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家禽养殖
48487100000004

第4章 家禽的饲养管理(3)

2.3.2呼吸系统

由输送气体的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部(细支气管、肺气囊)组成。家禽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化,表现在具有发达的气囊系统和肺气管相通连。气囊的存在,使家禽产生独特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dual respiration),也就是在吸气与呼气时肺内均进行气体交换。

2.3.2.1鼻腔。短狭呈尖端向前不正锥形体,软骨性鼻中隔与后方的眶间隔相接。

2.3.2.2喉。前喉由环状软骨和二个杓状软骨组成,无会厌软骨和甲状软骨,无声肌不能发音:后喉又叫鸣管,是由气管所特化的发音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此处的内外侧管壁很薄称为鸣膜。鸣膜能因气流震动而发音。

2.3.2.3气管。前接喉后接鸣管,有许多软骨环组成,除保证气体畅通外,还可借蒸发散热而调节体温。

2.3.2.4肺。是家禽的排毒系统之一,其结构十分复杂。家禽的许多病都是因肺部感染引起的。家禽的肺相对体积是较小的,是一种呈海绵状缺乏弹性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由大量的毛细支气管组成,相当于哺乳类的肺泡,但又有本质的区别。不分叶,粉红色,紧贴于胸腔背壁,气管入肺后,分叉成左右支气管成为中支气管(初级支气管)。中支支气管向四周发出大量分支为次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再经分支,构成彼此连通的毛细气管网来完成气体交换。气囊就是某些中支气管以及次级支气管末端膨大的囊。

2.3.2.5气囊。是禽类特有的器官,广布于内脏、骨腔以及某些运动肌肉之间。共有九个(4对及1单个),分为锁骨内气囊一个,颈气囊、前胸气囊、后胸气囊和腹气囊各一对。气囊除了充满体腔,并向骨骼和皮下组织侵入。鸡的一些骨髓腔为气囊的憩室所占领。如:胸骨、肋骨、肱骨、椎骨、盆骨等都充有气体。气囊有储存氧气、加强肺的气体交换、平衡体位、发散体热、调节体温和减轻身体的比重等等作用,但不进行气体交换。

2.3.3.6呼吸运动。空气通过鼻腔、喉头、气管到达肺与气囊。家禽靠胸腔的扩张进行呼吸,肋骨运动促进胸腔扩张。吸气时空气通过肺部移动而进入气囊储存,呼气时气囊内的空气再穿过肺部将空气推出,保证了气体在肺部的代谢交换。这些特殊呼吸结构,适应机体的需要。但是病原体也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气囊。

2.3.3循环系统

由心脏和一套封闭的管道组成,有较高的代谢水平。主要表现在: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四腔,有右体动脉弓);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因而气体、营养物质及废物的代谢旺盛。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分别运送血液和淋巴液。

2.3.3.1血液循环。血液从心脏流向动脉,经过各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然后从全身各处的静脉流回心脏的循环过程。血液在循环中从肺部获得氧气、从消化器官获得营养物质供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并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从肺、肾、皮肤等处排出体外。

1.心脏: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家禽的心脏比例较大,呈园锥形,外覆心包。每分钟心搏次数比家畜多得多。位于体腔前部稍偏右,夹在肝的左右叶间。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故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由肺动脉入肺。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再经左心室,由右体动脉弓将左心室发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左体动脉弓消失。家禽心跳的频率比哺乳类快得多,一般在300~500次/分钟。动脉压也较高,故血液流通迅速。

2.血管:血液流通的管道。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由此联结成循环径路,在心脏的动力下实现血液循环。

3.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的红色黏稠液体。主要成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内含各种营养成分、无机盐、代谢产物、抗体、激素、酶等。在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运输和补给作用,并能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等。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血液检验对临床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1)血液中的细胞:在血液淋巴内游动的红细胞(红血球)和白细胞(白血球)。红细胞比白细胞小,红色,卵圆形,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产生在红骨髓中,执行输送氧气到各组织并把二氧化碳带到肺泡内的机能。白细胞为无色圆形细胞,比红细胞略大,有细胞核。可分为五种: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在机体发生炎症或疾病时,白细胞数往往增高,故为疾病检查诊断方法之一。

2)血小板:血液的组织成分之一。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凝血活酶等共同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3)血浆: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呈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占血液总量的55%。主要含有水,血浆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以及糖类、脂肪、胆固醇、各种无机盐、抗体、激素酶等。

2.3.3.2淋巴循环。把血浆、淋巴液以及一般组织液等体液送回心脏,制造淋巴细胞、产生机体免疫抗体,维持家禽的正常生理活动。包括淋巴器官:胸腺、法氏囊(家禽特有的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组织和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

1.胸腺:有一对,呈长索状,沿颈静脉分布于颈部后半部的皮下。雏鸡发达,具有淋巴器官的作用,与抗体形成有关。

2.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别名:腔上囊(cloacal bursa)。

是禽类特有的结构即中枢免疫器官。因17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法布里修斯(H.Fabricius)首先发现而得名。位于家禽泄殖腔后上方背面的一个憩室,囊壁充满淋巴组织,对抗体形成有重要作用。是鸟类特有的培育B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部位。法氏囊炎是威胁养禽业的一种疾病。性成熟以后,法氏囊逐渐萎缩退化。

人和哺乳动物无法氏囊,其类似的结构可能是骨髓或肠道中的淋巴组织(集合淋巴结,阑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3.脾:由脾动脉供血,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具有造血和血液过滤功能,是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器官和最大的淋巴器官,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强大外力打击,很容易破裂,脾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①造血。脾是胚胎阶段重要的造血器官,胚后成为淋巴器官。但在成体脾中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动物体严重缺血或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可以恢复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②储血。脾是血液,尤其是血细胞的重要的储存库,将血细胞浓集于脾索、脾窦之中。当某些紧急状态(如急性大失血),脾会收缩将血细胞释放到循环血液之中。③滤血。脾还是血液有效的过滤器官。血液中的细菌、异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衰老的血细胞在流经脾脏时,被大量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④免疫。脾是淋巴细胞迁移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有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功能,血液中抗原在脾中可引起有力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2.3.4排泄系统

家禽以尿酸盐的形式排泄代谢废物和其他有毒物质,以维持机体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仅由肾脏和输尿管组成,无膀胱和尿道。

2.3.4.1肾脏。制造尿液的器官,呈红褐色长条豆荚状,位于脊椎两侧,在腰荐骨和骼骨内面的深窝里,经输尿管开口于泄殖腔。按位置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略园、中部较狭长、后部略为膨大。无肾盏、肾盂。家禽肾脏的相对体积比哺乳类大,占体重的2%以上。肾小球的数目比哺乳类大两倍,有利于在旺盛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迅速排除体内代谢废物、保持血液清洁、稳定酸碱平衡。

2.3.4.2输尿管。输送在肾脏中形成尿液的细长管道,连接泄殖腔。家禽没有膀胱,所产的尿连同粪便随时排除体外。这也是减轻体重的一种适应。家禽的肾小管和泄殖腔都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对于减少水分的散失是有利的。输尿管管壁较薄,常因管内含有尿酸盐结晶而呈白色。氮代谢障碍可以产生尿酸盐沉淀,是一种代谢病。

2.3.5生殖系统

与实现生殖机能活动有关的各器官的总称。包括生殖腺和附属器官。

2.3.5.1雄性生殖系统。具有成对的睾丸和输精管,输精管开口于泄殖腔。家禽的精子在泄殖腔和输卵管存活寿命比哺乳类长,利用这一特性可进行轮换配种,节约种用公鸡的饲养。家禽睾丸呈长园形,以睾丸系膜悬于肾前叶腹侧,紧贴脊柱两面三刀侧,左右成对,常为淡黄色或乳白色。

2.3.5.2雌性生殖系统。多数家禽的右侧卵巢退化,左侧卵巢位于左肾前叶下方。一面以卵巢系膜韧带附着于背侧体壁,另一面以腹膜褶与输卵管相连。幼鸡卵巢小,呈扁椭圆形,黄白色,表面呈桑椹状。性成熟的母鸡卵巢呈葡萄状,其上面有许多大大小小发育不同的白色或黄色卵泡。成熟卵通过输卵管前端的喇叭口进入输卵管。受精作用发生于输卵管的上端。在受精卵于输卵管内下行的过程中以此被输卵管壁所分泌的蛋白、壳膜和卵壳所包裹,最后经泄殖腔排除体外。光照能刺激家禽运动、进食和卵巢发育。一般12~14h光照对脑下垂体分泌和产卵的刺激最大。

2.3.5.3输卵管。有漏斗部、膨大部、峡部、子宫部和阴道部。漏斗部:接纳卵黄和受精。膨大部:密生腺管、分泌蛋白。峡部;较窄较短,形成蛋壳子宫部:形状如袋,管壁厚肌肉发达,为分泌子宫液、蛋壳、壳上保护膜和色素。阴道部:开口于泄殖腔。

2.3.6神经系统和感官

2.3.6.1脑及脑神经。家禽的脑在很多方面象爬行类,而与哺乳类有很大不同。其大脑皮层没有皱褶不发达,顶部很薄,但底部十分发达,称为纹状体。纹状体是家禽复杂的本能活动和“学习”的中枢。

2.3.6.2感官。家禽的感官以视觉最为发达,很敏锐,看得很远,听觉次之,嗅觉最为退化。这些特点是与飞行生活密切联系的。视觉为飞翔定向的主要器官。

3.常规管理

3.1综合防疫措施

防疫就是防止疫病在养殖场的传播和发生,以保证养殖场正常的生产运行。养殖场的防疫是养禽业成败的关键,是养殖场的生命线。

养禽风险大,主要在于家禽疾病多,防疫上稍有疏忽,就会引起疾病造成死亡,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家禽对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有较高的易感性。尽管家禽的养殖水平远高于其他动物的养殖水平,但是对疾病感染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动物,尤其是大规模集约化鸡群,就更为敏感了。

禽病的发生是受外界多种病因的侵袭而引起的。我们要杜绝疾病侵袭,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消灭外界病原——即消毒技术;第二:在机体内建立坚强的免疫屏障——即免疫技术;第三:在家禽感染疾病时,及时诊断并应用适当的药物消灭病原体,使家禽康复——即诊断和治疗技术。实行以环境控制为中心的综合防疫“消灭外界病原”措施是控制家禽疾病流行的首要环节,也是重中之重环节。

3.1.1切断外界环境传染源

我们都知道,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能阻断传染病的流行。切断外界环境传染源就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1.1场址的位置。地势较高,远离市区,未被传染病污染过,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和向阳背风;远离工矿厂区以及其它的屠宰场、养殖场等1~3㎞;距离干线公路、村镇和居民点至少1㎞处;土壤土质、水源水质、空气、周围建筑等环境进行卫生防疫。

3.1.1.2场区建筑布局。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要严格划分开;场区四周围上围墙,种有防护林带,与外界隔离;禽舍区之间设有隔离绿化带,还应具备良好的防野鸟及鼠类的设施;门禁管制,谢绝闲杂人员访问和参观;场区、生产区门口等处都应设有出入来访人员的脚踏消毒槽、消毒室和车轮消毒(消毒池),不经消毒,严禁入场;疾病控制室、化验、剖检、病死禽处理等地应建在生产区下风口,不得污染场内的环境,并符合当地的环保法规;病死禽严禁食用。

3.1.1.3外来人员。非生产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严格限制参观,特定情况下,参观人员在淋浴和消毒后更换防疫服和胶鞋,并由场区人员引导到指定的对外禽舍参观。

3.1.1.4场内人员。生产(饲养、兽医、维修等)人员要身体健康,无人畜共患疾病,必须在场内宿舍居住,进入生产区时,要在消毒室更换消毒的工作服、工作鞋和帽之后,才能进入禽舍工作;饲养人员不得随意相互串舍,并禁止到本场以外的养禽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