权的权益、保密和剽窃的伦理和医学问题。

10.能计划和处理自己的时间和活动,面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有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

11.认识对每个病人的医疗保健所负有的个人责任。

(四)评价医生职业态度的要素

1.工作质量

评价医生的工作完成的是否正确、清楚、完全。

2.工作量

评价医生的工作是否能及时完成。

3.合作精神

评价医生对工作、同事、医院的态度,是否愿意为病人服务及与同事友好共事,是否值得信赖,是否愿意尝试新观念、新方法。

4.责任感

评价医生对工作是否认真、负责,并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达成工作目标。

5.主动性

评价医生在没有详尽指示下的工作能力和应变才智。

6.纪律性

评价医生是否理解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对上级医师和领导意见的服从,以及在遵守、服从的前提下,能否提出有效的制度改进建议,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7.勤勉

评价医生对工作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能坚守岗位、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医生的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职业行为包括职业创新行为、职业竞争行为、职业协作行为和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

医生的职业行为是医疗服务行为的内容之一,是实施医疗服务的具体行动。医生的职业行为是通过预防或诊断、检查检验以及治疗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狭义概念上,医生的职业行为指的是在合法注册的医疗机构内,医生为就医者实施的医疗服务行为。医生的职业被认为是一种公共性的服务性职业,这是其本质的特性。

(一)医生的职业行为的特性

1.道德伦理性

所谓医疗职业的道德伦理性就是医生在执业过程中,需要履行的职业道德要求。医生在工作中常常面临着职业道德的考量。比如是否告诉已确诊癌症的患者真实的现实;患者没有钱支付医疗费时是否继续医治,在医疗市场经济化的时代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还是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为重等。不同的道德伦理选择决定了不同的结果。若医生只考虑医疗工作中的真实性和机械地尊重病人的知情权,而不考虑病人的心理承受性,可能会使一个被告知身患绝症但还有几年生存机会的人因为难以接受现实而立即自杀身亡。因此,这一特性要求医生在执业中面临道德两难的抉择时,要常常思考如何做到趋向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做符合人性的伦理选择。

2.绝对风险性和相对确定性

人类发展至今,虽已掌握了很多的科学知识,但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领域仍然十分有限。耐药菌株的顽强生命力和对抗力、各种传播速度飞快的传染病、癌症等仍然使人类望而生畏,由于个体差异,以同样的治疗原则治疗同样的疾病却可能会产生康复和死亡两种结局等,使医疗活动中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和后果。因而,医生的职业行为绝对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医生在工作中本着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慎独精神去勤奋工作,本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去钻研并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和业务水平,尽力将医疗活动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不同医疗活动之间也存在着相对的确定性,人类已经并且正在积极探索和研究自身的奥秘以及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去诊断和治疗疾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疾病已经被医学科学所认识并治愈。目前,人类已拥有了非常多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医疗技术和宝贵的经验积累。这些都为医疗职业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希望。

3.高度的专业技术性

医生的职业行为是运用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对疾病做出诊断和治疗的高技术职业行为。医生被认为是专家,其从事的医疗活动是一种具有高度专业技术性的职业活动,这就决定了医疗行为的资质必须达到一种社会公认的水平和最基本的标准状态,并且不得以能力不足作为免责事由。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严格的资格限制,经过严格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育培训,以及一定时间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经历考验的现实检验。

4.科研的探索性和治疗技术的侵入性

就人类生命活动的规律而言,人类只认识了冰山的一角,还有大量未知的领域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医学领域是以研究人的生命为目标的,是一门高深、复杂的实践性学科,这就需要一代代医务工作者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去探索,去发现人体的奥秘,以形成用于指导临床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原理。因此,一方面常常需要坚持不懈的科学勇气和科研精神,尤其是在医学研究和治疗方法不成熟的领域,医疗行为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另一方面,医疗工作中采用的检查方法和手段,治疗方法及药物在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对人的身体具有不可避免的侵入性和伤害性,需要医生认真进行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量与抉择。医疗行为常常决定着一个人的生与死、疾病与健康,这就要求医生在工作中追求治疗效果最大的成功性和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并达到最好的康复。

(二)国家卫生部关于医生行为规范的条文

1.以人为本,践行宗旨。坚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宗旨,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2.遵纪守法,依法执业。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医疗卫生行业规章和纪律,严格执行所在医疗机构各项制度规定。

3.尊重患者,关爱生命。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被救治的权利,不因种族、宗教、地域、贫富、地位、残疾、疾病等歧视患者。

4.优质服务,医患和谐。言语文明,举止端庄,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自觉维护行业形象。

5.廉洁自律,恪守医德。弘扬高尚医德,严格自律,不索取和非法收受患者财物,不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不收受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不参与其提供的各类娱乐活动;不违规参与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不倒卖号源。

6.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热爱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专业素养,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7.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忠诚职业,尽职尽责,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关系,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和谐共事。

8.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积极参加上级安排的指令性医疗任务和社会公益性的扶贫、义诊、助残、支农、援外等活动,主动开展公众健康教育。

9.遵循医学科学规律,不断更新医学理念和知识,保证医疗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

10.规范行医,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使用适宜诊疗技术和药物,因病施治,合理医疗,不隐瞒、误导或夸大病情,不过度医疗。

11.认真执行医疗文书制度,规范书写、妥善保存病历材料,不隐匿、伪造或违规涂改、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不违规签署医学证明文件。

12.按规定履行医疗事故、传染病疫情和涉嫌伤害事件或非正常死亡报告职责。

13.认真履行医师职责,强化责任安全意识,积极防范和控制医疗责任差错事件。

14.开展医疗新技术时,保障患者及家属在充分知情条件下对诊疗决策的决定权,不违规进行试验性医疗。

医生的个人成长

“生物—心理—社会”的当代医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在这一模式下的医学发展,要求医生达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医生只有具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既有较高的诊疗技术,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医生的使命就是促进和维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献身科学、探索生命科学的无穷奥秘。所以,医生要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医生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涵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医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精通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具备较高水准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应急能力、良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以,医生的个人成长就是其职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跨越其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

心理成长是指个体通过提高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使人格趋向完善与和谐,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个体的心理成长是个体终生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个体发展变化为最好的自己的过程。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人格一词出自拉丁文“persona”,原本是面具的意思。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心理特征都有其公开表露的一面,又有背后隐藏的一面。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征的模式,具有独特性、社会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人格完善和成长就是个体不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改变和完善自我,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逐步达到自我的最佳状态。人的一生都面临着选择和改变。医疗工作中,医生面临的选择更为复杂多变。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职业观,用什么理念和标准指导自己去做人和做事,用什么方式来工作、学习、生活,选择自己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都是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持续终身地伴随着医生的成长历程,不停地拷问着医生的心灵。医生的态度和选择决定着其自我成长的方向。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社会对医生职业的期待值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医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职业要求医生具有健全人格,它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医生是一个被赋予了神圣色彩并对生命的健康负有高度责任的个体,医生的人格是否完善关系着整个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的安全,因此,医生需要在整个从业过程中,通过自我觉察,提高自我意识,发挥潜力,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使人格趋向自我完善,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医生的个人成长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业务上有所进步,这叫自然成长。如果停留在这个阶段上,到一定时期就会停滞不前,最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自觉成长,即在实践中主动去认真思考,不断补充新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提高,从而不断超越自我。一个人从自然成长进入自觉成长,就可以说这个人成熟了。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好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尽快向自觉成长的方向发展。那么,如何完成个人成长?什么因素影响着个人成长的过程?

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三大方面:遗传、环境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三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或制约着个体的发展进程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