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48500400000026

第26章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3)

在追名逐利唯恐不及的现代社会里,不要小瞧这不起眼的平淡的心态,它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它能抗拒物欲的诱惑,帮你事业有成。有了它,上帝不会忘记你,会教你彻悟人生的真谛,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即使上帝忘了你,也不要紧,最起码你还会落个淡然适然,不急不躁,不至于让心猿意马把你搅得心神不安。

有一个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再见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军阀孙传芳部队有一位将军在这个小城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地。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戏。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物欲太盛,他说:“10岁时被点心、20岁被恋人、30岁被快乐、40岁被野心、50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随心所欲,就必然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面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人体的神经系统常处于一种稳定,平衡、有规律的正常状态。这些才是心灵的最大舒展。我们再看看那些拒绝平淡者,他们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脑袋,有的当了囚犯,有的虽然侥幸没有被检举揭发出来,但他们整天心惊胆战,心灵早已陷入了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知足常乐早已耳熟能详,就因为它太简单了,所以很难完成。

古人常说:“少欲无为,身心安在。”人的欲望本来就是无底洞,很难填满的,住了三十平房子的人,希望住四十平;住了四十平房子的人,希望七十平;有一天买了七十平的大房子,想的却是一百平,最后还未圆梦就归西天了。

如此说来,富贵还真是李叔同所说的“草上霜”、“水中月”。

对于李叔同这种俭朴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其实无须多言。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大家都去瞻仰一下他涅槃后留传于世的遗像,看看他身上那件补了二百四十个补丁的破僧袍,那是他出家二十多年身边唯一的遗物。相信看到这个以后,所给你带来的震憾和启迪,一定胜过任何文字和语言的表述。第七节赏花看到半开,凡事见好就收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李叔同《格言别录》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希望能事事如意,但总也未能做到,有时候心里也在想,假如事事如意了是怎样一个情景?比如我们希望有一套漂亮的房子,我们没费多大的劲就得到了,那我们还希望什么呢?于是房间里的用件,又是我们希望得到的,当我们得到了我们还希望什么呢?这些满足来得是如此之容易,也就一点都不珍贵。当我们什么都不希望的时候我们去干什么呢?我们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头人一样,呆在满足的空间里,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都是一种木然。如果我们在等待一个远方的亲人,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我们焦急不安,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如果我们的盼望在它刚产生的时候就实现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欣赏感呢?小的时候我们盼望长大,长大以后盼望成熟,今天盼望明天的到来,假如这一切都顺人心意,那么生命本身就毫无意义可言。所以,给自己留点欠缺的希望,赏花看到半开,留点回味和期待的空间,这样的生活才有滋味。

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美好者,不祥之器。”凡事最好的不要完美无缺,否则必定会带来毁灭的结果。古人曾反复告诫人们要防别人嫉妒之心,无论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这才是立身之本,唐朝的名臣李义琰就是这样做的。

李义琰曾为唐朝宰相,他的住所没有像样的房舍,他的弟弟为他买了建房的木料。李义琰知道这件事后,对弟弟说:“让我担任国家的宰相,我已经感到非常惭愧,怎么可以再建造好的房舍,从而加速罪过和祸害的到来呢!”

其弟说:“凡是担任地方丞、尉官职的,尚且扩建住宅房舍,你位居宰相,地位这么高,怎么可以住在这样狭小低下的宅舍中呢?”

李义琰回答:“人们希望中的事情很难完全实现,两件事物不可能同时光盛。已经处在显贵的官位,又要扩展自己的居室宅舍,如果不是有美好的品行,必然遭到祸害。”他最终没有答应建房。后来,木料也腐朽了,只好扔掉。房子虽然没盖成,但谦逊的美德已经养成了,自己的地位也稳固了,这样的策略当然更高明了。

生活就是一杯水,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不了一个人的贫与富。但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接下来你有权力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这是你的生活权利,没有人能剥夺。但是你也应该知道,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

生活当中,该有多少人为了让自己的这杯水色香味俱佳而无谓地往里面加着各种各样的佐料,诸如爱情、友情、金钱、喜、怒、哀、乐等等,所以他们都感到活得非常“累”。然而,却有许多人都在自愿地享受着压力。

有则小笑话,不妨先来读一读。

有一只狐狸,看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发现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又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无法钻到围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次饿瘦了身体。结果,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仍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其实,在生活当中,也有不少人为了“得”而无谓地失去很多东西。

为了生存,我们透支着体力和精力;为了爱情,我们透支着青春和情感;为了失去的亲人,我们透支着无尽的悲伤。

体力也好,精力也罢,或是其他方面的付出,都应把握有度,适可而止。

过度的体力和精力透支,无论是大喜过望,还是悲痛欲绝,都会造成精神上的无谓伤害。切记,“祸从天降”;“乐极生悲”。

另外,生活当中,对物质和金钱的求取,不要过贪。

贪者,失败之根本。有多少人由贪而变贫,由贪而服法,由贪而寝食难安啊!

不过,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日子;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可欲而不可求的东西,硬要占为己有,那还能没有压力?

就如上文所提的那杯生活之水,若添加的成分太多,会导致水满而溢出。还是现实一点,不要太苛求自己。也不要做小笑话中的那只狐狸,其实,吃到了与没吃到葡萄还不都是那只狐狸。

得与失是互为辩证的,得到多少,也就相应地失去多少。别太羡慕那些生活过于富足和奢侈的人们。表面上,他们看似很幸福,实际他们也很苦。就如同狐狸吃到了葡萄,可它得有一个绝食六天的过程,这六天可不是一般人能耐得住的。说到底,是吃到了与没吃到都是那只狐狸。人也是如此,享受到与没享受到都是你自己。现实点讲,无论干什么,都应适可而止,把握有度。干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过于强求自己。力不能及也要为之,于人无益又不利己,何必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呢?

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活法不同。那就全凭自己了。

那些活得既自在又幸福的人,他们既不贪图,又不奢侈,丰衣足食,足矣。所以他们活得自在潇洒,既不“累”,也没那么多烦恼和压力。这些人大多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他们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正是“好花赏到半开时最是亲切有味”,李叔同的一片苦心就是要警醒我们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须知,完全绽放开来的花怎能持久?还是见好就收吧!

俭朴的生活也自有其乐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李叔同《格言别录》

李叔同有一篇著名修行讲录《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其中有这样一段,足见他对俭朴生活的态度: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地说:

“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呀!

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民国九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若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或是初出家的时候制的。

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李叔同如切身的行动彰显了一代高僧的崇高操守,并且身在其中,自得其乐。

当然,俭朴生活并不一定是物质的匮乏,但它一定是精神的自在状态;俭朴生活也不是无所事事,只是心灵的单纯。一个清洁工和一个公司总裁同样可以选择过简单生活,一个隐居者和一个百万富翁如果都认同俭朴的做法,他们同样可以更充分地吸取生活的营养,然后快乐终生。“俭朴”的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和内心感受。就像素食主义只是俭朴者的一种选择,但并非俭朴生活的实质。

我们总是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金钱、精力和时间换取一种有目共睹的优越生活,却没有察觉自己的内心的痛苦和劳累。事实上,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让人真正地容光焕发,当你只为内在的自己而活,并不在乎外在的虚荣时,幸福感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

我们需求的越少,得到的自由就越多。正如梭罗所说:“大多数豪华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的舒适的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比豪华和舒适,有识之士更愿过单纯和粗陋的生活。”简朴、单纯的生活有利于清除物质与生命之间的樊篱,为了认清它,我们必须从清除嘈杂声和琐事开始,认清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过份奢侈的,哪些是必须丢弃的。

人生的容量是有限度的,通常是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外界生活的简朴会带来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从而我们将发现新生活在面前敞开,我们将变得更敏锐,能真正深入、透彻地体验和理解自己的生活,我们将为每一次日出、草木无声生长而欣喜不已,我们将重新向自己喜爱的人们敞开心扉,表现真实的自然,热情地置身于家人、朋友之中,彼此关心,分享喜悦,真诚以对。

归根到底,李叔同所言俭朴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惜福”的态度。当你学会珍惜以后,你就会发现你拥有的其实要比你想象的多得多。即使物质上匮乏一些,完全可以在精神世界弥补过来。记住拥有快乐,你就不比任何人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