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绍辉是我军著名将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从1934年到他去世的1978年,保存下来的日记和其他材料就有200余本。
十四、开展批评法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共产党一向提倡的优良作风,因为它是我们开展积极思想斗争的一种锐利武器,是我们用以正确观察自己分析自己的一面明亮的镜子。
开展批评是件正经严肃的好事情,批评者应抱着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态度,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讲求方法、注重效果。被批评者则应诚恳虚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接受批评后,应做到闻过则喜,自省自戒。
虚心使人进步,聪明人总是善于接受别人的帮助。唐朝开国之初,即实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这与唐太宗李世民能虚心接受别人批评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唐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过: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道理;以人为镜,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他说自己就常常用这三面镜子来防止发生过失。
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端正党风的有效措施。一个领导干部,要想清除自身思想、行为上的“灰尘”,永葆革命青春,就必须虚心听取来自下面的批评和呼声。但有些领导者愿听赞扬奉承的话,不愿听批评的意见。古人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一个领导者耳边一片诺诺之声并无多少好处,而经常听到一些谔谔之言,对于做好工作、少犯错误倒是大有益处的。
有的领导者甚至不择手段地压制来自下面的批评意见,事实证明,压是压不住的,你不让当面说,人家就背后说;不让会上说,人家就在会后说。压制群众的正确批评,结果是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领导的威信扫地,本单位的不正之风会泛滥起来。
上世纪40年代的延安时期,毛泽东作风民主,谦虚谨慎,关心体贴人民群众,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对待“批评”的。
1942年8月的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延安边区政府正召开干部大会,讨论征粮问题。突然,一声雷鸣,劈断了礼堂里的一根木柱,参加会议的延安县县长刘彩云正巧在柱子旁边,触电身亡。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一个老百姓听说后,随口说,雷公没有眼,为啥不劈死毛泽东!当时,这个人就被抓了起来。
毛泽东知道后说,这个人和我素不相识,他这样说一定有原因。于是就布置人找他谈话,了解情况。原来是边区政府征收19万担公粮,群众感到负担不起,对边区政府有意见。
毛泽东了解到了这个情况后,指示把那个人放掉,又决定减轻群众负担,征收公粮减为16万担,同时又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以度难关,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这样,就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受到了群众的拥护。
说“劈死”,可以说是一种咒骂,是恶意攻击的语言。因骂者是个最基层的平民百姓,不会恶意攻击,只能是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的牢骚,说的气话。群众对领导者发牢骚、说气话也算是一种批评。不过这种批评是太过分了,因此,笔者在前面把这个批评打了个引号。
毛泽东在听到骂声后,不仅没有着急、生气,没有暴跳如雷,更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整”这个平民,而是相反,他很平静,还指示下边人员调查研究,了解到群众的困难,并认真地帮助解决。我们应该把这个事例牢记心中,在工作中遇到类似的情况,也要照着毛泽东做的那样严格要求自己。
十五、接受监督法
任何一个领导干部都握有与其职务相对应的权力。如果不自觉约束自己又不接受别人的监督,必然走向腐败,发展下去就会触犯法律。因此,党委书记不仅要经常自省、自制、自警、自律,更应主动、虚心、热情地接受组织的监督,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这才能及时克服缺点毛病,提高自身修养水平;才能防止工作失误,即使工作出了问题,也能迅速采取相关措施,及时进行纠正、改进,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得让人们更加满意。
但有的领导干部不把群众放在眼里,不接受监督,甚至肆意妄为,目无法纪、结果堕落到犯罪的泥坑。
党中央一再提醒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也说明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不少朝代的统治者就是因为听不得一点忠言劝告,而落得自取灭亡的下场。商纣王暴虐无道,还大兴土木,光是鹿台就造了七年,弄得民不聊生,引起民怨载道。不少贤臣纷纷提出忠告,纣王不但一句听不进去,而且残酷地杀害、囚禁他们,这是商纣王朝灭亡的基本原因。周厉王暴虐,国人公开指责他。厉王大怒,就派人监视背后指责他的人,一旦发现就捉来杀死。人们在路上不敢说话,只能用眼色示意。没有几年,大家一起反叛,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也有不少朝代的统治者,能明智地约束自己,接受下面的监督。请看题为《楚文王受鞭刑》的典故。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向楚文王提出要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然后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文王说:“同样有了受鞭刑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什么用处?”
此后,楚文王不再打猎,也不再沉迷于女色,奋发图强,兼并了39个诸侯国,扩大了楚国的疆土。
楚文王当权时是在公元前680多年,一个君主能服服帖帖,老老实实地接受下面臣子的监督、“鞭刑”,并能痛改前非,实在可钦可佩。今天,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一听到别人指出自己一些缺点,就暴跳如雷,火冒三丈,甚至想办法、玩手腕,利用职权对批评者打击报复,这就很有问题了。
十六、警言铭记法
中国俗语中有大量催人修炼、进取的警句,如“有志者事竟成”;“一寸光阴一寸金”;“笨鸟先飞”;“志不可慢,时不可失”;“傲不可长,败不可悔”;“乐不可极,欲不可纵”等,许多文人、政治家抒写的奋发有为,笃行不倦的格言更是不可胜数。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世民的“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这些名言隽语永远值得我们回味,并应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明代进士王象进一生律己十分严格,官至布政使,在他的书斋中挂有一副对联,上写:
容人所不能容;
忍人所不能忍。
林则徐升任两广总督后,实行查禁鸦片,为了控制自己遇不平之事而动肝火、发脾气,在大厅里挂上写有“制怒”的横幅。他还在府衙题了一副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下联则砥砺自己要杜绝私欲,做刚正不阿、挺立世间的清官。
“做官即不许发财”是抗日将领吉鸿昌铭心镂骨的七个大字。
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吉筠亭身患重病,他语重心长地对吉鸿昌说:“孩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给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洁,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
他父亲去世后,他就把“做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写在瓷碗上,请陶器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把碗拉到部队,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为兄弟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说完,就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
据史载,吉鸿昌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被国民党特务刺伤而被捕,后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李嘉诚13岁时,他的父亲病逝前,把他叫到身边嘱咐道:“……人生在世,做人做事要有骨气,好汉不怕出身苦,勤学苦练有来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秉先辈教诲,谨记莫误身。”今天的李嘉诚已是世界著名的企业家,被世人赞誉为“天之骄子”、“财界猛龙”、“华人首富”。这些光环是与他铭心笃行其父遗嘱分不开的。
陈毅元帅刻有十七字的“砚铭”。这十七字是: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他请人把这十七个字镌刻在自己心爱的墨盒上,铭诸肺腑,躬身力行,终生不渝。
“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就会招来损失;谦虚可以收到补益。
“莫伸手”,指的是在名利地位面前不伸手,对金钱、物质不追求。他曾用“营私以为羞”的名句教育子女,并在1954年感事抒怀写下了《手莫伸》一诗以言志。
“终日乾乾”,意思是从早到晚去追求,去苦干,努力不懈。“自强不息”即是“终日乾乾”一语的引申,也就是进取向上,永远不止息。
在《支部生活》杂志上,有作者总结了“领导干部十二忌”,推荐给读者。这“十二忌”也可说是箴言警句。
一忌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二忌轻易许诺,不予兑现;
三忌信口雌黄,妄加评说;
四忌喜怒无常,感情用事;
五忌凭己好恶,处事不公;
六忌心胸狭窄,妒贤嫉能;
七忌闻颂则喜,重用小人;
八忌贪名好利,巧取豪夺;
九忌诿过于人,归咎部下;
十忌对人苛刻,于己宽松;
十一忌家长作风,以势压人;
十二忌妄自尊大,目无法纪。
十七、经常“对表”法
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言论、行动,不可能没有差错,既有“误差”,就要像自己戴的手表那样经常对对“北京时间”。所谓的“北京时间”就是国家法规、党的纪律、党的方针和政策、职业道德规范。为了防止“误差”,就要常“对表”,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规及道德规范,来“校正”自己的思想、言行,以便更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做一个深孚众望的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