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肩周炎简便自疗
48490400000021

第21章 自我治疗(8)

(2)治法:患者取坐位,术者在肩、肘部涂以具活血化瘀作用的刮痧介质,然后以较重力度由上向下先刮肩部,刮至局部出现痧痕为宜,再以较重力度刮曲池穴,刮至局部潮红即可。每3~5日刮治1次,5次为1个疗程,未痊愈者,可直接进入下1个疗程。此外,肩部可配用拍痧法,以增强疗效。练功活动对本病疗效的增强与保持十分重要。患者应每日做肩外展、前屈、后伸、旋后等动作,每次锻炼15~30分钟。锻炼之初,肩部可引起疼痛,但不可因疼痛而中止锻炼。此外,本病病程长、疗效慢,患者应耐心治疗。

方法二

(1)取穴:主穴为大椎、天柱至肩井、天柱至膏肓、至天髎、至天宗。配穴为肩前、肩髎、肩髃、肩贞。上臂痛加刮曲池至外关穴。

(2)治法:以重手法刮拭主刮穴位5分钟,继用重手法刮拭配刮穴位3~5分钟,局部出现瘀斑为好。中等手法刮拭曲池至外关3分钟。

刮痧疗法有助于明确病变的具体部位,以指导治疗和预测疗效。实施刮痧疗法时,开始可有局部发红,皮肤灼热;继续刮之,可见施术部位皮肤由红变紫,形成皮内、皮下出血样瘀斑,皮肤灼热感增加,患部疼痛明显减轻。

经临床刮痧治疗观察,在肩周炎病痛的部位刮痧,皮肤易出现瘀斑;无炎症病痛的部位实施刮痧时,皮肤发红而无瘀斑;上一次刮痧时出现的瘀斑消散后,若疾病未愈,皮肤仍会出现瘀斑;若疾病痊愈,则皮肤不容易出现瘀斑。

何谓治疗肩周炎粘连的旋转手法

旋转手法对治疗肩周炎的粘连较具特色。此方法的主要原理基于冻结的肩关节、关节囊挛缩和肌肉僵硬比较严重,不能自愈,通过旋转手法可使冻结点有所松动,从而能尽快恢复肌肉的正常生理弹性及关节功能。具体方法如下。

1.外展外旋 医者一手按住患者患肩,避免患者耸肩,另一手握住患侧手腕,徐徐外展外旋。当外展到一定高度时,保持在外展外旋位,前后摇摆患臂6次。

2.内旋后伸 医者将患者患臂内旋并后伸向背后,肘关节屈曲,拇指向上,并将患臂在背后上抬到适当高度。尔后医者用拇指点揉肩前、肩后各痛点,并用掌根自上而下推肩部5~10次。

3.屈肘旋转 医者一手按住患者患肩,另一手握住患侧肘部,将患者的肘关节屈曲90°,臂部尽量外展,以肩关节为圆心,肱骨干为半径,做被动旋转运动,运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顺、逆时针各旋转10次。

4.肩部旋转 医者一手固定患者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将患者的肘关节伸直,臂部尽量外展,以患肩为圆心,整个上肢为半径,进行长杠杆旋转运动,顺、逆时针各旋转10次。

5.外旋上举 医者一手固定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者前臂,将患臂外旋上举,使臂部抬到最高限度共5~10次。

上述外展外旋、内旋后伸等为准备手法,肩部旋转和外旋上举是解除粘连的主要手法。

针灸为何能治疗肩周炎

针灸是治疗肩周炎的传统方法,也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疗效确切,患者乐于接受。针灸治疗肩周炎对止痛和肩关节功能恢复均有一定疗效,有时甚至能在针灸后的即刻使患者本已运动受限的肩关节的活动幅度有较大的改善。此外,除了传统的温针、艾灸等方法外,由于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古老的针灸疗法,产生了如激光、微波针、电针等新的针灸疗法,为针灸治疗肩周炎开辟了一个更新的天地。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原理是调节血供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使炎症淤滞区的病理代谢产物加速分解和转运,使其失去活性;降低炎症区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症性渗出;抑制炎症扩散并使炎症的渗出物质加速吸收,减轻肿胀;缓解其对末梢神经的牵张性刺激作用;激活体内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发挥较强的镇痛作用。

急性期以肩关节周围急性炎症为主,疼痛明显,但粘连较轻,针灸能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解痉止痛,可缓解疼痛、消除炎症和肌肉痉挛,防止或减轻肩周软组织粘连。

粘连期及缓解期,粘连已形成,肌肉部分萎缩,针刺有舒筋活血、益气补血、祛瘀止痛之功,可加速粘连的松解和萎缩肌肉的恢复。所以,在肩周炎的各个病理时期,针灸都具有显著、可靠的治疗作用。

如何针刺治疗肩周炎

应用针灸疗法能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使炎症瘀滞区的病理代谢产物加速分解和转运,或使其失活性。针灸疗法还能降低炎症区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性渗出,抑制炎症泛发并使炎症的渗出物质加速吸收,减轻肿胀,缓解其对末梢神经的牵张性刺激作用。针灸能激活体内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发挥较强的镇痛作用。肩周炎的恢复期,针灸疗法能明显促进组织修复,并抑制结缔组织的过度增生,减少粘连,以减轻功能障碍。所以说在肩周炎的各个病理时期,针灸都具有显著、可靠的治疗作用。

肩周炎早期,以疼痛症状为主的患者,针灸治疗可每日进行1次,后期以肩关节功能运动障碍为主的患者,治疗通常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7日,针灸治疗肩周炎所选择的穴位主要有肩髃、肩峰、肩髎、曲池、条口穴(距足三里5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指宽处),并结合循经取穴和同名经取穴的原则。如肩峰处有压痛点或后伸肩痛、活动困难时,以太阴经为主,取手、足太阴经穴,先刺阴陵泉,再刺尺泽、太渊、肩髃、曲池、合谷、天宗等穴。有压痛点或内收困难时,以阳经为主,以手、足太阳经为主,取手、足太阳经穴,先刺阳陵泉,再刺肩髎、外关。凡刺下肢穴位时,患肩应同时做上举、外展和内收等动作。

针灸具体操作如下。

1.热补:进针后用提、插、捻、转手法,使患者穴位处产生热感,留针15~30分钟。

2.针上加灸:将针留于穴位内不动,随后在针柄上插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从艾条的下端点燃施灸。灸一段为1壮,每穴1~2壮,每次灸2~4穴。

3.为提高疗效可用28号毫针,针刺条口透承山,肩髃透极泉,肩内陵透肩外陵,天宗透秉风,针后一有感觉即起针。

如何艾灸治疗肩周炎

方法一

(1)取穴:主穴为肩髃、膈俞、肩髎、臂臑;局部痛点、肩前、天宗、巨骨。配穴为曲池、合谷、四渎、阳池、条口。

(2)灸法:艾灸穴位要有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的时间要短,火力要促,可用艾炷或艾条灸,疼痛最明显处可刺络拔罐。肩周穴位可用中强刺激。在病变压痛处拔火罐,留罐20分钟,2~4日1次,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法二

(1)取穴:肩髃、肩贞、肩髎、臂臑、肩井、曲池。

(2)灸法:将用纯艾绒制成灸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施灸期间应加强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并避免重体力劳动。

方法三

(1)取穴:肩髃、肩贞、肩髎、臂臑、肩井、曲池。可选配穴天宗、抬肩、后溪、养老、足三里。

(2)灸法:将点燃的艾卷接近施灸部位平行往复回旋熏灸(距皮肤约3厘米)。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方法四

(1)取穴:肩贞、肩髃、肩髎、肩井、阿是穴。

(2)灸法:取艾叶数片,先将艾叶浸入盛烧酒的容器中,施灸时浸透烧酒的艾叶置于所选穴位之上。然后取灯心草1根(约10厘米长),蘸植物油并使之浸渍寸许,点燃灯心后,以灵捷而快速的动作,对准艾叶中心,隔着艾叶直接点触于穴位上爆灸。一触即离去,并听到爆响“叭”之声,即告成功。此称为1壮。每日每穴施灸1~2壮,10日为1个疗程。本病治疗时,应排除肩关节结核和肿瘤等疾病。本法隔艾叶灸可减轻烧伤,且疗效较好,宜坚持灸之。

方法五

(1)取穴:肩髃、肩贞、肩髎、臂臑、肩井、曲池。

(2)灸法:每次选用2~4个穴位,将姜洗净后切成厚1~2毫米的薄片,放置在穴位上;再将艾炷制成如枣核大,点燃上端后置于生姜片之上,待燃至下端后,换置另一艾炷,每次施灸5~10壮。隔日灸1次,5~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施灸时可选天宗、尺泽、养老、足三里等穴与上穴交替使用。

如何用耳穴疗法治疗肩周炎

耳针疗法是在耳郭上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当人体内脏或躯体发生病变时,在耳郭相应的部位有投影表现,治疗时可探查出这些部位的敏感反应点,针灸学称之为“耳穴”。在一般情况下,可用特制的耳针或短毫针直接针刺耳穴,或通过电流刺激,或在相应的耳穴上进行埋针等方法治疗相应的疾病。耳针疗法治疗肩周炎时,具有方法简单易学、副作用少、疗效快、费用低等特点,并且具备预防、诊断、治疗“三结合”的优点。

耳穴压丸法是选用质硬而光滑的小粒药物种子或药丸等物贴压耳穴,以替代耳针的一种耳穴治疗方法。常用的材料可选用王不留行子、油菜子、牛黄消炎丸、六神丸等,并将胶布剪成0.6厘米×0.6厘米大小数块备用。先通过耳穴诊断方法探寻压痛点,一般肩周炎患者取穴为肩、锁骨、神门、耳背相应部位及肝、脾等。用乙醇棉球消毒局部皮肤待干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贴压物的胶布小块对准上述各穴贴敷,并按压数分钟,以获得耳郭发热、发胀、放散感的“针感”。一般每贴压1次,可在上述各穴上放置3~7日。贴压期间可以让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3次,每次每穴1~2分钟。5日为1个疗程。

进行耳穴压丸法时,应注意有无对胶布过敏;夏季多汗时,贴压时间不宜过长;冬季耳郭冻疮处不宜贴压;患者自行按压时,切勿搓揉,以免搓破皮肤造成耳部感染。

耳穴贴膏疗法是在相应的耳穴上贴上有一定刺激性的橡皮膏,如消炎镇痛膏、伤湿止痛膏、活血镇痛膏、香桂活血膏等,可以达到治疗肩周炎的目的。其方法是将橡皮膏剪成小块,贴敷于相应的耳穴上,并经常用手按揉,每3日更换1次。若局部出现红肿或水疱时,即应停止贴敷。

如何用拍打疗法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的拍打疗法主要是利用自制的拍子拍打肩部及其周围部位。要领是用力打,中度拍。即应用腕力有节奏地反复拍打上述部位3~5次。由于制作拍子的材料十分容易获得,制作方法也颇为简单,所以,家庭极易制备,便于开展肩周炎的治疗。具体制作方法:取16~24号钢丝(其中以16~18号为最宜)100~150克,折编成1个两端大小不同、长度大约为34厘米的拍手架,用50克左右的棉花进行包裹、砸实后,再用绷带或其他布条包扎缠绕牢固,外表用胶布包扎粘牢,做成长约35厘米、大头部呈扁椭圆形、宽约9厘米、厚约4厘米的拍子,柄部是圆柱形,直径约3厘米。拍子的外面可加用布套以便于换洗。对于身体虚弱的老年患者或肩部局部皮肤有破损、有出血性疾病、全身感染者,不宜进行拍打治疗。

如何用拔罐疗法治疗肩周炎

拔罐是民间很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古时称之为“角法”。拔罐疗法主要通过罐内负压的吸吮,罐缘的刮压刺激,牵拉挤压体表皮肤及浅层肌肉,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壮体的目的。拔罐疗法治疗肩周炎,具有疏经通络,活血止痛,消肿散结,祛风散寒,调节气血的作用;还可收到散结、散寒、散水肿之功效。运用拔罐疗法治疗肩周炎时,治疗部位可选择肩前、肩后、肩外、背部等处。

治疗时一般选用中罐或小罐,每次拔罐的时间可根据拔罐的力量大小而定,一般5~10分钟。

方法一

(1)取穴:压痛点及肩周部。

(2)治法:根据治疗部位选用口径2~4.5厘米、长10~12厘米,厚度0.3厘米之竹罐,放入开水锅内煮3~5分钟,夹出后甩净擦干,迅速扣在所需治疗部位上。每一治疗部位每次拔竹罐5~8个,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7日。

方法二

(1)取穴:尺泽、曲池、曲泽、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

(2)治法:以上穴位每次选择3~4个,1个远端穴位,1个局部穴位,1~2个阿是穴。先将所选穴位进行消毒,用三棱针快速点刺3~5下,选择适当大小的火罐,立即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所点刺的穴位,留罐10~15分钟,拔出血量1~5毫升,起罐后擦净皮肤上的血迹。每周治疗3次,9次为1个疗程。

方法三

(1)取穴:病变局部,尤其是压痛点处。

(2)治法: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镊子夹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烧一下再抽出,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留罐5~15分钟。或用闪罐法(即当火罐吸拔后立即取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治疗同时需加强肩关节的功能锻炼。病人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下列方法。①爬墙锻炼。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进行。②体后拉手。双手向后反背,由健手拉住患肢腕部,渐渐向上抬拉,反复进行。③外旋锻炼。背部靠墙而立,双手握拳屈肘,做上臂外旋动作,尽量使拳背靠近墙壁,反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