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解答乙肝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48493900000009

第9章 正确认识和防治乙肝(3)

(3)新生儿的预防措施

①分娩方式:必须专床分娩,并应防止产道损伤、新生儿产伤和羊水吸入。若孕妇为病毒复制期,则应考虑采取剖宫产方式分娩。国内外研究表明,剖宫产比自然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婴儿感染率要低。

②对新生儿即时联合免疫:新生儿在出生后6小时之内肌注免疫球蛋白100或200U,在生后1个月可重复注射100或200U,必要时2个月后可再注射一次,使新生儿即刻获得被动免疫;同时,还要在出生后24h之内、第2个月及第6个月各肌注乙肝基因疫苗10μg。经主被动免疫后,对孩子的保护率可达86%~97%。

③哺乳方式:乙肝病毒虽可通过乳汁传播,但一般分娩后立即给新生儿进行了免疫接种,通常不会通过乳汁传染新生儿。不过,“大三阳”和处于病毒复制期“小三阳”的母亲还是应避免母乳喂养,以减少婴儿感染机会。无病毒复制“小三阳”的母亲,由于血液中病毒含量较低,婴儿又注射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母乳喂养。如果喂奶给产妇带来过分负担,使乙肝病情加重,则应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

④处于肝炎急性期或慢肝活动期的产妇不能与新生儿同室:母亲这时无力照顾婴儿,而且疲劳及睡眠不佳会加重肝病。处于肝炎恢复期或携带肝炎病毒的产妇一般可以母婴同室,但接触婴儿前要洗手。有乳头破裂者不仅应暂停止喂奶,而且应与新生儿分床。

7.乙肝孕妇如何保护新生儿

怀孕妇女发现被乙肝感染或携带乙肝病毒后,应采取以下措施保护新生儿。

(1)住院分娩:由于乙肝病人或携带病毒者的羊水、阴道分泌物、血液、汗液以及乳汁、唾液等都带有病毒,应由有经验的医生助产,就可在分娩过程中尽量避免婴儿吸入羊水、血液和其他分泌物,以减少感染。

(2)加强预防接种:如果母亲只是单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说明母亲已感染,新生儿出生后必须在24h内注射乙肝疫苗30μg,此后在满1个月和6个月时各注射乙肝疫苗10μg。如果母亲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都是阳性,即双阳性,说明母亲血中乙肝病毒浓度高,传染性强,胎儿在母体内可能已受感染。这时应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一次,剂量每千克体重0.5ml,先把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中和抑制。过1~2周后,再注射乙肝疫苗10μg,此后在满1个月和6个月时各注射乙肝疫苗10μg,可使小儿体内免疫力维持3~5年。如能在6岁时再加强注射乙肝疫苗10μg,可获长久免疫力。

8.喂奶是否可以导致婴儿感染乙肝呢

目前国内学者对此问题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母亲乳汁中虽有乙肝病毒,但病毒数量远没有血液中高,且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感染,新生儿出生后24h,打了第一针疫苗就可以喂奶。但母亲喂奶前应用肥皂流水洗净双手,有乳头破裂的应暂时停止喂奶,不可口对口给孩子喂食,以减少传播的机会。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以不给孩子喂奶为保险。

(三)防治乙肝应从儿童做起

1.儿童怎么会感染乙肝

与成人不同,儿童感染乙肝主要通过三种方式。①母婴传播:占儿童肝炎的40%~60%。若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原阳性,则其传播率达90%。主要通过子宫内感染、分娩时产道感染及母乳传播。②父婴传播:与遗传物质传递有关。③水平传播:包括受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注射,输血及血制品;与带有传染性的亲人接触或幼托、求学都有被传染的危险。因此,乙肝常呈家庭内聚集现象,并可能在集体儿童机构内流行。

因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一旦感染乙肝病毒,80%~90%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由于病毒整合及免疫耐受,这些婴儿很难清除乙肝病毒,大多终生携带病毒,可能发展成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甚至于肝癌。资料证明,小儿肝癌中乙肝病毒感染导致者高达34%~79%。妊娠期进行母婴阻断是预防儿童感染乙肝的关键。

儿童乙肝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疲乏、食欲缺乏、尿色深黄、恶心、呕吐、腹胀及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标志物(俗称乙肝“两对半”)异常(“大三阳”或“小三阳”)。

2.如何预防儿童乙肝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母亲患乙肝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很易将病毒传染给婴儿。母婴传播方式可能有三种:①产前或宫内传播。②围生期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③产后传播,产后喂哺过程中可感染婴儿。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预防乙肝比较有效的措施。乙肝疫苗目前以基因重组技术将乙肝表面抗原-DNA克隆入酵母菌中表达,能大量生产,其价格低廉,可避免血液制品中可能存在的潜隐性感染。HBIG是含有高滴度的乙肝表面抗体血浆经纯化制成,为特异性高效免疫球蛋白。单用乙肝疫苗保护率75%~85%,HBIG及乙肝疫苗联合应用,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90%~95%。

注射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可选择0、1、2、6方案,即出生后24h内第一次注射,以后分别于1、2、6个月时再注射,基因疫苗每次注射5μg。HBIG应用方法为出生24h内注射1次,以后每隔1个月再注射一次,共计3次,每次剂量0.5ml/kg。

3.如何治疗儿童乙肝

对乙肝患儿的治疗应注意卧床休息。饮食要考虑各种营养成分搭配,食物应容易消化,每餐不宜摄入过多,注意防止脂肪肝。

目前国际公认,在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中,α干扰素疗效是比较确切的。干扰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制剂,不能直接杀伤病毒,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干扰素受体结合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此外干扰素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对乙肝患儿应用干扰素α-1b治疗后,通过测定血清及肝内乙肝抗原或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发现血清乙肝病毒DNA或乙肝核心抗原缓慢下降,同时肝内DNA形成及乙肝e抗原减少,血内乙肝表面抗原下降很慢。在停用干扰素治疗后,病毒清除较持久,并可出现乙肝核心抗体,病毒终止复制伴肝功能改善。对于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感染多在婴幼儿时期,治疗效果较差。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①首选α-干扰素,剂量为<;5岁100万U,5~10岁200万U,>;10岁300万U,每周3次,疗程10~12个月,母婴传播者及乙肝相关肾炎者可延长疗程或间歇重复治疗;②拉米夫定每天每千克体重3mg,需服药1年以上;③免疫调节剂胸腺素α1(即日达仙)每平方米体表面积1.6mg皮下注射,连续注射4d,以后每周2次。

应强调的是,抗病毒治疗时亦应加强综合治疗,注意打破免疫耐受性。儿童乙肝绝大多数缺乏典型症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不要乱治疗。乙肝相关肾炎可能还需联合治疗。应用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正确防治乙肝

1.防治乙肝有哪“两个科学目标”

(1)预防为先: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注射列为新生儿计划免疫项目,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国内外的实践均证明,此举可有效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对于与乙肝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乙肝疫苗注射亦可达到预防感染的目标。

在我国,母婴垂直传播是很多慢性感染者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特别是乙肝e抗原和乙肝病毒DNA也是阳性的育龄妇女,应尽量选择在病毒复制稳定期怀孕,并在分娩后尽早对新生儿进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注射。

(2)治疗对象有所选择:很多乙肝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导致对治疗的期望过高或过于悲观。目前,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物,不同患者的病情和所处的阶段也不同。因此,为达到理想的治疗终点,应对治疗的时机、药物进行合理的选择。

根据慢性乙肝的发病特点,选择在免疫激活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可能最容易达到理想目标:一般认为乙肝e抗原阳性或阴性、乙肝病毒DNA阳性,ALT升高(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的乙肝患者是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人群。ALT持续正常或轻度升高者(高于正常值至正常值上限2倍之间),应密切监测ALT水平变化;当ALT水平开始升高或肝活检证实肝脏存在明显的炎症改变时,再进行抗病毒治疗,可能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治疗终点。

因此,乙肝患者并非人人需要抗病毒治疗。而何时需要抗病毒治疗,选择什么样的抗病毒药物,请接受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的指导。

2.防治乙肝有哪“四性”

(1)可治性:自确立了以抗乙肝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以来,很多乙肝患者得到了理想的康复,返回工作、学习岗位。乙肝的可治性是说乙肝完全可通过抗乙肝病毒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目的,预防或推迟肝硬化的发生,极大程度减少肝癌的患病率。

可治性建立在应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基础上,目前得到全世界专家承认的、真正有抗乙肝病毒作用的药物有:拉米夫定、干扰素和阿地福韦等。

乙肝的可治性,还要选择好治疗对象:凡慢性乙肝患者具有乙肝病毒活跃复制(指乙肝e抗原、乙肝病毒DNA阳性)、ALT超过正常上限2~2.5倍,12岁以上者,均为治疗对象,而无症状的带毒者则不是治疗对象。乙肝后肝硬化(包括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如有乙肝病毒复制,也可用抗病毒药治疗,但用与不用、何时应用、何时停药等,必须由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决定。

(2)难治性:所谓“难治”,主要是目前用于临床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只能抑制乙肝病毒,而不能将乙肝病毒彻底杀灭和清除。

(3)复发性:慢性乙肝的复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复发并不可怕,面对复发的策略是再治疗,并且是力争及早再治疗。及时、正确应用抗乙肝病毒药物进行再治疗,仍然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并取得良效。对复发的治疗要一如既往,胜利必属于你!

(4)长期性:乙肝治疗的难治性和复发性,决定了乙肝治疗的长期性。

综上所述,乙肝患者一方面要相信科学、树立信心,和医生密切配合,将治疗进行到底。同时,要勇敢地接受现实,迎接挑战,并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不要指望“速战速决”。“四性”是辩证的统一,难治也罢,复发也罢,只要坚持长期治疗,就是可治的。

3.乙肝到什么程度要治疗

(1)正确看待表面抗原阳性。表面抗原阳性意味着乙肝病毒感染,但不一定标志着有乙肝存在。如为无症状性携带状态,应着眼于维持体内免疫稳定,不宜盲目通过增强免疫功能来清除病毒,因为一方面药物过多会增加肝脏负担,另一方面,机体免疫耐受一旦被打破,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感染的肝细胞,继而诱发肝病变。干扰素对这种病人多数无效。必要时可应用核苷类似物,此类药可直接抗病毒,与免疫系统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