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看天而行,望叶知秋,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生存智慧。
直到有了天文台,家家又有了日历时钟,这种“望天打卦“的传统技能,已几近失传。
居于山上,有幸偶然仍能过着旧时农家那种不靠预报、不求钟摆的日子。
每天早上赶着上学,家里明明有座大钟,孩子们偏不爱看,囫囵吞枣地把早餐干掉,背起书包跑出村口,就开始猜度今日的出发时间。
“遇到隔壁的陈太太就是出来早了,碰到珊珊妈咪最perfect(完美、合适),见到Theresa姨姨,大概有点晚,如果看到大黑(狗名)出动,就一定会迟到……”女儿们心里明白得很。
孩子们还喜欢用村里的人狗活动情况来报时:“那个讲国语的伯伯来翻垃圾桶,是十二点半,该做午饭了!垃圾车来清垃圾,是一点半。”政府人员做事十年如一日,垃圾车就成了我们的报时器。
还有,喂猫的陈师奶出动,即已是黄昏六点时分;小比(狗名)在楼下走过,那就是快晚上九点了……
因人猜时,女儿们乐在其中,看死板的时针,不如看活动的人和动物。当然,代价就是三姐妹的数学课里,最差劲的部分就是看时钟。
我常笑她们像旧时的阿婆看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想到就连四季的风景,孩子们也是用感受和触觉来辨别。
“我嗅到冬天的气息了……”那天,大女儿这样告诉我。“冬天是什么味儿?”我问。
“把鼻腔冻住的寒味。”“那春天呢?”
“青草味。”
用嗅觉来体验季节的来临,用人事活动来计量心里的时钟,山居岁月,其实可以很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