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属于一种代谢性结石,其形成与胆汁胆固醇浓度增高,同时缺乏足够的胆盐和磷脂以维持其胶粒液相关能力而使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有关。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某些药物可直接导致该病的发生。
(1)长效生长抑素激动药(SMS):长期应用该药物治疗,引起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可高达40%~50%。虽然应用SMS治疗引起胆囊结石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一些研究人员已证实胆囊存在生长抑素受体,SMS可直接抑制胆囊的收缩功能。另有一些研究发现,SMS可阻断进餐后缩胆囊素(CCK)的释放,因此认为SMS是通过抑制CCK的分泌而间接抑制胆囊的收缩功能。胆囊收缩功能的抑制导致胆汁淤积及胆囊内沉积物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胆囊结石的形成。由于SMS诱发的胆结石在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长期服用该药的患者,应在治疗开始之前及每隔1年(用SMS治疗1年的患者约50%发生胆结石)做一次胆囊超声波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胆石症。
(2)双嘧达莫(潘生丁):本品是一种单葡萄糖酸苷结合物,主要从胆汁排泄(约90%为胆汁代谢产物)。长期服用可使肝脏中葡萄糖酸结合物缺乏,因而引起双嘧达莫与葡萄糖酸苷结合物裂解,导致不溶解的药物沉淀。
(3)头孢曲松:最近有研究报道表明,25%~45%的病人服用头孢曲松后发生可逆性的胆汁淤积症状,停药后症状可逐渐恢复正常。这种胆汁淤积在临床上极少见。很显然它是分泌到胆汁中的头孢曲松的钙盐沉淀所引起。
(4)甾体避孕药:甾体避孕药可影响胆汁的排泄功能,增加肝细胞对脂蛋白的摄取,并促使胆固醇浓度升高,胆汁酸浓度降低,故长期服用可促使胆石形成。
据国外报道,服药组胆石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两倍,胆囊炎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高。
(5)黄体酮:黄体酮能抑制乙酰辅酶A胆固醇转移酶(ACAT)的活性,使胆固醇不能很快转变成胆固醇酯,最终导致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形成胆结石。
(6)纤维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似乎是ACAT酶系抑制药,能促使胆汁更易形成胆结石。
(7)其他药物:氯贝丁酯、格拉非宁、红霉素、氨苄西林、环孢素、氨苯砜、抗凝药、麻醉药、镇静药(如吗啡)及抗胆碱药物均有引起胆囊疾患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