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较量:中国历史上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48484800000037

第37章 清征达瓦齐之战——靠二十二人取胜的战役

时代背景

准噶尔是卫拉特蒙古中的一个部落。明称瓦剌,清称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准他们的先祖最早生活在中亚叶尼塞河的上游,以狩猎为生。公元十三世纪初归附成吉思汗,改营畜牧。在明末清初形成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部。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宗教上,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对藏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清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病故。准噶尔内部为了争夺统治权,陷入争权夺利的内讧,各封建主互相倾轧,内战纷起。噶尔丹策零卒后,其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因“母贵”继位,但他荒淫无道,暴虐百姓,被部众废弃。乾隆十七年(1752),部众拥戴噶尔丹策零庶长子喇嘛达尔札为首领。后来,达瓦齐杀死喇嘛达尔扎,篡夺了汗位。达瓦齐为人荒淫无度,不理政事,使得准噶尔人人嗟怨,故归降的纳默库济尔噶乘机起事,欲取而代之。达瓦齐在阿睦尔撒纳的帮助和策划下,粉碎了夺权活动,杀死了政敌。而阿睦尔撒纳也觊觎准噶尔部的汗位,只因他不是准噶尔直系血统,得不到贵族支持,因此以拥立达瓦齐为名,积极培植个人势力,抢夺地盘,妄图取而代之。乾隆十八年(1753),阿睦尔撤纳公开向达瓦齐提出要求与他划分厄鲁特诸部,遭拒绝后,开始进行掠夺自立。乾隆十九年(1754),达瓦齐亲率兵马直至额尔齐斯河进行征伐,阿睦尔撒纳不敌,陷于绝境,被迫投向清朝。面对准噶尔统治集团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天山南北各民族人民或反叛逃亡,或投奔清朝,大批厄鲁特部众离开了准噶尔地区。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朝统一全国形势已经成熟,只有西北边疆地区还在准噶尔贵族的统治之中,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和北部蒙古族地区的安宁。清朝政府为彻底解除来自西北边疆的威胁,一直为统一西北作积极准备。厄鲁特三车凌和阿睦尔撒纳的归降,使清朝完全掌握了准噶尔内讧和互相残杀以及达瓦齐众叛亲离的情况。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最后统一西北大业。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亲自拟定了讨伐准噶尔的檄文,阐明了出兵准部的原因和目的。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清军兵分两路:北路由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由乌里雅苏台进军;西路命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由巴里坤向伊犁地区进发。

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对准噶尔贵族的内江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希望早日实现统一和安定局面,也由于清朝政府制订和贯彻了对准噶尔比较稳妥的政策,因而清政府统一西北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人物评析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雍正帝第四子,雍正元年(1723)被密立为太子,雍正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去世,弘历继位。弘历继位后,在政治上矫其祖父苛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起复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蠲(juān)免钱粮,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军事上多次镇压西部少数民族贵族起义,反击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加强了清朝对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的帝国;文化上编修了《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外交上乾隆时清朝帝国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和周边属国友好往来,而对西方则坚持“闭关锁国”。他六下江南,大修宫殿、园林;大兴文字狱加强对汉人的思想统治。后期宠信大贪官和珅,加之其年事已高,吏治败坏,弊政丛出,激化了社会矛盾。

达瓦齐,乾隆时期蒙古准噶尔部首领。乾隆二十年(1775),清遣大军讨伐,他兵败被擒。后遇赦,封亲王,使居京师。

交战过程

清乾隆十年(1745)九月,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死,其部因争夺汗位大乱。十七年年底,达瓦齐在伊犁(今新疆伊宁西)继汗位。十八年秋,杜尔伯特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因不堪达瓦齐的民族压迫,而归附清廷。十九年秋,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和硕特台吉班珠尔、杜尔伯特台吉纳默库等,亦率众投奔清廷。达瓦齐的骁将玛木特见其势孤,也脱身来归。当时达瓦齐众叛亲离,正与哈萨克部交战,为清军征讨创造了良好战机。

为出其不意,快速行动,乾隆帝接受了熟悉准噶尔内情的阿睦尔撒纳和玛木特的建议,将出兵时间定于乾隆二十年春,并预先派出l万兵丁,于额尔齐斯河地区(今蒙古福海、富蕴一带)屯田备饷,防止准噶尔来犯。二十年二月,清军两路出师:定北将军班第、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北路,额驸科尔沁亲王色布腾、郡王成兖札布、内大臣玛木特为参赞,于二月十二日由乌里雅苏台(今属蒙古)出发。定西将军永常、定边右副将军萨赖尔率领西路,郡王班珠尔、贝勒札拉丰阿、内大臣鄂容安为参赞,于二月二十五日由新疆巴里坤出发。其中,阿睦尔撒纳和萨赖尔各率先锋部队先行出发,主力随后。为抓住战机,一举取胜,清军采取长途奔袭伊犁的作战方针。五月初,两路清军骑兵5万于博尔塔拉(今新疆博乐)会师,稍作整顿,便进军伊犁。清军突至,达瓦齐措手不及,率领宿卫亲兵1万人,退往伊犁以南180里处的格登山,布阵防守。

格登山居高临下,面前有沼泽为障,且空旷无际,便于骑兵机动。五月初五,清军占领伊犁,随即兵分两路,渡过伊犁河,向格登山挺进。十四日,清军秘密接近格登山。当夜,副将军阿睦尔撒纳派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察哈什等22名骑兵,前往侦察。发现达瓦齐叛军毫无戒备,便当机立断,突然发起进攻,达瓦齐慌忙带领2000余人逃跑。次日晨,清军主力赶到,收降准噶尔兵7000人。六月,达瓦齐被乌什城首领霍吉斯抓获,献给清军。

战争影响

此一役扭转了平叛的战局,为大清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

策略分析

本次战役中,清军选择战机得当,行动快捷,以22人精骑突袭达瓦齐大营,取得大胜。

战争小档案

战役名称:清征达瓦齐之战

发生时间:清乾隆二十年(1755)

交战双方:清军VS 达瓦齐军

交战地点:格登山(位于新疆伊犁昭苏县城西)

实力对比:清军22勇士VS 达瓦军1万军队

战争结果:击溃瓦军

战争性质:进攻战

智慧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