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预警与疾病信号
48492100000259

第259章 老年人“返老还童”提示哪些疾病(2)

突然的意思。眼睛突然失明。气候骤冷骤热,骤风骤雨,称为暴气。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的证候。突然剧烈腹泻,如水倾注,故名。泄泻时量多,急暴而下,迫不及待,故又称为“暴迫下注”。多由于热迫大肠所致。指突然发生的高热,都属于实热证,多见于急性传染性疾患。针刺法之一种。是用较多的针刺在病位前后左右的经络上,放出瘀血。因其出血点较多,形如豹纹,所以称为豹纹刺。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肾脏积气所产生的一种自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脘、咽喉,并伴有腹部剧痛,往来寒热,甚至昏厥的病变,称为奔豚。又称为贲豚、奔豚气。奔是奔跑、奔窜的意思;豚指小猪,用以比喻病发有如小猪奔窜。

即奔豚,因属气机病变,故又称为奔豚气。参见奔豚条。

①即股部(大腿部)的代称。②指股部的上半部。

①指内脏机窍阻塞,神志活动障碍的昏迷症。②大小便不通,也称闭。

是中风病变中的一个证型。有阳闭和阴闭之分。阳闭牙关紧咬,两手握固,面赤气粗,脉多洪大弦滑或虽沉而数实。阴闭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痰涎壅盛,神情安静,四肢冰凉,脉多沉滑。阳闭为风火痰热内闭所致。阴闭为痰涎内闭所致。

闭为小便不通。癃是小便点滴而下。今多将小便不通、排泄不畅、点滴而下等病症,称为闭癃。

①即股骨大转子的部位,位于股部外侧的最上方,股骨向外方显著隆起的部分。②指骨盆外侧中央髋臼的部位,又名“机”。

痹,通闭,即闭阻不通之意。凡因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侵袭人体,而致肢体关节麻木疼痛,甚至变形的疾病,都称为痹证。临床上根据病因和症状,主要可分为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热痹等四种。

痹病和厥病合称。

侠同夹,指脊椎两旁有麻木感。

五官之一。隆起于面部中央,上连额,下连人中,又称为明堂。连额处名,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下端尖部高处,名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

以下至鼻尖,名鼻梁,又名天柱。鼻尖两旁隆起部分为鼻翼,鼻翼下为鼻孔。鼻孔内通咽部,鼻孔前鼻翼下部分有鼻毛环生。鼻为嗅觉器官,又是呼吸出入的门户,为肺之窍。其生理病理皆与肺有密切联系。

以鼻不闻香臭,流浊臭涕不止为主症的病变。重者头晕目眩,前额疼痛,或鼻中血水淋漓,称为脑漏,又称脑寒、脑崩、控脑砂。多为风热或湿热壅肺,日久不解所致。即鼻尖。即鼻孔深处的通道。鼻出血。鼻孔赤痒,溃烂疼痛,下连唇际成疮,涕多而黄,形体消瘦的儿科病症。多为饮食不调,上焦积热,壅滞肺气所致。

鼻翼扇动为掀,气喘胸高是挺,是呼吸困难而迫促的表现。指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原发病症不同的证候。通常主要指病情加重的证候变化。万物初生为化,从初生、发展到毁灭的过程,称为变。化是化生的意思。变是演变、转变的意思。古人认为,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生理关系,有定期的发热和身体不适,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变蒸。生于指(趾)端,初为红点,次变黑色,小者如黍如豆,大者如梅如李,肿痛应心,腐筋烂骨,脓如豆汁的外科病症。多由外伤染毒,或脏腑火毒凝结而成。指病位在肌肤表层。一般指外感初期,起病急,病程短。

①对人体内外部位的区分。表指身躯下外界接近的浅表,如皮肤、肌腠;里指体腔之内,如五脏六腑等。②八纲辨证中用以区分疾病位置浅深的概念。新感外邪,病势轻浅的属表;久病不愈,病热沉重的属里。③脏与腑相配合的关系,也称为表里。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等。

分析症状,确定证型,为治疗提供依据的分析判断过程。

即运用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病人表现出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辨明证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治疗措施的过程。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思维分析,推求病因病机的过程。外邪侵犯人体后尚在体表,而未入里的邪气,称为表邪。表邪所引起的病变,多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以恶风寒、鼻塞、咳嗽、脉浮、苔薄白、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指以恶寒发热,无汗,周身疼痛,脉浮紧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病。邪气外束,腠理闭塞,这是表实证的主要病机。卫阳虚衰,腠理不固的证候性质。表虚多见汗自出,恶风,脉浮缓等症状。指感受六淫邪气后,产生的发热、微恶风寒、口渴、脉浮数的证候。指感受六淫邪气后,产生的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的证候。

卫气有温养皮肤、开合毛窍和调节寒温、抵御外邪的作用。如卫气虚则不能固表,皮肤腠理疏松,外邪容易侵入,易得感冒。发病时,表现为自汗、怕风等症状。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表邪内传脏腑的病机转化。表邪入里后常随体质特点而发生寒热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所感邪气的性质也有密切关系。寒化多虚证,热化多为实证。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盛正虚,或误治引起的表邪入里,病情剧增的病理变化,称为表邪内陷。正虚不能抗邪,是造成邪气内陷的主要原因。病证名。病见外有发热,脉浮数,内有呕吐清水,泻利清冷等。表热是假,里寒里真,这是阴盛格阳的表现。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表寒症状尚未解除,又出现里热症状的证候性质,属表寒里热。多见恶寒发热,头身痛,烦渴,胀满,躁扰等症状。指既有恶寒发热,无汗等外感表实症状;又有神疲,气短,食少,腹泻等脏腑气血虚衰的证候性质。指既有汗自出、恶风等表气虚症状;又有便秘,腹痛拒按,舌苔黄厚等阳明腑实的证候性质。指表证里证同时存在病证。如既有外感寒邪的头身痛,无汗,脉浮;又有内伤饮食的脘闷,嗳腐等症状,就属表里同病。指体内体外都出现热证。如外有发热不恶寒,内有口渴、心烦等症,就属表里俱热。指外感寒邪,内伤生冷;或素体阳虚,又感风寒的证候。多见恶寒肢冷,神倦,腹泻清稀,腹痛喜温喜按等症状。即既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之表证,又见便秘、尿黄赤、腹痛拒按等里实的证候。指脏腑气血虚衰而兼卫阳不足,腠理不固的证候。多见自汗,易于外伤风寒,气短,食少便溏,耳鸣眼花,阳痿,干咳,盗汗,潮热等症状。即解表与通里或清里的药物同时并用,以治疗表里俱实证候的方法。表证已经解除,但里证还未痊愈,或脏腑气机还没有完全调和的意思。在表寒里热证中,寒邪束表的症状严重,有明显的恶寒、无汗、身疼痛等症状,而里热不甚,仅口微渴、苔微黄者,为表寒重,里热轻。多见于表寒里热证的初起阶段。

①泛指一切病证。②指重病、大病。③担心,忧虑的意思。

指病因、病位、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等在疾病过程中发生、发展、变化的道理。

指疾病反映在色泽上的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病色有善恶之分,不论出现何种颜色,皆以明润含蓄为佳,称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较轻或预后较好;若颜色显露枯槁不泽,称为“恶色”;一般表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参见“色诊”、“五色主病”各条。

疾病外候的统称。即指疾病反映出来的现象,包括症状和体征。

指所患的病证是属温邪性质。

能字古通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量的统称。

是唐代建立的一种民间医疗机构,多设在庙中,是医院的雏型。

由于气机郁滞而引起的小儿睾丸肿大病变。

指病在太阳表分的意思。辨证方法之一。是通过疾病的临床表现去推断病因,并运用病因去说明病理变化,归纳疾病证候,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素问》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把病因、病位、病性间的相互关系,归纳成十九条,称为病机十九条。其中具体内容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加鼓,皆属于热;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请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上肢肱部外侧。即肩以下至肘的外侧部分。

薄贴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清·徐灵胎说即膏药的古名。膏药是贴在皮肤上,利用它所含的各种药物的作用,以治疗疾病。其制法是:把一定处方的药物浸在麻油内一个时期,入锅煎熬,待药物枯黑,去渣,再熬至极为稠厚,加入黄丹(用铅与硝、硫黄制成,为黄赤色粉末)拌匀,将锅离火,药液逐渐凝固,凝固后取出切成大块,浸凉水中去火毒。用时加热溶化,摊于布或厚纸或薄油纸上,贴于局部。内科膏药有祛风、化湿、行气、活血等作用。外科膏药对肿疡能消肿定痛,对溃疡有祛腐、生肌收口、护肉等作用。另一种膏药,是把鲜药经过捣打而成膏,用竹签挑起,摊于纸上而成,也有做成薄饼,贴于局部的。

古病名。因大怒气逆,迫使气血奔迫于上而产生突然昏仆的病变。

是治疗血虚证的方法。血虚证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女子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等症。

包括补肾阴和补肾阳。参见“补阴”、“补阳”条。

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捻转补泻”等,参见各条。

补可去弱,如人参、黄芪之类。弱是虚弱的病证,须用补益的药物治疗。人参、黄芪合用熬膏药,名“参芪膏”,可治脾肺气虚。如脾胃衰弱,消化力弱,食欲不振等,可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气虚容易自汗。如心气虚、肺气虚都有自汗,用补气药后自汗停止,这就是补气固表。如黄芪、白术都具有这一作用。指月经不调或停闭的病症。不能入睡,通常称为失眠。

古人上厕所解大便后要换衣服,所以,把解大便称为更衣。不更衣就是不解大便或大便不通。

眴眴是眼球转动的意思,不能眴就是眼球不能自然转动。前指小便,后指大便,就是大小便不通。烦是心中闷乱不宁的感觉,躁为形体扰动不安的现象。不烦而躁是指病人内心淡漠无所感知,而形体躁动,这是神去形存的危险征兆。不汗出就是不出汗。在外感病中,因为表气闭塞,汗不能出,热则不能宣散于外,病人就会因里热壅盛而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