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经络养生保健操
48496900000008

第8章 保健穴位谈(2)

《黄帝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说明耳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耳穴经络感传实验,也表示耳与经络的相关性。在手足六阳经经脉循行中,有的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于耳郭周围。手足六阴经经脉循行,虽不直接上行至耳,但通过各自的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地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经络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后世医著又多有阐述,如《医学真经》说:“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丹溪心法》说:“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耳为诸宗脉客所附”,《类经图翼》说:“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宋代《苏沈良方》称“摩熨耳目,以助真气”。《东医宝鉴》记载“以手摩耳轮,不拘遍数,诚所谓修其城廓,以补肾气,以防聋聩也。”又曰:“养耳力者常饱”,这是根据我国道家观点总结而来。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道家就将按摩耳朵作为重要养生手段之一。清代《厘正按摩要术》一书将耳背分属五脏,认为按摩耳背可以调理五脏,防治内脏疾病。

正是因为耳朵上的穴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联系密切,所以,经常按摩耳廓,就可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流通气血,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增强听力,起到健肾养身的作用,达到养生之目的。并且还具有健脑、明目、聪耳、利咽、美容等功效。

现代研究发现,耳上有非常丰富的神经,这些神经末梢构成非常密集的感受器,能敏感接受刺激信息。而神经将冶疗信息传递到相应部位,体液参与调节,使各项功能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保健目的。

七、美容养眼的眼部穴位

眼部有很多的穴位,通过做眼保健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在活跃眼部细胞、加快眼部肌肉运动方面有重要作用。平时多做做操对眼睛是很有好处的,我本人就是眼保健操的受益者,记得读高一时,因个子高坐在最后一排,黑板上的字不知怎么越来越看不清楚了,后来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我可能是假性近视,让我注意用眼卫生,认真做眼保健操。而我觉得戴眼镜更像知识分子、更有风度,很想配一副眼镜,况且验光下来左眼75度、右眼100度。可是,我的父亲坚决反对,他说:“你不是将来做医生吗?戴眼镜开刀会很不方便的!”还好。我听了父亲的话,至今还视力良好,60多岁了还不用戴老花镜,读书看报。其实,这套操的保健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轮刮眼眶”更是将美容、保健要穴全部疏通到了。

眉毛内梢的攒竹,是明目要穴,又有开胸解郁之效。心里畅快则不易衰老,眉毛中间的鱼腰,专治眉棱骨痛,头不痛则血流通畅,自然面目清爽。眉毛外梢是丝竹空,专治黄髎褐斑。眼外角旁是瞳子,专治鱼尾纹,眼珠正下方是承泣穴专治黑眼圈,四白穴专治眼袋。所以您一轮刮眼眶,每天坚持10分钟,美容、保健的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了。

攒竹穴在眉头凹陷处,眉似族聚之竹,故名攒竹。它能清热散风、活络明目;治疗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临床上用它配阳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还可以用指压法,治疗呃逆、善嚏、落枕等,一般5分钟就见效。

鱼腰奇穴,位于眉毛中间与瞳孔直对处。如果我们把眉毛比作一条鱼,而这个穴位正好在这条“鱼”的中间,所以称为“鱼腰”。它能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眼生翳膜、睑缘炎、目赤肿痛、眼肌麻痹等各种眼疾,还能治疗面神经麻痹。

丝竹空,丝竹,音乐之总称,丝谓琴瑟,竹为箫管。穴在眉后凹陷处,其穴似箫管之孔。又穴近耳,以此喻耳常闻丝竹之音,故名丝竹空。它能平肝熄风、清火泄热;治疗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临床上还用丝竹空配合谷治牙痛;尤其是治疗偏头痛如《玉龙歌》所云:“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因为,丝竹空是手少阳三焦经经络养生保健操56止穴与足少阳胆经经气相接,且靠近病所,“少阳为枢”,取其可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祛邪行瘀,经气通则血脉和,通而痛止。

承泣穴在目下7分,上直瞳子。承泣意指哭泣时泪水下流,本穴承受。它能清头明目、祛风散火;治疗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口眼歪斜。临床上用它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瞳子髎穴在目外眦5分之骨空阔处,正直瞳子,故名瞳髎子。能祛风清热、消肿明目,治疗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针灸临床上用髎瞳子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太阳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故名太阳穴。它能祛风清热、消肿明目;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涩、麦粒肿及一切眼疾。

八、叩齿咽津以养生延年

“百物养生,莫先口齿”。牙齿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承担着保护消化道的重要任务。古代养生家对护齿很重视,总结出许多有关固齿保健的方法。其中,“叩齿”和“咽唾液”是其中重要的两项。《修齿要旨》中介绍长寿经验时说:“每晨醒时,叩齿三十六遍。”又如孙思邈的《海上方·孙真人枕上记》也有“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中医学认为,牙齿与肾关系密切。“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意即肾能支持骨骼生长和骨髓的生成。牙齿是人体骨骼的一部分,牙齿松动,与肾气虚衰及气血不足有关。常叩牙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畅通经络,从而增强机体的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叩齿能对牙周组织进行生理性刺激,可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兴奋牙神经和牙髓细胞,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使牙齿变得坚硬稳固,整齐洁白。叩齿方法很简单: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臼牙三六,门牙三六,轻重交替,节奏有致。叩齿,每日早、晚各做1次。

另外,现代研究还表明:“咬牙切齿”可以防脑血栓;方法是把上下牙齿整口紧紧合拢,且用力一紧一松地咬牙切齿,咬紧时加倍用力,放松时也互不离开,每次做数十次紧紧松松地咬牙切齿。这样可以使头部、颈部的血管和肌肉、头皮及面部有序地处于一收一舒的动态之中,能加速脑血管血流循环,使已趋于硬化的脑血管逐渐恢复弹性,大脑组织血氧供应均充足,既能消除因血液障碍造成的眩晕,还有助防止脑中风发生。

俗话说:“清晨叩齿三十六,到老牙齿不会落。”因为经常叩齿可巩固牙根和牙周组织,对保护牙齿、防止龋齿很有好处。此外,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齿的坚固与肾有关,所以,常叩齿还有助于肾气充盛,对预防腰痛和耳聋目肿等也有一定作用。叩齿,真气可流通于周身百节,能去心火,治牙痛。《九真高上宝书神明经》中讲:“叩齿之法,左相扣,名曰:‘打天钟’;右相叩,名曰:‘捶天磬’。”叩齿三十六遍为佳。《长生秘旨》讲:“叩齿行功时必要舌抵上腭,则舌下玄膺穴矣。”“此窍开,真气可流通于周身百节。”

齿是骨之余,是骨头的余气,而肾又主骨。当人到了一定岁数,肾气就会逐渐衰弱,牙齿也会松动。而如果牙齿很坚固,就说明你的肾气还很足,因为,牙齿里的经络和肾经是相通的。如果暂时不方便调理肾,那么我们可以先坚固牙齿,它就可以对肾起一个反固的作用,就可以让肾强壮。要知道,人不可能牙齿很强壮而肾很虚弱。如果我们坚持每天叩齿,既能健壮牙齿,又是最好的补肾方法。叩齿的方法很简单,用上下两排两个牙齿撞击就行了。撞击的地方主要是后面的槽牙,不要让前面的牙先叩。

咽津,“玉池清水灌灵根”。心液滋合,气血流畅,水火既济,上润顶门,中注五岳,溉脏润身,诸疾不生。《逍遥子导引诀》讲:“以舌搅牙龈之上下(一般三十六下为佳),每作三次乃止。”“津液满口,分三口咽下。”《仙术秘库》讲:...者吾身之精气,聚而成液,辅助五脏之机能,滋润六腑之作用者也。人无津液则五脏停其机能,六腑失其作用,气绝精尽而至于死,犹如水无源则流涸,灯无油则火灭也。仙家名之曰玉液玉浆、神水练而咽止,则成不老之丹。”清代·昆岚彩绘导引图24幅(珍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包括9种坐式、6种立式、6种卧式、2种蹲式、1种跪式共24种功法,其中含有叩齿咽津就有7次之多。可见对它的重视。

从传统养生观点来看,叩齿结束,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齿后,用舌在腔内搅动,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数次,可按摩齿龈,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然后可聚集唾液,分次吞咽。中医学认为,唾液能维持口腔的清洁,帮助浸湿、软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淀粉酶,对食物有消化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种酶和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功能。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长寿、摄生保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红炉点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叩齿咽唾的养生方法,贵在持之以恒,注意养成保持口腔清洁的好习惯,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坚持叩齿咽唾,以达健身延年的目的。

另外,口腔内有不少经外奇穴,如上龈里、悬命、上腭、颊里等,“赤龙搅天池”正好可以用舌尖对它们进行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