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人手册
48491800000019

第19章 挡住杀手,轻松活到99(8)

7.不要踩上运动的“雷区”

运动除了要循序渐进以及有规律外,还要特别注意运动的几项禁忌,否则不健身反伤身。

(1)服药后不要运动

服用消炎止痛、感冒止咳或其他含有抗生素成分的药后,多半会让感觉器官变得反应迟缓。对运动相关的器官,像肌肉、骨骼、运动神经等会有负面作用。例如肌肉变得松弛、运动神经受到牵制作用而无法灵敏地反射运动等。在这种状况下,如果运动的强度超过身体负荷,很容易发生运动伤害。

(2)酒后不要运动

酒精成分会影响神经中枢,减弱其指挥身体器官进行运动的协调性。在无法控制肢体灵活运用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运动伤害或其他的意外事故,而且在酒后初期,许多人以为此时运动无所谓,但运动会加速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让酒精更迅速地发挥作用,导致意外发生。

(3)睡眠不足、疲劳时不要运动

睡眠不足或疲劳时,人体的骨骼、肌肉收缩运动的能力会变差,也由于新陈代谢减缓而容易累积过多的乳酸和废弃物,此时运动,会让人觉得更加疲累,同时运动时常会发生身体氧气、养分供应不足,使本来就困顿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

再则,由于身体劳累会造成肌肉无法灵活运动、注意力不集中、协调力差。睡眠不足及疲劳是运动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当你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时,应先补充睡眠,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运动才是最安全的。

(4)运动后忌喝冷饮

剧烈运动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血管扩张,这时吃冷饮对消化道是一个强冷刺激,会引起消化道强烈蠕动,产生腹痛、腹泻。同时,冷热的急剧变化会使胃部血管突然收缩,引起消化吸收功能失调,造成消化不良或其他疾病。此外,运动后咽喉处于充血状态,过强的冷刺激会引起喉咙疼痛、嘶哑。

(5)老年运动禁忌

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的人在运动中有所不同,需要格外注意。

因为老年人心肺功能降低,运动器官衰退,听觉、视觉、平衡器官功能减退,反应缓慢,灵敏度低,协调性差,这些生理变化的特点,决定了老年人在运动锻炼中的几大禁忌。

忌激烈竞赛:老年人不能争强好胜,与别人争高低,也不要与当年的自己比较,否则激烈的竞赛不仅体力承受不了,而且还会因碰撞、摔倒、激动等而发生意外。

忌无氧运动:如快速短跑、举重、拔河、硬气功、引体向上等运动项目,老年人不宜参加。

忌头部位置变换:老年人不宜做低头、弯腰、仰头等动作,尤其是头部向下的倒置动作,这些动作极易造成脑血管破裂,引起脑溢血。

忌摇摆旋转:溜冰、荡秋千及各种旋转动作老年人不可尝试,否则易发生危险。

8.常见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运动损伤是运动中不可避免的,常见于青年人。因缺乏必要的运动训练知识,一旦出现运动损伤后缺乏科学的应急措施,不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严重者甚至导致终身遗憾。那么,如何保护自身安全,将运动损伤降至最低呢?

(1)擦伤

即皮肤表层擦伤。如擦伤部位较浅,涂消炎药水即可;如伤口破损面较脏并有渗血,应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清理创面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

(2)肌肉拉伤

即肌肉纤维撕裂导致的损伤。它是由于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可根据疼痛程度获知受伤的轻重。只要一出现疼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用冰块或冷毛巾敷30分钟,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充血、水肿的发生,切忌搓揉和热敷。

(3)挫伤

由于身体局部受到钝器打击而引起的组织损伤。轻度损伤不需特殊处理,只要冷敷24小时再用活血化瘀剂,约1周后即可吸收消失。较重的挫伤可用云南白药加白酒调敷伤处并包扎,隔日换药1次,每日2次~3次。

(4)扭伤

由于关节突然过猛扭转,使附着在关节外的韧带及肌腱扭伤。如果是急性腰扭伤,可让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外用活血化瘀的药水或膏药。如果是关节扭伤,要将扭伤部位垫高,冷敷2天~3天。注意,扭伤后的前几天千万不要热敷和按摩,否则会使伤势加重。

(5)脱臼

一旦发生脱臼,要使病人保持安静、不要活动,更不可揉搓脱臼部位。如脱臼部位在肩部,可把患者肘部弯成直角,再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挂于颈上,再用一条宽带缠过头部,在对侧打结。如脱臼部位在髋部,病人应立即躺下,及时送往医院。

(6)骨折

常见骨折分为两种,一种是皮肤无伤口,断骨不与外界相通的闭合性骨折;另一种是骨头的尖端穿过皮肤,有伤口与外界相通的开放性骨折。

特别提示:

对于开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纳,以免引起骨髓炎,应用消毒纱布对伤口做初步包扎、止血后,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医院处理。骨折的肢体可用木板、塑料板等上下固定。

怀疑颈椎骨折时,需在头颈两侧垫一枕头或扶持患者头颈部,使其不在运输途中发生晃动。

怀疑脊柱有骨折者,需让其躺卧于担架上,四周用衣物垫好。不可随意搬动伤者,否则会引起伤者脊髓损伤或截瘫。

十一规律的生活和起居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有一段经文被祖国医学奉为养生的精髓,即:“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意思是说只有规律的生活,保持精神与形体的充实,才能活至百岁。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挡住本书所说的那些健康杀手,轻松实现百岁人生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做到规律的生活和起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劳动,那么活到百岁就不是一个梦。

首先,要做到规律的生活和起居。这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规律,而这个规律还要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有很多人在疲于应付各类事务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规律的生活起居,而这往往会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黄帝内经》中提到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生活起居毫无规律,任性而为,毫无节制,就会引起早衰,从而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现代研究认为,当人体进入成熟期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便会出现诸如适应能力减退、抵抗能力下降、发病率增加等一系列生理老化现象,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但又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科学的、规律的生活起居来延缓这个过程。

1.根据人的生物钟科学安排起居

所谓科学的起居,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安排好作息时间。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着一定的周期或节律而展开的,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都有着一定的时间规律,比如说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分别为23天、28天和33天,每个周期又分为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人的体温总是在凌晨2∶00~6∶00最低,下午2∶00~8∶00最高。脉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较快。血压也是白天高,夜间低。

我们要参照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来制定我们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合理的作息制度,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尽量做到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不熬夜、不睡懒觉、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等等,并且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从而培养起科学的、规律的生活起居习惯。这样便会使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神采奕奕,远离健康杀手的困扰。正像清代名医张隐庵所说的:“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

2.劳逸结合促健康

除了安排好作息之外,还要做到劳逸适度、劳逸结合。合理的劳动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运动及骨骼肌肉等各个系统都有好处。合理的劳动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新陈代谢功能,调节精神,增强大脑皮质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能力等等。同样,适当的休息也是生理需要,它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所必不可缺的方法。

合理休息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重要手段。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劳逸适度,而是过度地“劳”或者过度地“逸”,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过度地“劳”会加大自身的负担,造成不必要的生理损伤和衰老,“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而过度地“逸”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即指过度安逸而言。

我们要正确处理“劳”和“逸”的关系,努力做到劳逸结合。正确的劳逸结合是因人而异的,应当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做到体力劳动轻重相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动静相宜;安排家务劳动等个人事务做到适当、合理、有序;休息调整时方式方法要尽量多种多样,避免因方式单一造成的疲劳等等。

3.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保持健康、愉快、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催化剂。随着当今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由精神因素所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是当代社会中的多发病和流行病,如何才能保证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呢?

无非就是要求我们自身能够尽量不产生那些负面情绪,以正面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但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人不可能只产生正面的情绪,当一个人丢了钱,或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可能还是笑嘻嘻的,但是就看他怎样对待这件事情。所以当那些诸如愤怒、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不要只是一味地压抑,而是要通过合理、适当的方式方法来进行疏导,把它们自然地排于体外。

其实,一个人是否快乐,是一个主观感受,有的人很有钱,生活条件很好,但他并不快乐;有的人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他却可能很快乐,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同样面对一个挫折,心态积极的人和心态消极的人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说,保持积极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我国古代养生学对保持排便通畅极为重视。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就是说,肠中的残渣、浊物要及时不断地清理,排出体外,才能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保持排便通畅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晚上睡觉之前或早晨起床之后,按时上厕所,久而久之,则可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从而保持排便的通畅。另外,排便时要顺其自然,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忍便不排会造成粪便的部分毒素被肠组织黏膜吸收,从而对人的生理健康造成危害;排便时动作过大,过分用力也会使腹压升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静脉充血,对高血压患者不利,并容易导致痔疮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对健康长寿非常重要。

小贴士

每天清晨一杯白开水,有助于排便。

每天早上起床前用手掌按摩腹部200次,有助于排便。

吃黑芝麻既可通便,还可以补肾,对年老体弱排便困难者尤为适合。

蜂蜜、香蕉、梨、芹菜、韭菜、红薯、西瓜、粗粮等都是有利于通便的食物。

5.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充分概括了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我们这里所说的饮食习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饮食的结构以及饮食的方式。

关于饮食结构,在本书前面的章节里有所介绍,在这里我们主要说说科学饮食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两点:

(1)饮食要有节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餐桌也日益丰富,但这也造成了人们饮食过量,以及不规律饮食等问题的产生。那么科学饮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定量”与“定时”。

所谓“定量”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在吃东西的时候要适量,不要过饥或者过饱。过饥会造成人体所需营养来源不足,消耗大于补充,长此以往会造成人体机能的减弱、衰退,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过饱则会加重肠胃的负担,使食物囤积于体内,难以及时消化,也不利于人体对营养的及时充分吸收,更会危害肠胃的正常功能。

“定时”是指我们的日常饮食最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和规律,这样有利于我们的消化与吸收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就是定时饮食的典范,如果我们能够长期坚持这种饮食习惯,必然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好处。

当然,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还可以在这其中有一顿加餐,比如对体弱多病的老人,每餐进食很少,那么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加一顿餐,比如在下午3点半左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每天上午10点可以适当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