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环境中有害物质知多少
48481000000029

第29章 环境中的真菌毒素(2)

烟曲霉震颤素有何毒害作用

烟曲霉震颤素主要是由烟曲霉产生的一类有毒代谢产物。

烟曲霉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土壤中,尤以稻田、菜地土样中检出率高,极有可能污染粮食、蔬菜、饲料、畜禽舍、垫草等。在40℃以上繁殖力很强,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烟曲霉系中有6个种,在大米、玉米、小麦和燕麦等食品中烟曲霉检出较多,在烟曲霉系中可形成子囊孢子的有费氏曲霉系。费氏曲霉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可引起水果腐烂。常常能在干燥的饲料中分离出费氏曲霉。费氏曲霉能产生震颤毒素,包括烟曲霉震颤素A、烟曲霉震颤素B、烟曲霉震颤素C等。费氏曲霉同其他真菌相比高度耐热,在10~52℃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6~45℃,是引起果汁和经热处理的水果制品腐败的主要耐热菌之一。

烟曲霉震颤素对大鼠、小鼠、家兔、猪、羊等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毒性,可引起动物的强烈痉挛乃至死亡。在我国曾发现与此菌有关的、有痉挛症状的鸡烟曲霉中毒。

震颤毒素被认为与串珠霉症、燕麦草蹒跚症和伐木工人病等有关。燕麦草蹒跚症是指放牧的马、牛、羊和鹿等家畜大量摄取燕麦草之后出现剧烈的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包括震颤、共济失调、对外界刺激高度敏感、强直性痉挛等,轻者可恢复,重者可导致死亡。伐木工人病是大量摄入高浓度气源性孢子后引起的人类过敏性肺炎,急性症状包括发热、颤抖、咳嗽、呼吸困难,一般在接触后4~8小时发病,24小时后恢复。反复接触可导致慢性症状,如进行性呼吸困难和肺纤维化。

玉米赤霉烯酮有何毒害作用

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是由镰孢属中某些产毒菌代谢产生具有雌激素作用的毒素,现已知有11种以上的衍生物。最早是由染有赤霉病的赤霉烯酮以污染玉米、大小麦、燕麦和小麦为主,具有类雌性激素样作用。

玉米赤霉烯酮在膳食中的浓度低时,具有生理活性而不呈现毒害作用。发生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时,对雌性哺乳动物除致发雌激素过多综合征外,还引起不孕流产、胎儿畸形和死胎等。对雄性动物导致睾丸萎缩、精液质量低劣和乳房增大。食用含赤霉病麦面制作的食品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精神抑郁、共济失调等。

我国尚未制定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

防止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措施有:①对田间和储存的玉米及其他谷物进行脱水干燥,仓储要通风防潮、防霉,避免霉菌生长繁殖和产毒。②不用发霉的玉米加工食品,防止毒素进入食品。③不食用发霉变质的玉米及玉米制品,减少摄入玉米赤霉烯酮的可能性。

串珠镰刀菌素有何毒害作用

串珠镰刀菌素是由镰刀菌的某些菌种产生的代谢产物,1973年首先由串珠镰刀菌中分离出来。串珠镰刀菌是污染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主要优势菌,除能产生串珠镰刀菌素外,还可产生镰刀菌素、伏马菌素等多种毒性代谢产物。这些有毒代谢产物被认为与马脑白质软化症、猪肺水肿综合征、人类食管癌以及克山病等的病因有关,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构成了巨大威胁。

串珠镰刀菌素的主要产毒菌株是串珠镰刀菌。此外还有亚黏团串珠镰刀菌、燕麦镰刀菌、尖孢镰刀菌、镰状镰刀菌、同色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等。串珠镰刀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是侵害玉米及玉米制品等谷物食品和饲料的优势真菌。其污染程度因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情况的不同而异。

串珠镰刀菌素对实验动物有强烈的毒性,其毒素作用主要是危害心肌。除此之外,串珠镰刀菌素对植物还有生长调节和毒害作用。串珠镰刀菌素可导致离体的雏鸭心肌细胞在供血时血钾升高,引起高血钾症,心房扩张,呈心肌劳损状态,继而心室扩张,心室震颤,导致心脏搏动停止。

串珠镰刀菌素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病变,特别是心肌病变与我国特有的克山病病人心肌病变很相似,提示串珠镰刀菌素可能与克山病有关。另外,在食管癌高发区,玉米等食品受到串珠镰刀菌污染的数量和种类均明显高于低发区。

防止串珠镰刀菌素中毒的措施有:①及时对玉米、玉米制品等粮食进行干燥处理,储存粮库应注意通风、防潮、防霉,防止串珠镰刀菌等产毒真菌的污染、繁殖和产毒。②不用发霉玉米碾制玉米粉或自制发酵食品。

③不食用有霉斑或有霉味的玉米及玉米制品。减少摄入串珠镰刀菌素的可能性。

伏马菌素有何毒害作用

伏马菌素是一组由串珠镰孢、轮状镰孢、多育镰孢和其他一些镰孢菌种产生的真菌毒素。从伏马菌素中分离出两种结构相似的有毒物质,分别被命名为伏马菌素B1和伏马菌素B2,食物中以伏马菌素B1为主,是一个完全的致癌剂。伏马菌素B1对食品污染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主要污染玉米及玉米制品。伏马菌素B1为水溶性霉菌毒素,对热稳定,不易被蒸煮破坏,所以同黄曲霉毒素一样,控制农作物在生长、收获和储存过程中的霉菌污染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伏马菌素B1可引起马脑部重度伏马菌素的毒害水肿,延髓髓质有早发的、两侧对称的斑点样坏死,脑白质软化样改变,称为马脑白质软化症。给马静脉注射伏马菌素B1后,可出现明显的神经中毒症状,表现为精神紧张、淡漠、偏向一侧的蹒跚、震颤、共济失调、行动迟缓、下嘴唇和舌轻度瘫痪、不能进食等,继而出现强直性痉挛。伏马菌素B1还可引起猪肺水肿综合征,羊的肝病样改变和肾病,大鼠的肝坏死、心室内形成血栓等。

对大鼠产生的慢性毒性为肝脏损害,表现为肝硬化、结节增生、胆管增生、肝细胞肿瘤和肝胆管肿瘤等,大鼠死亡率100%。伏马菌素B1对鸡胚具有致病性和致死性,包括肝、肾、心、肺、肌肉骨骼系统和肠病变等。给小鸡喂饲伏马菌素B1饲料,可出现急性腹泻症状,体重下降,相对肝重增加等。病理解剖发现多处肝坏死,肌肉坏死,肠道杯状细胞增生等。

伏马菌素对人的危害研究正在国际间广泛进行,目前还未得到直接的证据。但是,伏马菌素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以及与人和动物疾病或肿瘤之间的关系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串珠镰刀菌是环境中分布最广泛的常见真菌之一,可产生多种有毒代谢产物,危害性很大。目前对伏马菌素中毒的预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加强通风、防潮、防霉管理,及时对田间和储存的玉米、麦类、稻谷等粮食和饲料原料进行干燥处理,防止串珠镰刀菌等产毒真菌的污染、繁殖和产毒。②不用发霉玉米加工食品。③不食用发霉变质的玉米及玉米制品。减少摄入伏马菌素的可能性。

3-硝基丙酸有何毒害作用

3-硝基丙酸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的少数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能产生3-硝基丙酸的真菌有黄曲霉、米曲霉、白曲霉、链霉菌、节菱孢等。此外,某些高等植物也含有3-硝基丙酸。3-硝基丙酸是霉变甘蔗中节菱孢产生的主要毒性物质,也是引起霉变甘蔗中毒的优势毒素。

甘蔗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大量的甘蔗在收获后运往北方,往往会储存数月。由于大量甘蔗在缺乏通风条件的场所中堆积发热,使甘蔗中携带的节菱孢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繁殖、产毒。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均从霉变甘蔗中分离出了节菱孢,其中包括产毒和不产毒的节菱孢。北方甘蔗样品中3-硝基丙酸含量高于南方样品。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的节菱孢较少,说明自然界中该类真菌分布比较少。

3-硝基丙酸对大鼠、小鼠、牛、羊、鸡、狗、猫、免、猪等多种动物有毒性。

变质甘蔗中毒在我国北方地区常有发生。从1972~1987年,我国因食用变质甘蔗而发生中毒的事故共183起,中毒人数825人,死亡78人。中毒症的特点是发病急,潜伏期短。中毒者多为儿童,主要症状最初为呕吐、头昏、视力障碍、眼球偏侧凝视、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昏迷。重症患者可在1~3天内死亡。有的患者可留有后遗症,以锥体外系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能力。在引起中毒的霉变甘蔗中,可检测出大量的节菱孢和3-硝基丙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