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层党委书记工作指南
48485500000027

第27章 科学决策精准无误(4)

美国著名企业家李·亚科卡在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期间,曾为该公司赚了35亿美元。后来,老板亨利·福特出于私念解聘了亚科卡。1978年11月2日他被聘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任总裁,当时该公司赤字空前,奄奄一息。

亚科卡为了该公司的生存,就把那些亏损严重的工厂关了,并先后革去了各自为政的33位副总裁的职务(他们是“谁也不管谁,谁也管不了谁”)。公司财源困难,他将自己的年薪由100万美元降到1美元(一说,1000元)。他的口号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在他的《自传》中,有几句精辟的表述:

“在生意兴隆的时候,如果你有的工厂是可要可不要的,那你可以从从容容地研究它一两年,反复考虑其利弊——可是当你处于危机时刻,哪有工夫来进行研究呢?你只能把非做不可的十件事写到一张纸上,然后集中全部力量去完成。其余的事情嘛,统统抛在一边。在生死关头,你必须设法集中精力,把要做的事情尽快完成。”

该公司经过两年苦战,1980年开始盈余,1982年盈利到10亿美元,又开始腾飞起来。

3.抢先行动

在两军对战中,谁抢先占领有利阵地,谁就取得主动。至于企业经营,就要信息灵通,反应敏捷。善于抓住时机,果断决策。一些企业的领导者,或者由于信息不灵通,或者由于缺乏胆略,或者由于缺乏应有的经营自主权,或者由于工作不主动,头脑反应慢,往往在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的境地。我国号称“乒乓王国”,生产的红双喜牌乒乓球质量是一流的,但在几次国际比赛上,由于得不到上级的支持,出不起赞助费,比赛的用球都被日本拿去,这就大大影响了红双喜球在国际市场上的销路。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认为,抢先一步是成功的捷径,下面是他发自肺腑的一段话:

现在都市上班高峰时搭车,总是比较困难。可是如果提前10分钟或20分钟,情形就不同了,乘客很少,而且有空位,在车上还可以看看报纸。只10分或20分之差,却有那么大的不同。可能是大家都不想提前出门,宁愿忍受挤车之苦。

我觉得像这种挤电车的情形,可以用来比喻人生的过程,任何事情都要抢先一步。聪明的人总是比别人抢先一步,这是成功的捷径。

但有些人无法力行,思想被动,工作不顺利。党的领导干部则应克服这些缺点。

4.以退为进

当一个企业自身的力量在某个领域远弱于竞争对手时,此时比较明智的作法,就是果断地从这个领域撤出来,把资源转移到其他比较有利的领域中去,即使要蒙受相当的损失也在所不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看起来这是一种消极的退让,但是却内含着积极进取的意义。否则,当退不退,欲进又无力,到头来会吃大亏的。

5.看准时机,及时应变

当事态的发展趋向还不明朗,贸然决策风险很大时,当事态尚在急剧变化,估计很快会出现有利转折时,要稳住阵脚,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大力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加紧准备,一当事态发展明朗化,就立即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平时做好准备

俗语说:“有备无患”,应急决策的正确性,主要不是靠领导者一时的灵感,而是靠平时大量的准备工作。

1.领导者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知识丰富,才能在短时间内对意外的、突发性的事件有比较正确的理解;经验积累多了,各种案例熟悉了,在应急决策时,就容易触类旁通,有所借鉴。

2.注重信息的收集、储备。没有准确、全面、及时、适用、灵敏的信息,决策就没有基础,突发事件来临,容易产生主观臆断,陷入盲目性,导致决策失误。

3.注意保持必要的机动力量。其中包括人力、物资设备和财力。人要经常训练,物资设备要维护好,做到常备不懈,一旦需要,就拉得出,用得上。古人说:“宁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应急决策是十分复杂的,领导者个人的头脑往往是不够用的,这就需要几个相互熟悉、配合默契的高级顾问或参谋,以备紧急时咨询。党委书记要特别重视党委一班人的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第六节正视决策中不同意见的争论

松下创办了规模庞大的松下跨国公司,但他自己十分谦虚,自认“什么也不懂”,他说:“我们自己在思考或决定事情的时候,很少能看到整个的脉络。自己的视野往往是很狭窄的。个人能知道的,少之又少……若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什么也不慬,反而不会有心理负担,也就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领导者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在决策时应热情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有一次主持会议,讨论一项重大决策,他在广泛听取了发言后说:“在我看来,我们大家都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了。”会议出席者都频频点头表示同意。但是,他突然话锋一转:“现在,我宣布散会。这个问题延期到我们能听到不同意见时,再开会决策。”与会者先是一愣,接着都会心地笑了。

一件大事的成败,关键是决策正确与否。决策正确,执行出了差错,还可以补救,而决策失误,问题就大了,会一误再误,不可收拾。

出于公心的争论不同于没有意义的争吵。党委书记主持会议进行决策时,要尽量创造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使争论取得有益的效果。

对某个问题不同的意见、观点、看法的争论,一般要经过意见简述、听取、争论、肯定或否定等几个环节,在争论中要特别讲求方法、艺术。

一、坦诚简述不同意见

在简述不同意见时,注意以下几点:

1.公心。领导者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应出于公心、顾全大局,从整体利益出发,不能从一己之利出发。若不如此,在党委会上就没有了共同语言,就会使争论偏离正确的方向。

2.谦虚。谦虚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也是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说:“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俄罗斯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写道:“在任何时候也不要认为你什么都懂。不管别人怎么称赞你,你时时刻刻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门外汉。”这句箴言对“一把手”特别有指导意义,因为一些“一把手”容易犯“一言堂”的毛病。

发表不同意见抱着谦虚的态度,会缩短双方心理距离,对方受到尊重,也能认真思考你的不同意见。

3.有据。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源泉。发表不同意见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否则,对方难以口服、心服。

4.讲理。即以理服人,自己的意见不仅要有事实依据,而且要符合争论客体的发展规律。争论的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符合组织的发展目标与群众的意愿,既不能保守,无所作为,又不能急躁,盲目冒进。

5.严谨。对自己的观点要深思熟虑,力求审慎精密;阐述要条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要精心选择,达到确切、恰当。

如果从对方或与会者的表情、眼神、身姿等非语言中对自己的发言有疑义反映时,应冷静审视自己的观点,用语是否失实、失理、失当。若有,要及时谦虚地予以更正。

6.坦然。在发言时情绪稳定,态度坦然,和颜悦色,开诚相见,适度发挥身体语言的表达作用。炯炯有神的目光,可给人以热情和尊严;挥洒自如的手势,可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坦诚聪慧的微笑,可引起与会者的心理认同。目光接触是语言沟通的主要信息来源,可以从对方的眼睛中看出许多东西来,在发言时要特别注意对方的情绪反映。

二、虚心听取不同意见

人们的经历、岗位、文化水平、价值观、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便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见解、看法;就是对同一事物也要从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各种角度去观察认识,才能看得全面。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首传颂千古的《题西林壁》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办事,决策,听听多方面的意见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在听取意见时,态度要诚恳,要动脑分析。

1.要有雅量。特别是听到不同意见,哪怕是不对的意见时,也不要急于打断人家的发言。如果出现板起面孔、东张西望、闭目养神、默读无关资料甚至打断人家发言等冷漠、不耐烦甚至高傲不逊的表现,这不但显得自己缺乏修养,而且影响对方意见的阐述。不能认真听取和冷静分析不同意见,往往是一把手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

《韩非子》中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意思是说,只会用自己力量的人,是下等君主;而能用别人力量的人,是普通君主;能发挥大家智慧的人,才算得上高明的君主。党委书记应是高明者,应乐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2.冷静分析。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就必须通过分析加以区别。

(1)采纳正确意见。只要意见正确,不论关系疏密、态度好坏、方法对错,均应体现到决策方案中去。

(2)吸取不同意见的合理成分。对那些有正确之处,又有错误之处的意见,一把手要认真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合理的因素,应认真吸收以便对决策方案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3)妥善对待错误意见。对那些提错误意见者,无论与自己的关系多么亲密,方案多么巧妙,也不能采纳。当然,拒绝的方法也不能简单粗暴,尤其是对那些本来就与自己有隔阂,对自己有成见的人,更要有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其心悦诚服。

(4)不要忽视少数人的意见。一位心理学家对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做过有趣的实验。他选出8名大学生,先让他们看画在黑板上的A、B、C三根长短不同的线与平行而距离稍远的另一根C线,问他们C线与前三根线的哪一根同样长。先向其中7名大学生(背着第8名)“串通”好,又一致当着第8名大学生的面,故意回答错误的答案,然后让第8名大学生回答,连续18次不同的实验(每次均为不同的8名学生)。结果,由于第8名大学生存有“从众”心理,而随大流,12次第8人跟前7人回答的一样(即错误)。这说明,真理不一定总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也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个道理可以被古今中外许多事实所证明。

(5)对怨言不可无动于衷。怨言常常是群众表露不满情绪和不同看法的征兆。怨言中有民情可察,有民意可知。所以,领导者要善于从怨言中把握拍板的可行与否。听到了怨言,不能漠不关心,而要引起关注,仔细分析一下再下决心。怨声大了,就要反复研究,权衡一下当断不当断。怨声比较集中了,则要暂时中止决策,待重新调查研究后再行定夺。

三、热情参与不同意见的争论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不辩则事不清;不辩则理难明。决策前,出现一种真诚、善意、热烈的争论场面,不仅是正常情况,而且是可喜的情况。任何一位精明的领导者,对于不同意见的争论,都是十分喜欢,非常渴望的,因为真理越辩越明,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科学的决策才能经得起考验。请看看钱学森主持会议的故事。

钱学森是名扬中外的科学家,是我国科学界的权威,大家都非常尊敬他。钱学森每次召开学术讨论会,大家都客客气气,谁也不发表意见,开会总是出现冷场。这下可急坏了钱学森。他想召集大家讨论问题,一言不发,这哪里叫开会呢?既浪费了时间,又解决不了问题,一定要想个办法让大家开口。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个妙招。

有一次,也是召开学术讨论会,钱学森讲着讲着,故意把一个问题说错了,而且说得荒谬绝伦。突然有个同志站起来发言:“钱所长,您恐怕讲得不对吧。”钱学森听到后,十分高兴地说:哪里不对呢?讲讲您的意见。”心里暗想:这下可好了,可有人说话了。

从此以后,力学所再开学术讨论会,同志们也敢和他争论问题了,有时候争论得还异常激烈。钱学森深有体会地说:“一个科研单位怎么才能造成浓厚的学习、研究气氛,这里最主要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一定要有不同见解的讨论。”

有人认为,争论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复杂的环节,因此,一定要认真对待。

1.争论要讲礼貌。争论切不可意气用事,更不能争吵。首先,要注意称呼,一般称同志,或“老王”、“小李”,而不要用“你这个人”等不礼貌的词。其次,口吻要平和、谦虚,促使争论在平等、融洽、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既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坦诚、全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要以和谐切磋的口气表现出善良的态度。

争论中应抱着学习的态度。任何人的思想都有局限性,世界上没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在争论中,如果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要虚心吸收别人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如果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就应从善如流,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纠正偏颇。

2.要围绕争论的中心。与争论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往事或其他问题,不要去纠缠。否则,对决策的课题,就难以集中精力讨论,也不可能提出科学的决策,不切题地争论了半天,大家也不愉快。

3.严谨而恰当的用词。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在争论中,为了准确表述自己的观点,应关注词语的恰当运用。精明的领导者往往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语就能道出自己的意见要点。

解放前夕,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谈判接近尾声时,传来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张治中不禁低头叹息:“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纠正说:“不!这是民意如此!”结果周恩来把张治中的话仅仅改了一个字,便有力地批驳了对方,充分肯定了人民革命的力量,真是要言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