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家禽养殖
48487100000027

第27章 家禽特殊疾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4)

3.7预防治疗

家禽的新城疫疾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只能依靠科学的饲养,严格的防疫、彻底的消毒、合理的免疫以及随时的监测等五个环节综合预防,不能单纯依赖疫苗来控制本病。应注意非典型新城疫患病鸡群和高免鸡群中由于漏免而存在的易感个体在存储和散播新城疫病毒过程中的发生。注意新城疫与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肾传支等的并发和继发感染情况,在诊断和防治鸡新城疫的同时,应特别留意与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与联合防治。

3.7.1常规的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防疫,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饲料营养,减少应激,提高鸡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和抗病力;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和“封闭式”饲养制定,谢绝参观,杜绝野毒污染和入侵。提倡育雏、育成、成年鸡分场饲养方式。严格进行养禽场及各栏舍出入口进出人员的卫生管理和消毒制度,定期进行带鸡消毒以及器械等消毒工作,防止病原体侵入鸡群。

3.7.2认真搞好免疫

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适用于本场的免疫程序,充分考虑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种类及毒力,最佳剂量和接种途径,鸡种和年龄。采取定期免疫接种,加强免疫监测,随时调整免疫计划,使鸡群始终保持有效的抗体水平。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是预防家禽疾病的一项主要措施。

3.7.2.1疫苗的选择。新城疫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极其严重的恶性传染病,疫苗种类很多,归纳为弱毒活苗和灭活油苗(见第一部分、第五章的5.7.3)。

3.7.2.2免疫程序。由于各鸡群的状态和自然环境不同,没有适合于所有鸡群的免疫程序,以下免疫程序仅供参考。

1.肉仔鸡。7日龄用LaSota或Clone-30弱毒苗滴鼻、点眼;24~26日龄LaSota喷雾免疫或Ⅰ系苗肌肉注射;或7日龄ND-Ⅳ系或Clone-30弱毒苗点眼+0.3ml ND 灭活苗皮下注射;15日龄LaSota弱毒苗点眼,或喷雾,或2倍量饮水。

2.蛋鸡和肉种鸡。7~12日龄用C-30苗点眼滴鼻;28~35日龄用LaSota 喷雾免疫或2倍量饮水;9周龄Lasota 喷雾免疫;必要时可考虑用Ⅰ系苗注射补强;开产前2~3周用灭活苗、弱毒苗同时接种;开产后每隔3个月左右进行活疫苗加强一次;有条件的鸡群应进行母源抗体监测,当抗体平均值下降到1:64或1:128时,立即加强免疫。

3.7.2.3免疫方法。有滴鼻、点眼、饮水、肌肉注射等4种方法。其中点眼法可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点眼和滴鼻法都能产生局部抗体,气雾法免疫应答较好,不论有无母源抗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血液中保持有中和抗体,能耐受强毒的呼吸道感染。

3.7.2.4影响新城疫病毒免疫效果的几种因素。

1.疫苗接种时母源抗体过高;疫苗质量和保存不当;免疫接种的程序不合理等等原因,导致产生抗体水平低,免疫失败。

2.其它疾病的影响,如法氏囊病、马立克、鸡白痢、霉形体病、曲霉菌病、包涵体肝炎、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生症、腺病毒感染等疾病,均能破坏免疫中枢而使抗体生成受阻。

据报道,鸡痘、流感、传支、传喉等病毒在体内都可形成干扰素,并可持续7~9天或更多,它可影响弱毒苗免疫效果。据报道当雏鸡患白痢、支原体病或大肠杆菌病时免疫力下降,如用Ⅳ系疫苗免疫后10天,攻毒保护率为30%,,健康鸡攻毒保护率为95-100%。

3.7.2.5注意事项。

1.雏鸡的免疫机制尚不健全,7日龄前有母源抗体保护,以后要靠疫苗来保护,但产生的保护力不是很坚强。因此疫苗的选择要恰当,疫苗毒力应按弱、较弱、中等毒力的顺序选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接种途径,并正确操作,以保证疫苗产生较好抗体和鸡群抗体水平整齐。免疫剂量不可随意加大,避免免疫麻痹或应激过敏。

2.要注意其它疫苗接种时的干扰,应保持适当的间隔,一般免疫后抗体上升达到二个滴度以上说明免疫成功,监测时间弱毒苗免疫后7~10天,灭活苗免疫后14~21天。监测频率是弱毒苗不超过一个月,灭活苗不超过二个月。

3.注意疫苗抗体和强病毒所致抗体的差异。一般弱毒活疫苗免疫后鸡群的血凝抑制效价(HI)滴度较低在1:64;油佐剂灭活苗较高在1:2048;强度病毒常在1:8192以上。当抗体水平异常升高时,应怀疑强病毒感染,应进行追加免疫或紧急接种。

4.正确认识新城疫HI抗体与保护率的关系。近年来,雏鸡临界水平已不在是1:16,即使是1:64也不能很好地保护,尤其是该病常发生,成鸡抗体水平达到1:1024仍可发生新城疫。这主要是HI抗体不是新城疫唯一抗体,还有分泌性抗体LGA,HI抗体是血凝抑制抗体,而不是真正具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

5.摆正油佐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在控制新城疫中的地位,免疫应以弱毒活疫苗为主,油乳剂灭活疫苗适当配合。尤其是产蛋鸡不要过分依赖油乳剂灭活疫苗油乳苗虽可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且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缺乏细胞免疫和局部的粘膜免疫。弱毒苗能刺激鸡体产生细胞免疫和局部的粘膜免疫。增强局部的免疫反应(眼、气管)与循环(血液)抗体的保护水平。所以进行油乳剂疫苗免疫时。应有活毒疫苗做基础。

6.I系苗使用要慎重。由于毒力较强,存在着毒力返强及散毒的危险性(可引起瘫痪或发病)。

7.减少或避免免疫抑制性因素。切忌滥用消毒和抗菌药物(会大大减少体内活疫苗的病毒数量,破坏疫苗的免疫原性),VA、E、C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吞噬机能有影响,氨基酸缺乏如缬氨酸,缺硒能引起免疫抑制。

8.适当地使用免疫增强剂,提高免疫效果,如VE、左旋咪唑等。

9.预防各种应激因素。应激会使法氏囊、胸腺、脾脏功能下降,造成抗体产生能力下降。也会引起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同时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用于产生免疫球蛋白的原料相对减少,导致抗体形成减少和抗体水平下降。所以要添加相应的抗应激药物,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特异性抗体产生产生。

10.注射高免蛋黄的鸡群,一般在注射后7~10天时,用I系苗再免疫一次(蛋黄中的抗体中和了部分抗原)。

3.7.3治疗

发生本病时应按《动物防疫法》及其有关规定处理。扑杀病禽和同群禽,深埋或焚烧尸体;污染物要无害化处理;对受污染的用具、物品和环境要彻底消毒;封锁养禽场,禁止转场或出售;对疫区、受威胁区的健康鸡立即紧急接种疫苗,也可先急速使用高免蛋黄或高免血清;对慢性或肠型新城疫在用疫苗同时,可选用双黄连、黄芪制剂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协同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也可试用干扰素、干扰素诱导剂、核糖核酸制剂。场内如有雏鸡,则应严格隔离,避免Ⅰ系苗感染雏鸡。待最后一个病例处理两周后,并通过严格消毒,方可解除封锁,重新进鸡。

4.马立克氏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马立克氏病是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病,其特征为外周神经淋巴样细胞浸润和增大,引起肢(翅)麻痹,以及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肿瘤病灶。本病是一种世界性疾病,自Marek于1907年最早报道了马立克氏病(MD)以后,MD在养鸡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普遍的发生,在疫苗应用之前,MD对养禽业构成了严重的危害,到70年代早期,采用了各种疫苗后本病在很大程度上已得到控制。但由于疫苗不可能100%的有效保护鸡群安全,因此在国内很多养禽密度高,群体构成复杂和防疫安全措施较为薄弱的地方仍有MD的发生,故不能完全依赖疫苗接种,加强综合防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MD目前是危害养鸡业健康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之一,引起鸡群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1病原

本病病原属于疱疹病毒的B亚群(细胞结合毒),共分三个血清型。血清1型:对鸡致病致瘤,主要毒株有超强毒(Md5等)、强毒(JW、GA等);血清2型:对鸡无致病性,主要毒株有SB/1和301B/1等;血清3型:对鸡无致病性,但可使鸡有良好的抵抗力,是一株火鸡疱疹病毒株(HVT-FC126株)。

该病毒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鸡肾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产生典型的痘斑。

完整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和垫料中的病毒,室温下可存活4~6个月之久。细胞结合毒在4℃可存活2周,在37℃存活18h,在50℃存活30min,60℃只能存活1min。

4.2流行病学

鸡最易感,火鸡、山鸡和鹌鹑等较少感染,哺乳动物不感染。病鸡和带毒鸡是传染来源,尤其是这类鸡的羽毛囊上皮内存在大量完整的病毒,随皮肤代谢脱落后污染环境,成为在自然条件下最主要的传染来源。

本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染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污染的饲料、饮水和人员也可带毒传播。污染的孵化室能使刚出壳雏鸡的感染性明显增加。

1日龄雏鸡最易感染,2~18周龄鸡均可发病。母鸡比公鸡易感性高。产蛋鸡抵抗力较强,肉鸡抵抗力低。

4.3临床症状

潜伏期常为3~4周,一般在50日龄以后出现症状,70日龄后陆续出现死亡,90日龄以后达到高峰,很少有晚至30周龄才出现症状的,偶见3~4周龄的幼龄鸡和60周龄的老龄鸡发病。

本病的发病率变化很大,一般肉鸡为20%~30%,个别达60%,产蛋鸡为10%~15%,严重达50%,死亡率与之相当。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等四种类型。

4.3.1神经型

病鸡周围神经,以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最易受侵害。当坐骨神经受损时病鸡一侧腿发生不全或完全麻痹,站立不稳,两腿前后伸展,呈“劈叉”姿势,为典型症状。当臂神经受损时,翅膀下垂;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损时病鸡低头或斜颈;迷走神经受损鸡嗉囊麻痹或膨大,食物不能下行。一般病鸡精神尚好,并有食欲,但往往由于饮不到水而脱水,吃不到饲料而衰竭,或被其他鸡只践踏,最后均以死亡而告终,多数情况下病鸡被淘汰。

4.3.2内脏型

常见于50~70日龄的鸡,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羽毛松乱,鸡冠苍白、皱缩,有的鸡冠呈黑紫色,黄白色或黄绿色下痢,迅速消瘦,胸骨似刀锋,触诊腹部能摸到硬块。病鸡脱水、昏迷,最后死亡。

4.3.3眼型

在病鸡群中很少见到,一旦出现则病鸡表现瞳孔缩小,严重时仅有针尖大小;虹膜边缘不整齐,呈环状或斑点状,颜色由正常的桔红色变为弥漫性的灰白色,呈“鱼眼状”。轻者表现对光线强度的反应迟钝,重者对光线失去调节能力,最终失明。

4.3.4皮肤型

较少见,往往在禽类加工厂屠宰鸡只时褪毛后才发现,主要表现为毛囊肿大或皮肤出现结节。

临床上以神经型和内脏型多见,有的鸡群发病以神经型为主,内脏型较少,一般死亡率在5%以下,且当鸡群开产前本病流行基本平息。有的鸡群发病以内脏型为主,兼有神经型,危害大损失严重,常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4.4病理变化

神经病理变化多见于神经型,以受损害神经(常见于腰荐神经、坐骨神经)的横纹消失,变成灰色或黄色,或增粗、水肿,比正常的大2~3倍,有时更大,多侵害一侧神经,有时双侧神经均受侵害。

内脏型主要表现内脏多种器官出现肿瘤,肿瘤多呈结节性,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数量不一,大小不等,略突出于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常侵害的脏器有肝脏、脾脏、性腺、肾脏、心脏、肺脏、腺胃、肌胃等。有的病例肝脏上不具有结节性肿瘤,但肝脏异常肿大,比正常大5~6倍,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表面呈粗糙或颗粒性外观。性腺肿瘤比较常见,甚至整个卵巢被肿瘤组织代替,呈花菜样肿大,腺胃外观有的变长,有的变圆,胃壁明显增厚或薄厚不均,切开后腺乳头消失,粘膜出血、坏死。

4.5诊断与鉴别

根据临床症状、典型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对于临床上较难判断的可送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组织学检查及核酸探针等方法进行确诊。

琼脂扩散试验方法简单易行,适宜现场及基层单位采用,是用马立克氏病抗血清确定病鸡羽毛囊中有无该病毒存在借以确诊。具体方法是,用含8%氯化钠溶液配成1%琼脂倒板,打孔,中央孔及周围6个孔,在中央孔内滴加定量的抗血清,在周围孔置少量生理盐水,然后从病鸡腋下拔下羽毛,从根部尖端剪下2㎝长的一段,每个周围孔内只放一根羽毛的材料,在保持湿润的平皿中于室温孵育2~3天后,观察,若放羽毛和血清的中央孔之间出现一条白不透明的沉淀线即为阳性反应。但它只能确定是否感染,不能确定是否发生肿瘤。

内脏型马立克氏病应与鸡淋巴性白血病进行鉴别,二者眼观变化很相似,其主要区别是马立克氏病常侵害外周神经、皮肤、肌肉和眼睛的虹膜,法氏囊被侵害时可能萎缩,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则不是这样,且法氏囊被侵害时常见结节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