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积累健康在中年
48484900000019

第19章 中年人应紧握健康的第四把金钥匙—心理平衡(3)

消除疲劳的乐曲《假日的海滩》、《矫健的步伐》、《锦上添花》等。

镇静安神的乐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苏武牧羊》、《小桃红》,以及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等。

宁心催眠的乐曲《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烛影摇红》、《军港之夜》、《宝贝》、《大海一样的深情》、《银河会》,以及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莫扎特的《催眠曲》,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海顿的《G大调托利奥》,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等。

促进食欲的乐曲《花好月圆》、《欢乐舞曲》等。

用体育锻炼健全性格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健全性格有特殊的功效。

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可帮助你逐步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与同伴的交往。

假如你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项活动,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怕摔跤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越过障碍,战胜困难。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你的胆子定然会变大,处事也会老练起来。

如果你有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毛病,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和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长期锻炼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和射击等运动。这些运动能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你的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

如果你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得选择一些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和跑步等项目进行锻炼。坚持锻炼一个时期后,信心就能逐步得到增强。

若你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紧张、失常,那你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比赛,面对紧张激烈的比赛,只有冷静沉着才能取得优胜。经常在这种场合进行锻炼,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

假如你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问题,可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找一些水平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还不断提醒自己“山外有山”,万万不能自负、骄傲。

要想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锻炼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时间要在30分钟左右,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3个月为1个周期,进行2个周期以上锻炼才能有效。要注意运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还要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三)中年人如何对付心理失衡

如何战胜中年人心理失衡

1.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人类所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那些胸怀宽广、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2.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情绪和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3.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灵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二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后代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4.保持心情宁静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要保持心情宁静,提高应变能力;要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将众多信息予以分类归纳,使之条理化,这样就可避免信息饱胀感和互相干扰感,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

5.适当变换环境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诱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6.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中年人克服心理危机的对策

中年人所处的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身体因素,都决定了容易发生心理危机。一般来讲,以下几项措施有助于中年人克服或减轻心理危机。

1.对身心要有正确

认识中年人要充分了解到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情况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生理承受能力,还要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估,把握好工作节奏,不宜搞“连续作战”。

2.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仅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还要多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孤独。

3.注意奉献和宽容

奉献使人不迷恋物质享受;宽容可避免不必要的苛求他人和自责。善于奉献和宽容的人,往往是愉快、乐观的人。

4.要富有幽默感

幽默,是人对痛苦和烦恼的一种“抵抗剂”,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一个小丑进城,赛过十个医生”,这些都说明愉快的心情能防止心理危机的发生。

(四)心理平衡少患疾病

好心情是健康的灵丹妙药

医学家认为:“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当中,最使人短命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这种情绪和心境如不及时调整,长期压抑,可以使人生病,甚至致癌、致死。

我国心理学家对高血压病人的研究表明,患者病前不良的个性情绪引起的高血压占74%。美国某医院对500名胃肠疾患患者的调查显示,由情绪引起疾病者高达74%。有的人一生气就胃痛,别忘了胃是情绪的器官。医院治疗,强调三分治疗,七分精神。情绪好,大病成小病。情绪不好,小病则酿成大病,这样的事例甚多。

预防疾病的“心理防线”

人到中年,由于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疾病自然逐渐增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与心理的稳定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老年人如能在心理上筑起一道战胜疾病的防线,便能有效地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即使一旦患上疾病,也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免疫力量,促使身体早日康复。英国皇家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475名癌症手术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其中注意精神调适的人,其生存率在10年以上的为67%,而那些精神颓萎,甚至绝望的人,80%在手术后不久便死亡。由此可见,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

现代科学借助8600倍的电子显微镜发现,神经纤维与免疫细胞之间的距离仅为6/100毫米,“精神可以通过二者之间的微小空隙与肉体进行对话。”临床研究证明,任何心情的变化都可以传递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或加强或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扩散,甚至还能延长绝症患者的寿命;相反,抑郁、紧张的心情则会破坏机体的免疫力。兴奋、乐观等积极的心理状态与恐惧、绝望等负性情绪之所以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是因为这些精神状态能使大脑细胞发出信号,神经末梢便会产生一些化学物质来调节机体免疫细胞的活动。

好心情有助于防病防癌

好心情来源于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理解,好的情绪状态使大脑及下丘脑等神经系统通过激素、神经肽与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作用于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与自分泌等,影响免疫细胞,使其增强免疫功能,这对防病防癌非常有利。如垂体前叶分泌的多肽物质生长素可使自然杀伤细胞(NK)及巨噬细胞活力增强,免疫细胞生成的白介素(IL)及各类干扰素(IFN)均有杀细菌、抗病毒及排异物作用。Ⅰ型干扰素可抑制儿童血管瘤和白血病发生。抑瘤素M可抑制黑色素瘤、肺癌、膀胱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增生。白血病抑制因子可控制白血病的发生。肝细胞调节因子可抑制肝癌细胞、黑色素瘤细胞及鳞癌细胞的生成。被白介素2激活的自然杀伤细胞(NK)称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LAK),它有明显的杀伤体内各种癌细胞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不但可延缓癌症发展,还可减轻毒素及败血症的发生。人类部分癌症由基因遗传所致,但基因有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后者可因人们饮食、环境和心理状态而使其朝好的方向表达,比如可通过体内谷胱甘肽转移酶及各种脱氧核糖核酸(DNA)修复酶起到保护身体和防病防癌作用。

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则内分泌功能正常免疫功能增强,就能很好地发挥预防和消灭癌细胞的作用,甚至有时可使癌症自行消退。据文献记载,1976年全世界有500多名确诊为癌症的患者,没经过任何治疗而痊愈了。国内报道,有的原发性肝癌仅做剖腹探查术,并未做治疗而存活17年;有的乳腺癌患者经活检确诊后未治而存活18年;广东省1987年报道一女性患者患胃、肠、食管等3种癌症26年,现今仍健在。

祖国医学一直把“养性”作为养生的核心。认为精神锻炼比躯体锻炼更为重要。安静和谐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少得病、不得病,不求寿而求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