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医疗技术规范
(一)建立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医疗技术包括诊断性技术和治疗性技术。国家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医疗技术分为三类。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能够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或者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重大伦理问题或者高风险,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医院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具有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遵守技术管理规范。
(二)建立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根据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二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三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四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
医院制度文化的特征与作用
一、医院制度文化的特征
(一)合法性
一是制度依据的合法化。医院的制度化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医院规章制度时要依照上级的要求,在依据卫生法律、法规及有关上级文件精神的前提下,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二是制度内容的合法化。制度内容就是构成制度体系的若干实体规则,它是医院个体与决策者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只有保证了实体规则的合法化,制度建设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在制度建立之初,学习借鉴别人的方法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犯拿来主义,照抄照搬。否则,鹦鹉学舌,不切实际,会导致导向不恰当,程序不可操作,难以实现制度制定的初衷。三是制度运行的合法化。制度运行的合法化是防止个人、机构或组织恣意行为的程序性保障,也是确保制度贯彻实施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只有坚持医院制度建设的合法化,才能使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的良性运行轨道。
(二)人本性
人是制度的落实载体,制度靠人来制定,靠人来执行。设计制度,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只有在以人为本,以医务人员的根本利益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的引导下,才有可能构建有利于增进医院和谐的制度体系。因此,既要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境界,又要正视职工的物质利益需求,更要重视职工在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感情需要。这既是一种价值导向,更是一种客观要求。因此,医院订立各类制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能在基本制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医院工作制度》中能熟知必须遵守的工作规范,从《医院工作人员职责》中能明白该做什么工作,从《岗位工作流程》中能清楚各项操作程序,从《工作人员服务规范》中统一岗位人员的服务要求。
(三)合理性
制度是用来规范人的言语、规范人的行为的,目的是规范工作的无序和混乱。制度既是工作的操作标准,又是管理的操作标准。制度的合理性关系到制度颁布后能否被医务人员接受,使其既成为一种行为制约又成为一种成效激励。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才能确保制定出科学、适用、有效、严格、严密、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就能成为医院医疗服务活动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现代医院95%上的工作是通过规范行为和程序来完成的,合理的工作程序保证了医院的人流、物流、资源流、信息流的通畅运行。
(四)操作性
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就必须有操作性。一是让医务人员明白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做不到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二是让医院的检查和反馈作为完成工作目标的必要手段。没有检查就没有制度,没有制度就没有管理。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医疗操作常规、医疗工作程序流程,必须有相应的检查手段来督促执行。如通过实施业务院长查房制、医务处主任查房制、护理部主任查房制,加强对临床、医技科室落实核心制度的督查、指导;死亡病例讨论制、疑难病例讨论三级质控考核流程,主要是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来查找医疗过程中的缺陷,不断加以改进。临床一次性大量输血报批制、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的实行,加强了临床用血的安全管理。运用病历质控标准、病案终末质控标准、死亡病历质量控制流程、病历专项内容考评制、病历质量奖惩等规定的实施,对住院病人的诊疗过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实行处方点评制度、抗生素分级使用规范、医学检验和检查项目“危急值”报告制,全面开展患者安全评估制,达到了质量的持续改进。
(五)权威性
制度权威观念是制度观念的核心部分。没有获得权威内蕴的制度,只能算是制度次品。现代法理社会的权威观念应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制度规范的普遍认同,这是制度权威确立的前提。必须坚持或做到医务人员对制度制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让制度建设的过程成为医务人员广泛参与、部门共同参加的过程。二是对制度的忠诚与信仰,信仰是形式正义达成的关键。因此,制度信仰的培育就成为制度文明化的前提与关键。医院的制度化管理的权威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就是坚持正确办院方向,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职责不清。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执行机制,使医院每名职工都认真学习制度,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照章办事。
(六)协调性
制度的内容包括适用范畴、负责机构、职责划分、考核标准、奖惩措施等。医院的职能部门相对较多,其管理职能相对细化,且或多或少有些交叉。因此,各自制定的制度往往是分散的,孤立的。这种因制定主体多元化而政出多门,所制定出的制度常常存在一些缺陷,甚至出现制度之间条款冲突,并由此产生制度漏洞的现象大有存在。因此,要求各部门制定的制度中如有交叉,其规定内容不能互相违背,各部门间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由牵头部门对内容进行审核,共同达到制度的要求。所以,不能立足在微观层面上的建章立制,要从医院大局来统筹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文字要简洁、规范、统一,同一事物宜用同一名称,宜用全称而不宜自行编写简称。
(七)时代性
制度是具有整体性、协调性、效率性、稳定性等系统性要素的有机统一。制度具有可持续性的特征,不能朝令夕改,具有稳定性。制度具有时代性,就是要适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必须随着时代的新形势而不断修正,以应对医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使制度建设全过程具有程序性,形成伴随制度设计、形成、运行全流程的制度化程序。同时,应将制度的程序性制定过程向全体成员公开。
二、医院制度文化的作用
(一)规范和约束医务人员的行为
医务人员是社会成员之一,受现实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影响,医务人员的需要、兴趣、爱好已成多种多样趋势。这种行为的多样性,如果没有约束和规范,群体就会出现冲突,社会秩序就会混乱,正常生活就不可能实现。制度恰好是为群体生活制定的一个“游戏规则”,用以减少和缓和行为冲突。邓小平同志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无法使好人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二)整合、协调医务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医院制度建设的实质就是对多元化利益主体(医生与护士、行政与医务、内部与外部等)的各项权利、义务进行程序化预设,并进行严格规制。制度的形成与运行过程实际就是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或均衡过程,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平衡人们之间的多种利益关系,整合因利益分化而出现的不同人群,防止、减少医院内部不同利益关系之间的内耗,形成推动社会医院发展的“合力”,维持医院的存在和发展。
(三)激励和引导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
制度作为一种约束人们活动的规范体系,规范着人们行为的选择方向和选择空间,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见制度对于该社会的人们的行为选择实质上起的是一种激励和导向作用。
(四)发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一是建立监督制度。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度的运行,制度建设的成功,除了良好的制度设计,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在于制度能否有效地运行。监督作为确保制度运行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样必须通过制度的形式来予以体现和规范。将监督制度作为医院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制度来进行监督的授权,设定监督的机构,明确监督的职责。二是注重监督过程。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医院内部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纪委、监察、审计等专项职能部门,要积极、有效地参与制度执行监督活动。对制度的运行实施有效监督,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保障制度建设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五)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规范人员、科室、部门的医疗行为,增强约束力和激励功能,加强对患者权益的保护;理清医院管理的脉络,抓住品质管理的关键;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职责为重点的综合管理制度,体现“管理为临床服务,医护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大力实行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制;建立“科主任负责与管理小组决策”制;建立“医护人员跟着病人走”的新型诊疗与管理制度;建立弹性排班、科间随访与满意度调查、请示报告制度,重点完善医院管理的核心工作制度。
(六)建立新型服务模式
教育医护员工以病人为中心,树立“以院为家”的主人翁精神,爱岗敬业,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按医疗原则和规范做事;认真履行医护职责,满足不同服务人群的需求,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性化”服务;建立医疗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责任权力关系;加强质量考评。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形成优质医疗服务的氛围:建立专业诊治模式,建立多学科、多专业医疗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就医宣教和诊治沟通,切实落实患者知情同意权,开展参与式医疗服务:建立诊治保护制,构建隐私“屏风”,切实保护患者隐私权。
(七)推行关怀服务
围绕医疗服务质量,开展“礼貌待人、微笑服务”活动。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的始终,实施优质服务的“绿色工程”。一是树立“患者至上,患者第一”的观念,拉近医患距离。二是加强医院设施建设,不断改进医疗环境。三是完善住院费用查询系统和“一日清单”制度,加强导医与咨询,坚持合理收费、合理用药,增加医疗费用透明度。四是实施药品双调配制、检查结果限时报告制、检查划价与交费一次办结制和挂号与收费同窗制,做好窗口服务工作。五是聘请院内外行风调查员、监督员,加强出院患者的随访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满意度调研,接受病人和社会的监督。六是提供适当的沟通交流场所,全面实施住院病人分级探视管理。七是开展专家门诊预约、检查项目预约、车辆接送预约和体检项目预约服务,提供轮椅、开水、纸杯、就诊须知与防治疾病资料,设立方便门诊。八是建立意见箱,设置投诉点,开通投诉电话,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医患座谈会,广泛收集患者及其亲友的意见和建议,密切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