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48500400000021

第21章 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2)

曹彬知道有些人是靠不住的。等李煜走后,他表示自己要暂时离开三天,把统率部队的责任交给副将潘美,并特别交代不许杀人抢掠。然后,曹彬带二百名亲信,在南唐的宫殿四周布防保卫,自己亲守大门,不许任何人闯进去,防止有人滥杀无辜。第三天,李煜及其家眷三百多人上了船后,曹彬才进宫查封财物,逐次登记呈报给朝廷。

曹彬常常告诫他的儿子:领兵打仗,关键靠纪律,不可屠城、焚烧民房、掠夺民财、奸淫妇女。见别人的父母逃亡,应想想如果自己的父母逃亡,我要做什么?见别人的妻女流离失所,应想想如果自己的妻女流离失所,我要做什么?免除苍生劫难,是当权者应该肩负的责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曹彬的后代都很好,儿子有出息,享受高官厚爵,孙女做了宋仁宗的皇后,曾垂帘听政,被誉为圣太后。传说中八仙过海的曹国舅,就是曹彬的孙子。

曹彬的故事,后来深深感动了忽必烈,他在攻打大理城的时候效法曹彬,尽可能地减少战争对普通老百姓的侵扰,为元朝争得了民心。

正所谓“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善良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和谐的一种润滑剂。今天,继承和弘扬这种“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

与人为善,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尊老爱幼、秉公好义,就是真诚友善、助人为乐。

善良是一种人性美,一种道义美,一种良知美。它的美是内在的,是一种值得崇尚的美,这种美我们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它需要用心来感受。

有时候,你也会发现,美丽如此容易,一个并不完美的外表,因有了美丽的灵魂,折射出的美感竟是这样动人心魄,令人匪夷所思。

善良的人外表并不一定美,他的美在于内心。有句话说得好“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善良,可以使一个相貌平平的人增添几分可爱,几分美丽。善良,可以给一个女人增添几分“女人味”,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可以不善良。善良同样可以给一个男人增添几分魅力,善良并非软弱,善良对于男人来说,还须有正直的成分,无原则的善良并非真善良,善良对于男人来说,是站得正,看得远,走得直。善良,不仅不会降低男人的刚性反而会给男人增添阳刚之气,一个善良的男人是深受女人喜欢的,因为他能给女人以安全感。所以,善良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都属宝贵的资源。善良,可以使一个人更美丽,不管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善良能使人美丽,美好的品行能帮你塑造美好的外貌。你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动人之处都会存在心里,点点滴滴积累起来,渐渐改变你的眉目、鼻子和嘴巴,慢慢地令你周身透出可亲、动人和美丽的光芒,充满迷人的魅力。

记得莎士比亚说过,外在的相貌其实是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善良使人美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远胜过任何服饰、珠宝和妆扮。善良所带来的美丽,不仅发自内心,溢于言表,并且持久高贵。所谓相由心生,说的就是一个人的相貌是可塑的,人的心灵对他的外表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来改变自己的相貌。亲爱的读者,你若希望自己美丽俊秀,那就来把心灵的图画画得最美。

《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最著名的丑人,但在读者和观众看来,他实在要比那位卫队长和祖父美丽得多。读者和观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审美感受,显然是因为他的奋不顾身的善良。

至于生活中不断涌现的舍己为人者、无私奉献者及至慈善家们,他们更是因为善良的品性与行为,而令我们深觉可爱可敬!是他们撑起了我们生活中的美丽,令我们在遭遇丑恶时有助,并确信阳光是不会消失的,且明日更加灿烂!

善良的人,生活一定很美丽,善良的美丽在于她的内心世界很纯洁,每一个人都有她善良的一面。有时再善良的人内心也难免会被自私、占有欲甚至小小的邪恶占上风,所以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要修炼成一个有着善良之心的越来越美丽的人!善良的人或许没有做善事,做善事的人,一定都是善良的!美丽的人或许不善良,善良的人,一定是美丽的!

对好人善良是一种美丽,对恶人善良是一种慈悲。恶人其实更需要他人的善待,因为人性本善,你的真诚和善良可以唤醒他的良知,也许可以让他从此改过迁善。所以,无条件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心地善良,这是美丽的源泉。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爱心。有爱心的人,才有豁达的心胸,真诚地与人相处,善待家人、朋友和他人。和这样心地善良的人交往,如春风荡漾人们的心田。有爱心的人,能够得到生活的回报,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美好,过好平平实实的每一天。我们积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现在的我们大多肩挑家庭和事业两副重担,扮演着多重的社会角色。只有坚信美好的生活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以强大的勇气,想方设法战胜困难,顺利走过人生的低谷,从工作中赢得快乐和自信,从家庭中得到“家和万事兴”的美好幸福。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李叔同所言“为善最乐”的意思是说快乐是在具体的善行中获得,所以人不仅要有一颗善心,善行同样重要。善心是善行的内在动力,善行是善心的外在表现。善心,就是高尚的灵魂、仁厚的品德。心灵美,行为必美。相反,倘若内心卑鄙阴暗,那就必然总在算计别人,即便偶然“行善”,也只能是伪善而已。善心,就是爱心。心存大爱,自然胸怀宽广,志向恢弘。父慈子才孝,官仁民风淳。希望别人善待自己,首先应该善待别人,人人都能与人为善,爱与善的土壤就会越来越坚实,和谐与温馨的空气就会越来越浓厚。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人为善,是一种摆脱了浅薄与狭隘的自我完善,是一种超越了低级趣味的至真至美!

慈悲之心怎可图利一蟹失足,二蟹扶持。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李叔同《护生通集配诗·生的扶持》

《生的扶持》是李叔同在《护生画集》上做的配图诗,说的是两只螃蟹相互搀扶、互相帮助。连螃蟹都能发慈悲心行善积德,为什么我们人类帮助他人之前总要衡量自己的得失,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呢?其中寓意之深刻,令人汗颜!

李叔同就是想通过这副画告诫世人:以慈悲之心助人不是交易,不应期待相等的回报。别斤斤计较,要付出便要付得心甘情愿。要让别人感激,不是要人感到内疚。其实老天爷很公平,有付出一定有回报,只是回报不一定来得如我们所预期。因此无所求的态度才最健康。

要是你到处怨恨别人不知感激,那么该怪谁呢?是该怪人性如此,还是该怪我们对人性不了解呢?让我们试着不要指望别人报答,那么如果我们偶然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如果我们得不到,也不会为这点难过。

人类天性容易忘记感激别人,所以,如果我们施一点点恩惠都希望别人感激的话,那结果一定会使我们大为头痛。

一个住在纽约的女人,她常常因为孤独而不停地埋怨,她的亲戚里没有一个人愿意接近她——这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如果你去拜访她,她就会连续几个钟头不停诉说她做的各种好事。

她帮助过的侄女们偶尔会来看看她,只是为了责任感。可是她们都很害怕来看她,因为她们知道必须坐在那儿好几个小时,听她拐弯抹角地骂人,还得听她那没完没了的埋怨和自怜的叹息。后来这个女人无法威逼利诱她的侄女再来看她的时候,她还有一个“法宝”:心脏病发作。

她是不是真发心脏病呢?是的,医生说她有一个“很神经的心脏”,才会发生心脏亢进症。可是医生们也说,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她的问题完全是情感上的。

这个女人所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注,可是她称之为“感恩图报”。而她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感恩和爱,因为她去要求它,她认为那些是她该得的。

亚里士多德说,“理想的人以施惠于人为乐,但却会因别人施惠于他而感到羞愧。因为能表现仁慈就是高人一等,而接受别人的恩惠,却代表低人一等。”不管怎样,如果我们想得到快乐,我们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只享受施予的快乐。

如果为他人付出时还心想:他应该感激我,我应该得到回报;他应该感到内疚。

那根本不算是付出,那是交换条件。

可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一边付出一边索取,可奇怪的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付出的太多而获得的回报却太少。这样想的人无异于自寻烦恼,其实仔细想一下,在施恩于人时,在帮助别人时,你不是已经从这一善举中得到快乐,储蓄了感情吗?你已经有了收获,又何必为别人是否回报这份恩情而计较呢?

施恩望报既是在苛求自己,也是在苛求他人,生活中就是这样,你可能会付出很多,但永远不要企图付出就该回报很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人,广交天下豪杰武夫。临终前对他儿子讲,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在他的耳朵边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快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儿子却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时刻,那个能为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亲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你的一个朋友。这就是“一个朋友”的选择。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乞把同样的话叙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向官府告发。”儿子明白: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也可称作你的半个朋友。这也是“半个朋友”的选择。

你可以广结朋友,也不妨对朋友用心善待,但绝不可以苛求朋友给你同样回报。善待朋友是一件纯粹快乐的事,其意义也常在如此。如果苛求回报,快乐就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时隐伏。毕竟,你待他人好与他人待你好是两码事,就像给予与被给予是两码事一样。

所以,善待别人、义助别人时,你尽可以为这种善举欢欣,但却不要有太功利的想法,因为助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爱人就是在爱己。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一下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前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士。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缕可信的眼神,这一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一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

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

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因为担心别人不回报自己,就漠视别人的困境,这样的人不仅可能堕落成一个无情的人,而且还会沦落为一个可悲的人。因为他的心除了只能容下一个可怜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无需关注和关心,其实,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时也在拒绝所有可能的帮助。

有恩于人,也不必有什么优越感,更不要时刻盘算着我能得到什么,功利的想法只会抵销掉这笔人情!

悲悯之心济沧生水边垂钓,闲情逸致。是以物命,而为儿戏。刺骨穿肠,于心何忍。愿发仁慈,常起悲悯。

——李叔同《护生画集配诗·诱杀》

李叔同在《悲智颂》里说:悲智具足,乃名菩萨。只有生存的智慧,而没有半点悲悯之心,别说做菩萨,就是做个人都不合格吧?

悲悯、博爱、同情是一个人是否成为人的基本标志,是区别人与其他低级物种最重要的标准。人不能只披着人皮而失去人应有的品格。

在今天,罪恶、丑陋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抢劫、杀人、投毒、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等等践踏人性的行为通过公开或半公开的信息传播渠道进入我们的视野,然而,有多少人对此“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他人利益的得与失与己无关,一个生命甚至一群生命的存在与消失仿佛无足轻重,悲悯与爱极度匮乏,幸灾乐祸几乎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