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5吸氧
氧气吸入疗法是常用的急救措施之一,通过给氧,以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
一、供氧方法
(一)氧气吸入的适应征
血气分析检查是用氧的指标,当病人的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6kPa时(正常值10.6~13.3kPa,6.6kPa为最低极限值),则应给予吸氧。
1.肺活量减少,因呼吸系统疾患而影响肺活量者,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或气胸等。
2.心肺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而致呼吸困难者,如心力衰竭时出现的呼吸困难。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或一氧化碳中毒等。
4.昏迷病人,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损伤病人。
5.其他。某些外科手术前后、大出血休克的病人以及分娩时产程过长或胎心音不良等。
(二)实施
1.鼻导管法
单侧鼻导管法:将一根细导管插入一侧鼻孔,达鼻咽部,此法节省氧气,但可刺激鼻腔黏膜,长时间应用,病人感觉不适。
1)用物
①氧气装置;
②治疗盘内备小药杯(内盛冷开水)、纱布、扳手、弯盘、橡胶管;
③布口袋内装鼻导管1~2根、胶布、棉签、玻璃接管、橡皮圈、安全别针;
④氧气记录单。
2)步骤
第一步,将氧气筒推至床边,流量调节阀(小开关)向着便于操作的方向。
第二步,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用湿棉签清洁鼻孔。
第三步,连接鼻导管,先开流量调节阀(小开关),确定氧气流出通畅后,调节所需氧流量。将鼻导管蘸水,自一侧鼻孔轻轻插入至鼻咽部,约自鼻尖至耳垂的2/3长度。如无呛咳,随即将鼻导管用胶布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再固定橡胶管,然后记录用氧时间。
第四步,停用氧气时,先取下鼻导管,关流量调节阀(以免一旦关错开关,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再关总开关,重开流量调节阀,放出余气后,再关流量表。
第五步,记录病人用氧时间及停止时间,记录用氧后病情改善情况。
氧气管道化装置。医院的氧气供应可集中由供应站供给,设管道通至各病区、门诊和急诊室。供应站有总开关进行管理,各用氧单位配有氧气表,当停用时,先拔出鼻导管,再旋紧氧气开关。
2.13.6胸外心脏按压术
一、目的
用人工方法,有节律地在胸外间接地按压左右心室,使血液流入主动脉和肺动脉,以建立有效的大、小循环来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为心脏自主节律恢复创造条件。
二、用物
硬板床,如为软床,可另备一块硬板。如床太高时,可另备一只脚踏凳。
三、适应症
1.麻醉中或手术中心搏骤停者。
2.心导管手术及其他器械检查时,诱发心搏骤停者。
3.电击、窒息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心搏骤停。
四、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在硬板床(或地上),术者站在病人一侧,两肩处于病人胸部正上方,用双手交叉重叠的方法进行按压。即术者将左手的掌根部放于病人胸骨下1/3部位。右手掌压在左手的手背上(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双肘关节伸直,与胸骨垂直。
2.借上身和肩、臂之力,有节律地垂直施加压力,使胸骨下段下陷3~4cm,然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使胸骨复原。
3.按压力量必须直接作用于手掌根部,不能使力量分散。
4.每次按压应该动作迅速,才能将左心室中血液排出。而解除压力后,血液进入左心室为一被动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按压时间占1/3,放松时间为2/3。
5.若为小儿按压时,用一手掌根部的压力。若为新生儿,仅用2~3根手指进行按压。
6.按压次数:成人60~80次/分钟左右,小儿约100次/分钟,直至心跳恢复。
五、注意事项
1.按压时,注意力量与深度要适当,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发生肋骨及剑突骨折。压力过小则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2.单纯做胸外心脏按压,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施行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必须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其他有效的辅助呼吸。一人心脏按压次数与呼吸之比为5∶1。
3.在按压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情,有条件时,可以用心电监护仪观察心脏情况,以利于抢救。
六、胸外心脏按压有效指征
1.能摸到大动脉的搏动,上肢收缩压维持在8kPa以上。
2.颜面、口唇、甲床及皮肤色泽由灰转红润。
3.散大的瞳孔再度缩小,角膜湿润。
4.出现自主呼吸。
2.13.7人工呼吸法
当呼吸停止或呼吸极度衰竭时,机体的氧供应断绝,很快会危及生命,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要争分夺秒,立即进行现场抢救。此时可以采用徒手人工呼吸法。此法是借助于人工的方法,使病人肺部进行氧和二氧化碳交换,从而使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有: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
一、施行人工呼吸前的准备
1.先将病人安放在空气新鲜而流通的地方,解开病人的领扣和腰带,以免影响呼吸运动。
2.如有活动的义齿,应先取下,并除去口鼻腔的异物和分泌物。
3.有舌后坠时,可用舌钳拉出,以免妨碍呼吸。
一般成人每分钟16~18次,儿童可增加到16~20次/分钟,婴儿30次/分钟。
二、操作方法
(一)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1.病人取仰卧位,将肩部垫高,头尽量后仰,使气管伸直。
2.操作者左手托起病人下颌,并将病人口唇张开。
3.用纱布或手绢盖住病人口部,用另一手捏紧病人鼻孔,以免漏气。
4.操作者深吸一口气,口唇紧贴病人的口部用力吹气,看到病人胸廓升起方为有效。
5.吹气停止后,放松捏住鼻孔的手,由于肺部弹性回缩作用,自然出现呼气动作。这样连续吹气4次,可使病员肺部充分换气。以后每分钟重复吹气16~18次。
注意,吹气时不可用力过猛,应针对病员年龄、体质给予适当吹气量,维持和刺激病员的有效呼吸。
2.14临终病人的护理
2.14.1濒死与死亡的概念
一、濒死
濒死又称临终状态,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二、死亡
死亡是指个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永久终止。临床上当病人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而固定,所有反射均消失,心电波平直,即可宣布死亡。
三、脑死亡
传统的死亡概念是呼吸、心跳停止。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自身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还可以依靠机器来维持,因此只要大脑功能保持着完整性,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可能完全恢复。如大脑出现不可逆的破坏即脑死亡,则提示人的生命已经结束。因为脑死亡后其他生命活动终将停止,无法逆转。因此目前医学界逐渐开始主张以脑死亡作为死亡的诊断依据。其标准基本沿用1968年世界第二十二次医学会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设委员会发表的报告中提出的脑死亡的四条标准:
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2.自发呼吸停止;
3.脑干反射消失;
4.脑电波消失。
实施脑死亡标准远远超出医学范围,它涉及到社会各个有关领域,是死亡问题上一次观念的转变。
四、死亡过程的分期
死亡并不是生命骤然结束,而是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濒死期(临终期)
此期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时机体各系统的功能严重紊乱,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表明生命即将完结。临终病人的主要表现有:
1.意识障碍感觉迟钝,神志不清或烦躁不安。瞳孔对光反射和吞咽等反射消失。
2.循环衰竭脉搏微弱且不规则,甚至不易摸到,血压下降,四肢及耳鼻变冷,皮肤颜色苍白,指甲与嘴唇呈青紫色,体温不升。
3.肌肉失去紧张力大小便失禁,嘴微张,眼球下陷,上下眼睑半睁半闭。
4.呼吸衰竭呼吸表浅,加速或极慢,可出现潮式呼吸或临终呼吸(叹气、双吸气、点头样呼吸等)。
(二)临床死亡期
此期的主要特征为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延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的代谢活动,持续时间极短。对此期病人如能及时施行有效的抢救,尚有复苏的可能,如果抢救无效,脑电图24小时监测无反应,则诊断为脑死亡,已无复苏可能。一旦医生作出死亡诊断后,护理人员应以严肃的态度,迅速进行尸体料理。
(三)生物学死亡期
此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这时从大脑皮质开始,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已不能复活。随着生物学死亡期的进展,相继出现尸冷、尸斑、尸僵、尸体腐败等现象。
五、安乐死
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意为无痛苦死亡。安乐死通常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停止无望的救治或用人为的方式助其无痛苦地快速死亡。由于死亡关联着每个生灵,因此安乐死的讨论也就冲破了国界、肤色、信仰、职业之别,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不同的社会成员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出不同的理解。安乐死带来一系列政策、法律、伦理观念等复杂、矛盾的新问题。
六、临终关怀
其宗旨是使临终病人能舒适、安祥、有尊严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主要手段是对临终病人提供姑息疗法,但不放弃必要的特殊治疗,如某些抗肿瘤疗法可以缓解癌肿引起的疼痛。对临终病人,人们已经从过去单纯依靠治疗的医学观点,转向了关怀的医学观点,并进一步从单纯延长生命的思想方法转向考虑生命质量的思想方法。在这里,死亡不是一种失败,而是生命周期一个自然部分。临终关怀还要注意对家属给予心理支持,它表明医学对人类所承担的人道主义责任体现得更加圆满。
2.14.2临终病人的身心护理
一、临终病人的躯体支持
(一)循环与呼吸
临终病人多有循环与呼吸衰竭,常见脉搏跳动快,不规则逐渐变弱而消失,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当桡动脉搏动摸不到时,可测颈动脉或股动脉或用听诊器听心音。当呼吸表浅、急促、困难或有潮式呼吸,应立即给病人吸氧,病情允许可给予半卧位或抬高头与肩。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备好吸引器。
(二)消化与泌尿
病人可出现呃逆、恶心、呕吐、腹胀,还可发生大小便失禁或便秘、尿潴留等。临终病人一般缺乏食欲,为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病人饮食习惯,适当喂食、喂水,尽量满足病人最后的偏爱。要注意口腔护理,如感到戴义齿不舒适,应取出。对尿潴留者可留置导尿管,对便秘者可给灌肠或其他通便措施,对大小便失禁者要妥善使用保护器具,做好会阴部皮肤清洁护理,以减轻病人躯体及精神上的痛苦。
(三)皮肤与骨骼
常见濒死病人的皮肤湿冷、苍白、发绀,肌肉张力松弛。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维持舒适的姿势,勤翻身,经常按摩受压与骨突处,注意保持病人皮肤、衣服、床单的整洁、干燥,做好预防褥疮的护理。
(四)面容、视力、语言及听觉
濒死者常见希氏面容,表现为面肌瘦削,皮肤呈铅灰色,鼻翼煽动,双眼半睁呆滞,瞳孔固定,对光反射迟钝。临终前病人语言逐渐困难,混乱,但听力往往存在,所以讲话必须亲切,注意不要在床旁讨论病人后事或失声痛哭,避免不良刺激。要保持房间光照适宜,避免强光直射,如病人双眼半睁,护理人员应用手轻轻将他眼睑闭合,定时涂眼药膏,并用生理盐水的湿纱布覆盖。视力衰退时多用语言和触觉与他保持联系。如病人口唇干燥,可涂液状石蜡润滑。
(五)神经系统
在濒死状态下若疾病未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人可始终保持神志清醒,护理人员要尊重和尽可能满足其特殊需要。如病灶在脑部则很快出现意识模糊、昏睡或昏迷。当神志不清、谵妄时要注意安全,必要时用牙垫、床档加以保护。
(六)其他
病室要保持安静、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掌握熟练的护理技术可减轻病人的痛苦。医院某些制度对终末期病人需酌情处理,不要墨守陈规。
二、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与护理
美国医学博士伊丽沙白·库勒·罗斯曾经和成百位临终前期病人谈过话,在这些谈话的基础上,罗斯通过观察提出临终期病人往往会经历五个心理反应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及接受期。
(一)否认期
当病人听到自己患不治之症,即将面临死亡时常会说“不,可能搞错了,不是我”。否认,一般为期短暂,但几乎所有患不治之症的病人都有短暂的否认期,他们会四处求医,抱着侥幸的心态,希望是误诊,有些人会继续否认至死亡。
在否认期中,护理人员与病人要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病人的防卫机制,也不要对其撒谎,要了解病人对自己的病情认识的程度,病人与其他医务人员谈过什么,病人与家属谈过什么,谈话时要注意维持病人适当希望,应顺势诱导、热情鼓励,给予关心和支持。要耐心倾听病人诉说,要经常出现在病人身边,让其安心并感到没有被抛弃,时刻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