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一天的‘民主班长’确实很‘累’,总觉得自己承担了一份很重要的责任,样样都得眼到、口到、手到。尤其见到个别人的不良表现,心里马上感到很恼火。不对他们‘绳之以法’,怕同学说我‘执法不严’,显得无能;要是秉公办事,又怕伤了同学的面子,得罪了人。有位同学向我建议‘睁一眼闭一眼算了’,可是今天的我似乎与往日不同了,平时我还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而今天我虽不敢说是‘执法如山’,但是我的想法跟这位‘好心’的同学在心理上完全不一样,倒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工作勇气。真是当‘民主班长’与不当‘民主班长’不一样。”
“做了一日的‘民主班长’使我感到身上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与同学们有同感———当班长很‘吃力’。但是一天的实践活动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纠正了过去的一种错误的看法:我是一个犯过错误的学生,过去没有当‘民主班长’时,总觉得很自由,认为班干部对我的严格要求,是跟我过不去,找我的麻烦。于是常跟班干部顶‘牛’,甚至发展到叫来校外的‘哥儿们’打了班长。今天我当了班长,总希望每个同学都听我的指挥。如上自习的钟响了,还有少数女同学在吵吵嚷嚷,我见她们‘太自由’心里很不是个滋味。想去制止又不敢说,怕她们不听我的指挥;不说呢,又是‘民主班长’的失职,辜负了老师和同学们给我的权力和对我的期望。我鼓起勇气说了声:‘静一静!’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出乎我的意料。我意识到了人的自尊,与此同时,我似乎也意识到一种严厉的批评,好像他们在说‘你平时做得咋样!今天有什么资格教训别人……’眼前的情景敲击了我的心灵,从此我终于理解了班干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正人先正己。’”
的确,在这一制度刚试行时,就有很多同学为了使自己能够在大家面前堂堂正正地讲话,顺顺利利地开展工作,十分注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严格要求自己。就拿常爱跟班干部顶嘴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几位来说,他们做起“民主班长”来,个个都是“黑包公”,管人时铁面无私,被管时支持理解。团支部、班委会给凡是工作出色的“小包公”都颁发了“包公奖”。久而久之,他们不仅成了班内的“顺民百姓”,而且不少成了学雷锋的积极分子。他们已把纪律、规范这些强制要求转化成了内部的需要,人人争先恐后为“治理”班级献计献策,班里的向心力增强了,学业成绩也相应提高了,班风一日日好转,形成了一个求实、团结、奋发、向上,人人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风尚。
学生们在这样的集体中养成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了有益于终生的教育。
(《宁夏教育》1995年4期)
中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歌
起床与到校
黎明即起,理装到校;
书籍文具,样样带好;
告别父母,切莫忘了;
靠右行走,礼让关照;
穿越马路,左看右瞧;
把握时间,不可迟到;
临门下车,推车进校;
见到同学,点头问早;
遇到师长,敬礼问好。
早操与早读
清点人数,准备上操;
集合整队,召之即到;
步伐整齐,呼亮口号;
认真操练,掌握技巧;
功夫到家,体质练好;
上操完毕,速归教室;
美妙晨光,早读甚好;
光阴似箭,珍惜分秒;
外语练声,中文读诵;
标准语音,人人做到。
上课与下课
预备钟响,速进教室;
准备书籍,静坐思考;
温习前节,预习勿少;
承上启下,思路一条;
教师上堂,起立问好;
万一迟到,要喊报告;
老师许可,归位坐好;
提问考试,秩序良好;
教师讲解,勤于思考;
碰到疑点,举手报告;
师生问答,要讲礼貌;
绝不允许,有声喧闹;
上台做题,随叫即到;
迅速做完,回位坐好;
布置作业,听清记牢;
上课结束,起立谢教。
课间与休息
下课之后,轻走慢跑;
有人学习,不可打扰;
任性打闹,更为不好;
体谅他人,理应做到;
文明逗乐,礼貌取笑;
休息片刻,继续听教。
自习与作业
自习自学,自觉做到;
钻研学业,切忌吵闹;
相互切磋,声音要小;
影响别人,品德不好;
关心他人,互相做到;
当日作业,当天做好;
独立完成,切莫互抄;
送师作业,双手递交;
是否交齐,一一报告。
动手与练身
课外活动,一次不少;
发挥特长,项目选到;
动手动脑,心灵手巧;
科技活动,学会创造;
《手工艺报》,精心办好;
唱歌跳舞,练身踊跃;
排球篮球,长跑短跑;
铁饼标枪,安全记牢;
琴棋书画,陶冶情操;
体魄健全,为国报效。
清洁与扫除
清洁扫除,每次不少;
窗明几净,经常做到;
桌凳放齐,书籍摆好;
废纸入篓,垃圾倒掉;
随地吐痰,令人可恼;
墙壁乱画,恶习改掉;
宿舍卫生,每天清扫;
清洁区域,认真打扫;
内外整洁,环境美好。
公德与公物
校园花木,种好管好;
爱护公物,人人做到;
新闻橱窗,定期换稿;
随处张贴,实为不好;
广告栏目,不可涂掉;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学习前辈,努力做到;
自尊自爱,礼貌仁道;
自立自强,争做“三好”。
升旗礼仪歌
每周升旗,队列整齐;
衣着整洁,脱帽肃立;
精神饱满,面旗致礼;
齐唱国歌,节奏有序;
字正腔圆,洪亮有力;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民族之魂,在此凝聚;
国家象征,永久矗立;
仪式结束,道别离去。
尊师爱生歌
人人都有师长教,师恩似海莫忘掉;
言传身教为师表,呕心沥血育新苗;
我今尊师学师道,来日为师生求教;
先为学生后从教,尊师为师人生道;
堂上听讲莫吵闹,交头接耳遭耻笑;
尊师爱生互做到,离校告别露微笑;
路遇老师问声好,师生恩情永记牢。
孝敬父母歌
人身都是父母生,莫负爹娘养育恩;
孩儿落地呱呱叫,二位双亲乐盈盈;
床头湿处挪干处,滴滴乳汁育儿生;
有吃有穿情由可,缺米少衣泪沾襟;
游子身上缕缕衣,慈母灯下颗颗心;
节衣缩食千般苦,望子成龙盼星星;
爹的教导儿恭听,娘的教诲牢记心;
母教儿女爱祖国,父育子女学英雄;
年少攻读莫放松,立志报国心赤诚;
家务活儿帮娘做,替父也操一份心;
谏亲思考矫正过,言语和蔼心诚恳;
亲朋好友多关照,邻里和睦好修行;
母亲贤惠女不赖,为父佼佼儿也君。
谈吐举止歌
坐、站、行、说歌
坐如钟,站如松,行动敏捷快如风。
文明语,处处用,说话和气人敬重。
用语准,吐字清,生动有力寓意深。
言必信,行必果,立身之本记在心。
逢集会,队伍整,严守纪律好阵容。
召即来,去之迅,步伐整齐线一根。
气昂昂,雄赳赳,口号洪亮震乾坤。
(《固原日报》1996年1月24日)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师者,人之楷模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名中学教师,不仅如此,还应遵循如下课堂教学规范:
预备钟响,整理着装。衣着朴实,美观大方。
粉脂忌涂,发式平常。吸烟品茶,切忌堂上。
精神饱满,志气昂扬。仪表端庄,方可登堂。
学生以礼,教师恭偿。教导学生,身教为上。
教材早备,讲授有方。备课备人,教本为纲。
引经据典,查找翔实。教学有道,言必循章。
教案书写,仔细周详。图文照应,相得益彰。
神态自然,声音洪亮。标准语音,顿挫抑扬。
言简意赅,切莫冗长。面向全体,留心特长。
边讲边写,讲写流畅。表情手势,助推言讲。
抒情达理,德智双扬。板书整齐,节奏有章。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各类教具,选用适当。
演示实验,早备停当。辅导学生,耐心磋商。
态度和蔼,不得鲁莽。冷嘲热讽,更不应当。
循循善诱,启发得当。学生有问,回答必详。
鼓励质疑,教会自强。布置作业,适时适量。
中学教师课堂规范
不许早退,不可拖堂;课外辅导,务必增强。
学业测验,宛如平常;获得信息,教取良方。
教学守道,师德高尚;尊师爱生,美德弘扬。
(《固原日报》1998年11月28日,后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教育与发展》(第三卷)收录)我国的教育改革已明确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一下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困难很大,它涉及到人们观念的转变,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质量的评估及制约措施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目前升学考试这根无形的“指挥棒”仍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教师、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着它转,加之有关教育部门和社会对学校评估以升学率论优劣。因此,学校在多方的重压之下,只得向教师转压,教师必然向学生加压,学生为了跨进大学门槛,放弃爱好,自我加压。殊不知层层加压其害无穷。
一、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恨铁不成钢
在教学活动中,过多占用课余时间,甚至节假日、晚饭后都补课,致使师生都产生了依赖思想———教师若在课堂45分钟内完不成教学任务,就推迟到课余再补。这种做法不能做到精讲、精学,无形中降低了45分钟教学的含金量。
二、教师过多占用课余时间
教师过多占用课余时间,把课余时间的辅导课变成了主导课,夺走了学生的时间,使学生没有时间自我消化。久而久之得上了“消化不良症”,即使“吃”得再多也不吸收,或者养成教师“喂饭吃”的习惯,不独立思考,弱化了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
三、层层加压,压抑了师生求异思维
教师、学生整日忙于应付“过升学关”,无暇对各科知识深究。就层层加压其害无穷教师而言,没有精力钻研教材,讨论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各种习题压向学生,学生只能钻入题海,滚动练习,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教师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前人的、他人的、现成的东西,不思求新、求异,因而学生自然养成了只善“求同”思维,而不善“求异”思维,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层层加压,不利于学生情绪智力的培育
一年一度的“七·七”相会,迫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之间作钟摆式移动,很少让他们参与其他活动,有些学校取消了课外活动,把学生的全部精力拖到题海中去。若是考不出好分数,教师、家长互相责备,家长责怪学生,学生责怪老师,导致了情绪智力的下降。难怪一学生说:“我想唱歌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高三啦!还有闲情唱?老师听了定会这样讲’。”这种长期压抑的心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都有害而无利。
从今年开始,普通高校全部并轨,未来毕业的学生将走上双向择业的道路。我们不但要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更应在培育学生素质上下工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为学生今后择业、奉献社会的需要。
(《固原日报》1997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