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您防治胃肠病
48493000000024

第24章 细菌性痢疾(2)

1.湿热内蕴 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行气导滞。

方药:芍药汤加减——白芍15克,黄连、大黄、甘草各6克,黄芩12克,当归、木香、槟榔各10克,金银花20克。本病常因病情反复造成正气亏虚,无力抗邪而邪气蕴结于内而发。热势较重者,赤多白少,或纯赤痢者,加白头翁、秦皮、牡丹皮各10克,马齿苋12克;湿重下痢,白多赤少,腹胀满者,加苍术、厚朴、陈皮各5克;夹食滞者,加山楂10克,神曲、麦芽各12克。如果痢疾湿热食滞证,腹痛脘痞拒按,里急后重,痢下不爽,下痢赤白相杂,舌淡红、苔腻或黄,脉滑者,可选用木香槟榔丸加减。

2.寒湿蕴结 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方药:胃苓汤加减——苍术、白术、川朴、桂枝、陈皮、当归、木香、槟榔各10克,炮姜、白芍各6克,茯苓12克。寒邪较著者,加附子3克,肉桂2克;食滞者,加炒麦芽12克,建曲10克;呕吐者,加制半夏10克,生姜5克;因贪凉饮冷而引发者,加草豆蔻(后下)、砂仁(后下)各3克。

3.热毒内扰 反复腹痛,腹泻,下痢赤白,由于饮食、疲劳等因素出现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更甚者津液耗伤,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呕吐频繁,惊厥频频,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金银花各15克,秦皮、生地黄各12克,黄连3~5克,黄柏5~10克,牡丹皮、赤芍、苦参、当归各10克。高热神昏者,可加服水牛角片30~60克,或犀角粉2克,或合用犀角地黄汤,另服紫雪丹或至宝丹以清营凉血,解毒开窍;惊厥抽搐者为热盛风动,加钩藤10克,石决明15克,以镇肝息风止痉,另加服止痉散1克冲服;正虚邪陷,内闭外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多喘促、脉微欲绝,可用人参10克,附子3克煎汤服用以回阳救逆,并配合针刺人中、内关等穴;腹痛剧烈、大便不爽者,可加生大黄以荡涤解毒,或用大承气汤通下秽浊积滞;热毒消灼、阴液将竭者,急用西洋参配三鲜汤(鲜生地黄、沙参、石斛)以养阴液。

4.阴液亏虚 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急痛,虚劳努挣,恶食,发热烦渴,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肠,泄热止痢。

方药:驻车丸加减——黄连、炮姜各3克,阿胶12克,当归、白芍、瓜蒌各15克。痢下血多者,可加牡丹皮、赤芍各10克,旱莲草15克,以凉血止血;阴虚较甚者,可加石斛、沙参、生地黄各10克,麦冬5克,以养阴生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5克,秦皮10克,以清热燥湿。

5.阳虚寒凝 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则: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方药:真人养脏汤或桃花汤加减——党参、白术、赤石脂各15克,肉桂1.5克,罂粟壳、肉豆蔻各6克,当归、炒白芍各12克,诃子5克,干姜3克。久痢、脾虚、气陷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虚寒较著者,可加附子、干姜各3克,以温阳散寒;积滞未尽者,可加枳壳、山楂、神曲各10克,以消导积滞;中气下陷而致虚劳努责者,可用三奇散以益气升举,或用五倍子煎汤熏肛门;下痢不禁,宜参附龙牡汤合桃花汤固脱回阳。

6.正虚邪恋 下痢时发时止,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则:温中清肠,调理脾胃。

方药:连理汤加减——党参、白术、当归各10克,干姜5克,白芍12克,黄连、木香各3克,地榆15克。偏湿热者,可加白头翁、黄柏等清热利湿,但若大便色如酱者,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日3次,每次15粒,饭后服用,连服7~10天(胶囊分装);休止期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各10克,陈皮、半夏、木香各6克,砂仁(后下)4.5克;偏于脾虚而便溏者,加山药、薏苡仁各12克,扁豆10克,以健脾利湿;偏于肾阳虚者,加肉豆蔻、吴茱萸各3克,补骨脂5克,以温肾止痢;兼有肝郁乘脾者,加白芍、防风各10克,以缓肝止痛;中气下陷者,改用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升举;血虚者,可选用当归补血汤益气补血。

细菌性痢疾的中成药治疗

1.香连丸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止痢。每次5克,每日2~3次。适用于慢性菌痢的湿热内蕴证以邪实为主。

2.泻痢固肠丸 功能健脾化湿,益气固肠。每次1~2丸,每日2次。治疗慢性痢疾之脾虚湿盛者。

3.补中益气丸 功能健脾益气,升举阳气。每次6克,每日2次。适用于慢性菌痢之病久脱肛。

4.锡类散 功能解毒化腐。每次1.2克,每日2次口服;或者100毫升蒸馏水加锡类散0.6克,加温至38℃,保留灌肠2小时以上,14日为1疗程,连用1~2个疗程。适用于慢性菌痢之正气亏虚者。

5.戊己丸 功能泻肝火,和脾胃。每次3~6克,每日2次。适用于肝胃不和、口苦嘈杂、呕吐吞酸、腹痛泻痢者。

6.枳实导滞丸 功能消积导滞,清利湿热。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适用于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痢疾里急后重之湿阻气滞证。

7.乌梅安胃丸 功能理肝和胃,酸敛降逆。每次9克,每日2次。适用于久痢不止、寒热错杂者。

细菌性痢疾的单验方

1.地锦草250克,加水1500毫升,煎取1000毫升,每次100毫升,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菌痢之湿热较盛者。

2.马齿苋100~150克,水煎服,每日2次,或鲜汁半杯,每日2次。适用于慢性菌痢之热毒内蕴者。

3.凤尾草30~40克,水煎服,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菌痢之湿热较盛者。

4.紫皮大蒜100克,取汁;茶叶120克,加水200毫升,浸泡30分钟,取滤汁;金银花32克,甘草12克,加水180毫升,煎取80毫升,合剂,每次20毫升口服,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菌痢之湿热蕴结者。

5.乌梅烘干研末,每次吞服3~6克,每日3次。治疗慢性菌痢日久不愈者。

6.独头大蒜、黄连各等份,研成细末,制成丸状。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菌痢之热毒较盛者。

7.生萝卜汁3杯,老生姜汁半杯,生蜂蜜汁1杯,陈细茶6克,用水浓煎1杯,放在一起调匀,细呷服。适用于噤口痢。

8.黄芪、乌梅各200克,加水1000毫升,煮取500毫升,加红糖250克,收膏装瓶。每服20毫升,每日2次。适用于气阴两虚之久痢者。

细菌性痢疾的敷脐治疗

1.取大黄30克,川连、木香各等量。将三药研成细末,用食醋调和,制成厚泥状,捏成圆形弹子大药丸备用。取药丸1枚,纳入脐孔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5日为1疗程。治湿热痢。

2.取木香、丁香、杏仁霜、巴豆霜、百草霜、肉蔻霜、炮姜炭、木鳖仁炭各等份,将诸药研成细末,备用。每次取药末3~5克,填入脐孔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5日为1疗程。治寒湿痢。

3.取公丁香、母丁香各6克,番木鳖2个。将诸药研成细末,再用麝香0.3克,以米醋调匀,制成厚泥样,做成梧桐子大药丸备用。每天取药丸1枚,纳入脐中,治久痢不止。

4.取阳和膏1张,加入丁香、肉桂少许,贴脐部,治寒湿痢。

细菌性痢疾的饮食治疗

1.山楂30~60克,或鲜山楂60克,大米60克,砂糖10克。

先用山楂入沙锅煎取浓汁,去渣,然后加入大米、砂糖煮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痢疾。

2.陈茶叶5~10克,大米30~60克。先用茶叶煮汁,去渣,入大米同煮为粥。适用于慢性菌痢湿热较盛者。

3.肉豆蔻5~10克,生姜2片,大米30克。先把肉豆蔻捣碎,研为细末,用大米煮粥,待煮沸后加入豆蔻末及生姜,同煮为粥。适用于虚寒痢。

4.槟榔10~15克,大米30~60克。先将槟榔片煎汁去渣后,加入大米,一同煮粥。适用于实证痢疾以气滞为主者。

5.莲子10枚,大米30克,冰糖或砂糖10克。先将莲子洗净,用清水浸泡,小火煮沸,入大米同煮至熟,对入糖,顿服。适用于脾虚之泄泻及痢疾。

6.鲫鱼1000克,大蒜2枚,胡椒、陈皮、缩砂仁、荜拨各6克。将葱、酱油、精盐、药料、蒜入鱼肚内,煎熟作羹,五味调和令匀,空心食之。适用于慢性痢疾以虚寒为主者。

7.薤白30~60克,糯米1碗,煮粥,每日晨起趁热一次吃下。可用于湿邪蕴结肠道的赤白痢。

8.鲜萝卜、大蒜、鲜马齿苋一起捣烂挤汁,加食醋少许。治疗慢性菌痢急性发作,热势较重者。

9.白木耳30克,小火炖服,加红糖。治疗休息痢。

10.萝卜汁1杯,蜂蜜1匙,老姜汁1杯,陈皮汁1杯,相混合煎热即可口服。通治痢疾,赤痢尤宜。

细菌性痢疾的针灸治疗

1.体针 取天枢(双)、关元、足三里(双)、气海、上巨虚(双)为主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风池;湿重者加阴陵泉;恶心呕吐者加中脘、内关;腹痛者加三阴交、中脘;里急后重者加下脘、照海;泻痢不止者配止泻穴(脐下2寸半)。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1~2个,用提插配合捻转泻法,留针30~60分钟,每隔15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10日为1疗程。慢性痢疾宜针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三阴交、足三里,采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

2.电针 取足三里、三焦俞、天枢为主穴,根据病情酌加配穴。针刺得气后,用电针仪通电30~40分钟,每日治疗1~2次,10日为1疗程。

3.耳针 取小肠、大肠、胃、直肠下段、神门、交感、脾、肾等穴,一般留针10~20分钟,每次选穴3~5个,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也可用贴耳穴法,将王不留行子置于上述穴位,胶布固定。每日按压3~7次,2~3日一换。

4.水针 一是取长强、天枢(双)、足三里(双)等穴,用仙鹤草素注射液注入长强穴2毫升,黄连素注射液注入天枢、足三里各2毫升。每日1次,3日为1疗程。二是取下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双)等穴,皮试后,用0.25%普鲁卡因分别注入3毫升,每日1次,3日为1疗程。

5.灸法 取神阙、关元、气海、脾俞、肾俞、大肠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每次选2~3穴,用大艾炷隔盐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次3~5壮,每日1~2次。适用于慢性痢疾久治不愈者。

细菌性痢疾的按摩治疗

1.基本方法 揉天枢2分钟,拿肚角3~5次,揉拿止泻穴20~25次,揉按大肠俞15次。

2.辨证加减 湿热痢加清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推下七节300次;疫毒痢高热者,清天河水500次,推脊400次,推涌泉40次;寒湿痢补脾俞400次,补大肠200次,揉外劳宫30次,摩腹5分钟;休息痢补脾俞400次,补大肠200次,推三关400次,摩中脘8分钟,揉脐5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