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结核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48493600000036

第36章 附录(6)

7.16.4涉及微生物的实验室活动操作规程应利用良好微生物标准操作要求和(或)特殊操作要求。

7.16.5实验室应有针对未知风险材料操作的政策和程序。

7.17实验室内务管理

7.17.1实验室应有对内务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内务工作所用清洁剂和消毒灭菌剂的选择、配制、效期、使用方法、有效成分检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政策和程序,应评估和避免消毒灭菌剂本身的风险。

7.17.2不应在工作面放置过多的实验室耗材。

7.17.3应时刻保持工作区整洁有序。

7.17.4应指定专人使用经核准的方法和个体防护装备进行内务工作。

7.17.5不应混用不同风险区的内务程序和装备。

7.17.6应在安全处置后对被污染的区域和可能被污染的区域进行内务工作。

7.17.7应制定日常清洁(包括消毒灭菌)计划和清场消毒灭菌计划,包括对实验室设备和工作表面的消毒灭菌和清洁。

7.17.8应指定专人监督内务工作,应定期评价内务工作的质量。

7.17.9实验室的内务规程和所用材料发生改变时应通知实验室负责人。

7.17.10实验室规程、工作习惯或材料的改变可能对内务人员有潜在危险时,应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并书面告知内务管理负责人。

7.17.11发生危险材料溢洒时,应启用应急处理程序。

7.18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

7.18.1实验室应有对设施设备(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包括设施设备的完好性监控指标、巡检计划、使用前核查、安全操作、使用限制、授权操作、消毒灭菌、禁止事项、定期校准或检定,定期维护、安全处置、运输、存放等。

7.18.2应制定在发生事故或溢洒(包括生物、化学或放射性危险材料)时,对设施设备去污染、清洁和消毒灭菌的专用方案。

7.18.3设施设备维护、修理、报废或被移出实验室前应先去污染、清洁和消毒灭菌;但应意识到,可能仍然需要要求维护人员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7.18.4应明确标示出设施设备中存在危险的部位。

7.18.5在投入使用前应核查并确认设施设备的性能可满足实验室的安全要求和相关标准。

7.18.6每次使用前或使用中应根据监控指标确认设施设备的性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记录。

7.18.7如果使用个体呼吸保护装置,应做个体适配性测试,每次使用前核查并确认符合佩戴要求。

7.18.8设施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和维护,现行有效的使用和维护说明书应便于有关人员使用。

7.18.9应依据制造商的建议使用和维护实验室设施设备。

7.18.10应在设施设备的显著部位标示出其唯一编号、校准或验证日期、下次校准或验证日期、准用或停用状态。

7.18.11应停止使用并安全处置性能已显示出缺陷或超出规定限度的设施设备。

7.18.12无论什么原因,如果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待该设备返回后,应在使用前对其性能进行确认并记录。

7.18.13应维持设施设备的档案,适用时,内容应至少包括(不限于):

a)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b)验收标准及验收记录;

c)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d)接收时的状态(新品、使用过、修复过);

e)当前位置;

f)制造商的使用说明或其存放处;

g)维护记录和年度维护计划;

h)校准(验证)记录和校准(验证)计划;

i)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j)服务合同;

k)预计更换日期或使用寿命;

l)安全检查记录。

7.19废物处置

7.19.1实验室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的管理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应征询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7.19.2应遵循以下原则处理和处置危险废物:

a)将操作、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废物的危险减至最小;

b)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

c)只可使用被承认的技术和方法处理和处置危险废物;

d)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7.19.3应有措施和能力安全处理和处置实验室危险废物。

7.19.4应有对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对排放标准及监测的规定。

7.19.5应评估和避免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方法本身的风险。

7.19.6应根据危险废物的性质和危险性按相关标准分类处理和处置废物。

7.19.7危险废物应弃置于专门设计的、专用的和有标识的用于处置危险废物的容器内,装量不能超过建议的装载容量。

7.19.8锐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等)应直接弃置于耐扎的容器内。

7.19.9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处理危险废物,并应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7.19.10不应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物。在消毒灭菌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

7.19.11不应从实验室取走或排放不符合相关运输或排放要求的实验室废物。

7.19.12应在实验室内消毒灭菌含活性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废物。

7.19.13如果法规许可,只要包装和运输方式符合危险废物的运输要求,可以运送未处理的危险废物到指定机构处理。

7.20危险材料运输

7.20.1应制定对危险材料运输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危险材料在实验室内、实验室所在机构内及机构外部的运输,应符合国家和国际规定的要求。

7.20.2应建立并维持危险材料接收和运出清单,至少包括危险材料的性质、数量、交接时包装的状态、交接人、收发时间和地点等,确保危险材料出入的可追溯性。

7.20.3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应负责向为实验室送交危险材料的所有部门提供适当的运输指南和说明。

7.20.4应以防止污染人员或环境的方式运输危险材料,并有可靠的安保措施。

7.20.5危险材料应置于被批准的本质安全的防漏容器中运输。

7.20.6国际和国家关于道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危险材料的公约、法规和标准适用,应按国家或国际现行的规定和标准,包装、标示所运输的物品并提供文件资料。

7.21应急措施

7.21.1应制定应急措施的政策和程序,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放射性等紧急情况和火灾、水灾、冰冻、地震、人为破坏等任何意外紧急情况,还应包括使留下的空建筑物处于尽可能安全状态的措施,应征询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7.21.2应急程序应至少包括负责人、组织、应急通讯、报告内容、个体防护和应对程序、应急设备、撤离计划和路线、污染源隔离和消毒灭菌、人员隔离和救治、现场隔离和控制、风险沟通等内容。

7.21.3实验室应负责使所有人员(包括来访者)熟悉应急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

7.21.4每年应至少组织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一次演习。

7.22消防安全

7.22.1应有消防相关的政策和程序,并使所有人员理解,以确保人员安全和防止实验室内的危险扩散。

7.22.2应制定年度消防计划,内容至少包括(不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