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婚姻之树常青
48483300000007

第7章 成熟的爱情

自由正是改善自身的机会。

——阿尔伯特·加缪

马克需要帮助,梅莉莎同样如此。他们都是孤独的人,都有不幸婚史。马克是十足的空想家,而梅莉莎非常务实。他们以为彼此的结合能克服各自的问题,得到所需的帮助。

在婚姻中,每一方都会让对方与自己一同面对自身的那份苦难、孤独、失望和内心的期待。但正如数学法则所清楚地证明的那样,他们的痛苦没有因两人的分享减半,反而倍增了。两个问题相加怎么会是问题的一半呢?这一点连小孩也懂。但是,当我们相爱并急于达到一种完满状态时,就很难按照逻辑行事了。

一结婚,马克和梅莉莎很快就染上了一种坏习性——过多地注意他们的生活的物质方面,而忽略发展彼此的关系,其实他们的婚姻中充满了两人带来的各种问题。物质条件似乎是他们生活中唯一一致的东西。不久,他们开始好好审视对方,发现双方形同陌路。他们感到了背叛,实际上他们没有认识到,他们只是与自己所期待的偶像结婚了,而不是与一个活生生的人结合。

在无数次倾听那些夫妻倾诉时,我感到那些指责、抱怨与控诉源于双方薄弱的婚姻基础。因为双方没有真正的感情联系,有时一方会做出某种行为以唤起对方的怜悯,或装成一副受害者的模样迫使对方对自己友善、宽容、怜爱。当一方没有能力建立与伴侣和谐相处的空间时,通常试图占有另一方的个人空间。

为了给健康的婚姻关系打下牢固成熟的基础,双方有必要了解自己并逐渐了解对方的性格。一个不了解自身的人常常会作出他不能坚持到底的决定,也不能履行所承诺的义务。这样的人也很难判断别人的性格。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是不可能为订婚或结婚作好充分准备的。

要构建稳固的婚姻关系,双方应互相帮助,但在给予帮助时又要使对方感到自己能完全自立。每一方都不能过分依赖对方,必须让双方都能充分发挥其能力和潜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方对另一方的爱就会显得极其重要。

要想培养一种成熟的爱,我们必须保持的基本态度就是,对伴侣无所欲求。如果我们不期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就会生活得很轻松,双方都能获益。以一种成熟的方式爱自己的伴侣,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弗洛姆对成熟的爱这一概念作了非常好的总结:

幼稚的爱遵循这样的原则:“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别人。”成熟的爱遵循这样的原则:“因为我爱别人,所以我被别人爱。”不成熟的爱坚持的原则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则坚持:“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弗洛姆,《爱的艺术》,第32页。

如果双方的吸引以不健康的情感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一方就很难了解对方的真正性格。这样的情感依恋使我们变得盲目,它怂恿我们一味地去维系爱情的关系,而忽略了我们及配偶的行为中隐藏着的不成熟、不负责的种种迹象。

正是超脱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别人的性格。超脱本身是一种精神成熟的标志。超脱并非冷淡疏远,而是指我们在思想感情上相对独立于别人的支配和影响。在被某人深深吸引的同时,在精神上保持超脱,这是可以做到的。这样的超脱能保持我们的个性,并使我们明白,我们并不能总是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所有动机。超脱给我们力量、独立和沉稳,使我们了解自己。我们必须首先对自己负责,因为我们只能给对方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如果我们感到渺小无能、成了环境的牺牲品,那么就不能给予任何人他们所需的安全和力量。

在一封守基·阿芬第(Shoghi Effendi)授写的信函中写道:

我们每人只对一次生命负责,那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完善我们自己的生命和人格需要我们付出全部的注意力、意志力和精力。如果我们让注意力和精力耗费在确保他人的品行端正、纠正他人的错误中,那我们就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我们就像犁田的人,每人都要管理他的小队,扶正他的犁把,为了使他的犁沟保持笔直,他要注视着目标,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任务上。如果他东张西望,关注汤姆和哈里的活儿干得怎样,批评他们犁地,那么他自己的犁沟一定会弯弯曲曲。引自1925年5月12日,守基·阿芬第授写的信函,见《汇编》,第3~4页。

叔本华将人类的这种情形比喻为两只试图一起度过严冬的豪猪。它们挖了一个坑,但即使在坑里也很冷,因此它们依偎在一起以寻求温暖和依靠。但是,它们互相靠得越近,就会被对方尖硬的鬃毛刺得越厉害。它们受伤,发怒,又一次分开,但再次感到寒冷和孤独。它们不断尝试,最后,学会互相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会互相刺得太厉害,又能彼此给予温暖和安慰。如果我们在情感漂泊中不想受苦和死于寒冷,就应像豪猪一样,学会保持适当的距离。

一句东方谚语说:“如果你把两只鸟的腿绑在一起,虽然它们加起来有四只翅膀,但没有哪一只能飞起来。”在爱情关系中,双方应联结在一起,而不是捆绑在一起。如果任何一方都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强健而完整的人,那么,他们就更容易保持一种紧密亲昵的关系。只有不断携手共进,每个人才能希望并确信他们会一起前行。

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的伴侣为了发展可能需要某种东西,这些东西可能会违背我们的意愿。这是爱的一个方面。在《先知》一书中,卡里·纪伯伦描述了理想的爱:

彼此相爱,却不要做成爱的系链:

只让他在你们灵魂的沙岸中间,做一个流动的海。

彼此斟满了杯,却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饮。

彼此递赠着面包,却不要在同一块上取食。

快乐地在一处舞唱,却仍让彼此静独,

连琴上的那些弦也是单独的,虽然他们在同一的音调中颤动。

彼此赠献你们的心,却不要互相保留。

因为只有生命之手,才能把持你们的心。

要站在一处,却不要太密迩:

因为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立在两旁,

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荫中生长。纪伯伦,《先知》,第18~21页。

爱是包容一切的。如果一个人只是爱自己的伴侣,对其他的人漠不关心,他就不是在表达爱,而是表达一种依恋。绝大多数人认为正是这种排他性的依恋才是真爱,只爱自己的伴侣才是浓烈的爱的最牢固的证明。然而,爱是一种精神特质,是广博无穷的。

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博爱的能力,其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有能力爱更多的人,而不只是我们最亲近依恋的人。爱其他人并不会使我们对伴侣的爱减半或降低。相反,我们经历的爱越多,我们分享到的爱越多,我们的内心世界就更臻于完美。当我们致力于维护与伴侣的亲昵关系时,对他的深爱不但不会剥夺我们对其他人的爱,反而会使这种爱更为丰富。我们应培养爱别人的能力,将爱(这种精神特质)扩展到更广的范围,我们就能更新和巩固与伴侣的特殊关系。

那些只能爱一个人的人常常有严重的问题。他们通常要求对他人具有绝对支配权,以至于控制他人。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令人厌恶的。这种态度不是爱的表现,事实上,这会毁坏我们所保护的东西。玛丽·乔蒙德莉(Mary Cholmondeley)说过,她越来越相信,“我们的生命浪费在我们尚未付出的爱之中,浪费在我们尚未运用的能力中,浪费在自私地避免任何风险的谨慎中。为了努力避免痛苦,我们甚至放弃了获得幸福的机会。”

超越我们自身去思考,思考他人的问题,思考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才是爱的最高境界。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当我们超越自身去思考时,实际上能更清楚地看清自身。当我们爱他人时,幸福来自这样一种认识:我们是他们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