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创造性劳动等高级智力劳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社会环境里,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日新月异的知识技术更新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都对医生这个职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紧张的社会环境。医生长期处于各种急慢性工作压力中,极易产生职业紧张和心理疾病。如何拥有并保持身心健康?如何以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来完成个人的不断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转型期的社会?思考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在个体自我发展过程中,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在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何谓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总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也指先天遗传的智力潜能。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适应状况。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信心、意志力、韧性、气质和性格等诸方面的品质。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心理素质既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为从事医疗这个特殊行业的医生,其心理素质直接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本章内容重点阐述心理潜能的自我开发与有效利用。
故事一:
一位医生和他的导师看到一位中年妇女阑尾炎手术后死亡,医生的导师说:“她(死者)是一位四个孩子的妈妈!”正是这句话影响了这名年轻医生60多年外科生涯的作风和态度,这名医生就是同济医学院裘法祖教授。他后来说:“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失去知觉的状态下,让医生在他的肉体上动刀,这是对医生寄予多么大的信任。”
故事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北京协和医院关门。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了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她有一个特殊的出诊包,包里总带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病人,不收分文药费,还予以资助。许多患者都感动得流下热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巧稚忘我地工作,实践着自己的誓言:“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用一双灵巧的手,迎接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许多父母感念她从死亡线上抢救出自己的婴儿,就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
看了这些故事,我们的感悟是什么?古语讲: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对医生来说:做人就是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正确看待并处理好与病人和同事关系;做事就是如何诊治病人,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如何与周围的人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做学问就是如何做好时间管理,锲而不舍地读书钻研,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正如裘法祖教授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是用他自己的才智和辛劳换来了病人的康复。
本章通过阐述医生这个特殊职业的职业态度和行为、医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医务人员自我身心健康维护,帮助医生特别是即将从事医疗行业的年轻医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学习获得自我成长,规范其职业行为,完善其职业道德,维护其身心健康,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医疗工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
医生的职业态度和行为
一、医生的职业态度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认知(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喜欢与厌恶、爱与恨)和意向(意图、志向)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
职业态度则指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简而言之,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一个人对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是职业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隐形的、精神的因素决定着员工的职业行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同样是面对职业压力,态度消极的人会感到负重而行,苦不堪言。而一个态度积极的人则认为:是困难激发了我的力量,困难促进我思考,困难给我锻炼的机会,因而困难帮助我成长。态度可以改变情绪,情绪导致行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当内心积极的力量被激发出来,每个人都可以做最棒的自己。
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职业伦理学研究表明,与职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对职业态度、对从业者有着特殊的影响,一个从业者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价值观念。调查显示,在企业或单位机构中,先进生产者的职业态度指标最高。
职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揭示了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参与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了从业者的主观态度。改善职业态度对于培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医疗工作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医生这个职业有着其非同寻常的特殊性——其直接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医生的职业态度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当一个医生对生命的神圣无上怀有深刻的敬畏之心,在临床实践中就有如履薄冰的感觉。敬业精神和符合伦理的思维应该成为医疗职业态度的核心。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对医学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而且也包括对职业的价值感的承诺,自觉地建立和强化这些价值,以及维护这些职业价值的责任感等。
(一)医生职业态度的培养
医生的职业态度,对其职业行为的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无不包含在其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之中。医生对医疗职业的认知、观念直接引起其相应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认知全面、观念合理的人,对职业的选择较积极、慎重,做出正确选择的机会较大,因此引发的情绪和情感则较为轻松愉悦,其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就会趋向更加积极主动;相反的,认知不全、观念陈旧的人,对职业的选择具有模棱两可的倾向,甚至干脆缺乏方向感,在从业过程中显现出被动、消极的行为表现,其情绪反应也相对压抑不满。职业态度积极的人会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力量;同时,积极的心态不但使自己充满奋进的勇气和力量,也会给自己身边的人带来希望和阳光。因此,培养正确的、积极的职业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医学院校教育
医学院校是医学生接受医学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的理解、职业态度、行为以及价值观形成和深化都和学校的引导、教育以及校园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密切相关。医学教育应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的,传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的知识。学生在选择职业之前的时间大多是在学校度过,因此,职业态度的养成是医学院校教育的重点之一。一方面,学校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加强和重视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教育,包括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探讨式和启发式教育,对医疗职业现状的了解与讨论,以及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培养学生积极的和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包括授课式、讨论式、现象辩论会、团体辅导、临床见习、社会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医学生在正式从事医疗工作之前,就已经对医疗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对未来从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了充足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从而在进入医疗职业时就能做到从容自信、游刃有余。另一方面,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也就是说,喜欢并尊敬自己的老师,才能相信老师讲出的道理,从而对老师从事的事业或指引的方向发自真心的喜爱并为之而努力。因此,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其自身的理念、素质和知识水平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对医疗职业持乐观、积极和敬业的态度,以充满朝气和热情的教学态度来引领和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职业态度,增进其未来从业的信心和希望,使其对未来的医学职业充满崇敬和为之献身的勇气。
2.医疗机构岗前教育
医学生经过学校的系统的医学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后,从理论上说,已具备了一名医生所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然而,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和领会才能真正去实现医疗职业的抱负和理想。所以,医学生在正式进入医疗职业的岗位之前,除了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外,还必须进行医疗职业理想和态度以及相关人文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树立坚定的从医信念,有着正确而全面的医疗职业理念与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对医学充满好奇和探究之心,热爱生活,懂得敬畏自然、尊重和珍惜生命,对自我的价值实现有着充分的期待等都应成为医生职业初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3.医生的职业精神继续再教育
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常会面临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抉择,包括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如何对患者诚实而又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为患者保密,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如何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等。而在医学院校和岗前培训里不会对所有的问题都给出答案,因此,医生需要在自己的从业生涯中对自己进行职业精神的继续再教育,去学习和吸收别人正确的、优秀的东西,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范围,开阔自己的心胸,接纳自己和别人人性中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更新自己的职业理念,以更好的职业态度去履行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病人服务”。
4.社会的自我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是对现代医学教育全新的诠释。它主张教育应该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医学教育应该贯穿于一个医生的整个医疗职业生涯,并使教育成为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医生要想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和积极的职业态度,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和探索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在整个医疗职业生涯中进行终身学习,从而完成自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影响医生职业态度的因素
1.自我因素
影响医生职业态度的因素的自我因素包括:医生的个人兴趣、能力、理想、价值观和自我期望等。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个人兴趣、能力、抱负、价值观以及自我期望的一种反映。职业态度的自我因素与医疗职业发展过程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医生个人因素的形成多与其成长的背景相关,个人价值观正是在成长过程中,在其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的影响下一点一滴慢慢养成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悟会被模糊、淡化,甚至潜抑在内心深处。然而,医生在已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同时,若能对自我的各项内涵因素有深入的了解,明白了自己想要的和能要的东西,并本着一颗有理想的抱负心,将会促进自我的职业生涯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实现自我期望的目的。但若只是依照自我因素来选择职业,有时难免会产生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感觉,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仍必须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2.医疗职业因素
包括社会对医疗职业的需求、薪酬待遇、医疗环境、职业发展机会等。就理想而言,对医疗职业的兴趣、期望和抱负,通常会成为医生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但事实上,医生的职业选择必须同时兼顾自我能力、外在社会环境和医疗职业现状等。目前来看,我国医疗职业尚属职业需求大、薪酬待遇中上、职业发展机会较好的阶层,但社会舆论对医疗职业的评价以及医疗环境近年来日趋恶化的现状又影响着人们对医疗职业的从业选择。一个人对医疗职业有越深刻的认识,就越能够掌握正确的职业讯息,也可以获得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选择。因此,医疗职业相关因素会影响到医生个人的职业态度。
3.家庭因素
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期望和家庭生活背景等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个人职业的选择和发展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不论父母的学历高低、社会地位如何,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拥有比自己高的学历,从事比自己有发展的工作。同样,医生的家人对医疗职业的态度通常会影响医生本人对从事医疗职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