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48479500000002

第2章 基础医学(2)

1.2.4呼吸系统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管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1.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主支气管。临床上常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主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2.肺左右各一,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膈的上方。左肺分为上、下两叶,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主支气管入肺后,分出肺叶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肺叶内,此后每个肺叶支气管再分数个肺段支气管,反复分支,呈树枝状称支气管树。

二、呼吸生理

机体细胞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它包括外呼吸、内呼吸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三个环节。呼吸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从而满足细胞代谢的需要。

三、肺通气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一是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另外一个是阻止其流动的阻力。

(一)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由呼吸肌舒缩引起的呼吸运动。肺泡压力和大气压力之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1.呼吸运动

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呼吸运动以呼吸深度不同而分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按呼吸运动的方式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2.呼吸运动中肺内压的变化

吸气时,肺扩张,肺泡压力低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肺回缩时,肺泡压力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称为呼气。

(二)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1.肺容量

是指肺容纳气体的量。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以及肺活量、肺总量。正常成人男性肺总量为5000~6000mL,女性为3500~4500mL。

2.肺通气量

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量称为每分肺通气量。

四、气体交换和运输

(一)气体交换

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叫做肺换气。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叫做组织换气。它们都是以物理扩散的方式进行的。

1.肺换气

在肺内,肺泡气的氧分压(102mmHg)大于静脉血的氧分压(40mmHg),而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分压(40mmHg)则小于静脉血的二氧化碳分压(46mmHg)。所以,肺泡中的氧就向流经肺泡的静脉血管中扩散,而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就向肺泡扩散,完成肺换气过程,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2.组织换气

组织细胞在新陈代谢时不断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组织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总是高于动脉血,而氧分压总是低于动脉血。所以,动脉血中的氧不断向组织液和细胞组织内扩散,完成组织换气,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的运输

(1)物理溶解量极少,约占血液运输氧总量的1.5%。

(2)化学结合氧与血红蛋白(Hb)结合是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占血液运输氧总量的98.5%。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氧合血红蛋白颜色鲜红,还原血红蛋白呈紫蓝色。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超过50g/L时,黏膜或甲床就会呈现紫蓝色,这种现象称为发绀。

2.二氧化碳的运输

(1)物理溶解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溶解度比氧大,约占血液运输二氧化碳总量的5%。

(3)化学结合其余血液中95%的二氧化碳都是以结合的形式运输。血中二氧化碳的结合形式有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两种。前者占血液二氧化碳运输总量的88%,后者约占7%。

五、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这些细胞群广泛分布于大脑皮质、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它们作用不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其中随意呼吸,主要受大脑皮质调节。自发呼吸,主要由脑干控制。

2.呼吸的反射

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存在对血液中二氧化碳、氧和氢离子含量变化敏感的感受器。刺激这类感受器引起的反射,称为化学感受器反射。主要刺激有以下三种:

(1)二氧化碳它是维持正常呼吸运动不可缺少的体液因子。它作用于化学感受器,可反射性加强呼吸运动,对呼吸中枢又有直接兴奋作用。缺氧,可作用于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加强呼吸运动,并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2)牵张感受器反射在支气管和支气管平滑肌里分布有对牵张敏感的感受器。这种感受器在吸气时受到牵张而兴奋,达到一定程度后,又可反射性地引起吸气停止,并产生呼气。

(3)防御反射包括咳嗽、喷嚏,主要清除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有害刺激。但强烈、频繁的咳嗽或某些病理性咳嗽,则对人体有害。

1.2.5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主要功能是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将机体代谢终产物、多余物、毒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药物等排出,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一、肾脏

肾脏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位于腹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外形似蚕豆状。

1.肾实质

可分为浅部的皮质和深部的髓质两部分。肾皮质位于外周,富含血管,呈红褐色肉眼可见密布的细小颗粒。肾髓质位于皮质深部。肾实质主要由许多肾单位、集合管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侧肾有100~150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分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2.肾小球旁器

包括球旁细胞和致密斑。球旁细胞的分泌颗粒内含有肾素及其前体。致密斑可感受小管液中氯化钠浓度或流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3.输尿管

输尿管左、右各一,是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全长20~30cm,管径平均0.5~0.7cm。输尿管起自肾盂、行经腹腔和盆腔,终于膀胱。

4.膀胱

膀胱是暂时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伸缩性较大,成人膀胱的容积为300~500mL,新生儿膀胱的容积约为50mL。

5.尿道

尿道是从膀胱通往体外的管道,始于膀胱的尿道内,止于尿道外口。女性尿道短而直,长约3~5cm。易引起逆行性泌尿系统感染。男性尿道是排尿和排精的共同通道,全长约16~20cm。

二、泌尿生理

(一)尿液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比重一般在1.015~1.025之间;渗透压在30~1450mOsm/L之间,pH为5.0~7.0。正常成人每昼夜尿量约为1000~2000mL,平均为1500mL。每昼夜尿量在100~500mL之间,称为少尿;每昼夜尿量低于100mL,称为无尿;每昼夜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二)尿的生成过程

尿在肾单位和集合管生成,其生成过程可分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三个环节。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一些成分在有效滤过压作用下由毛细血管进入肾小囊,又称原尿。除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外,其他血浆成分均可滤至肾小囊腔。所以滤液(原尿)的化学组成与血浆极其相似。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经过肾小囊流入肾小管的原尿,不论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形成的终尿化学成分与原尿大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出的物质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重新返回了血液。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新陈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的过程叫做分泌和排泄。主要有氢离子、钾离子、氨等物质。其基本作用是排酸保碱,对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4.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调节功能通过对肾小球滤过作用和对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排泄作用的调节来实现的。对肾小球滤过作用的调节是通过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的。对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排泄作用的调节,则主要通过体液调节来完成。主要的激素有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甲状旁腺、心钠素等。

5.尿液储存与排放

尿的生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生成的终尿不断地进入肾盂,在压力差和肾盂收缩的作用下进入输尿管,通过输尿管的蠕动被运送到膀胱,当膀胱内尿量充盈到一定程度时,通过神经反射,将冲动传入位于脑干和大脑皮层的高级排尿反射中枢,产生尿意。

排尿是一种可由意识控制的反射动作。脊髓排尿中枢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时,会产生尿失禁。

1.2.6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及分泌性激素,维持两性的性功能和第二性征。

一、生殖系统的组成

1.男性生殖器

(1)内生殖器包括睾丸(生殖腺)、附睾、输精管、射精管(输送生殖细胞的管道)、尿道和附属腺。

(2)外生殖器包括阴囊、阴茎。

2.女性生殖器

(1)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2)外生殖器又称外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等结构。

(3)会阴分为狭义的会阴和广义的会阴。狭义会阴指外生殖器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广义会阴指封闭骨盆下口的所有组织,又可分为肛门三角和尿生殖三角。

二、生殖生理

1.男性生殖生理

睾丸既是产生精子的器官,又是分泌雄性激素的内分泌腺,睾酮的第一个生理作用是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男性副性征或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有:生胡须、嗓音低沉、喉头突出、骨骼粗壮、肌肉发达等。睾酮的第二个生理作用表现在对代谢的作用上,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还可促进水钠潴留,骨中钙、磷沉积,并与生长素协同,使身体出现显著增长。

2.女性生殖生理

(1)卵巢其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放卵子,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雌激素的生理作用有促进女性附性器官(输卵管、子宫、阴道、外生殖器等)发育和生长;促进女性副征的出现,包括使乳房发育、使脂肪和毛发分布具有女性特征,音调高、骨盆宽大等;影响钙磷代谢,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对青春期发育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孕激素在卵巢内由黄体酮产生,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和保证妊娠做准备,使子宫内膜在增殖期的基础上出现分泌改变,增生变厚,使子宫肌肉不易兴奋,并能促进乳腺腺泡和导管的发育等。

(2)月经周期机体在生殖周期出现的约一个月产生一次子宫内膜剥落、出血、从阴道流出叫做月经。月经是女性青春期至更年期的一种很重要的生理现象。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可分为增殖期、分泌期和月经期。排卵发生于增殖期末。月经周期的变化与血液中激素的变化规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月经周期变化的生理意义有:一是提供成熟卵子,二是提供合适于受精卵着床的环境。

1.2.7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是人体内行使运输功能的连续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由心和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一)心

1.心的解剖

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心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膈的上方。其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心略呈倒置的圆锥形。心的内腔可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四个部分。在左、右心房之间有房间隔相隔,在左、右心室之间有室间隔相隔。故左、右心房之间,左、右心室之间完全分隔,互不相通。同侧房室之间借房室口相通。右心房上方有上腔静脉口,下方有下腔静脉口,出口为右房室口通向右心室。右心室在房室口之周缘附着有三片呈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或右房室瓣。右心室的左上方有肺动脉口通肺动脉,肺动脉口的周缘附着三个半月形瓣膜,称为肺动脉瓣。左心房后壁的两侧各有两个肺静脉口,前下方有通向左心室的左房室口。位于左心室的左后方的左房室口位置较低,在左房室口的周缘附有两片瓣膜,称为二尖瓣,左房室口的右前方,有主动脉口通主动脉,肺动脉口的周缘附有三个呈袋状的半月瓣,称主动脉瓣。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和心外膜三层构成。

2.心的传导系统

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所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它们的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维持心的正常节律,并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相互协调。心的血液供应来自于升主动脉起始部的左、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要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和室间隔的大部分。右冠状动脉主要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和室间隔的小部分,此外还分布于窦房结和房室结。

3.心脏活动

心脏活动表现为兴奋和收缩,心脏兴奋发源于自律细胞,窦房结自动节律性最强,是正常心跳起搏点。由它发出的冲动,依靠心肌细胞的传导性,沿房肌和结间束传至整个心房,并到达房室交界,再通过房室束及分支传送到整个心室。心房和心室兴奋后,经电-机械偶联产生收缩。

4.心动周期

心脏每舒缩一次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心动周期。每分钟心脏舒缩的次数叫做心率。心房舒缩和心室舒缩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时序和时程进行的。心室的舒缩起主要作用,临床上所说的心缩期和心舒期分别指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所占的时间。

(二)血管

血管按其功能、构造和血流方向不同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1.动脉

凡是把血液从心脏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均称为动脉。动脉管壁较厚,壁内有较多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有一定的弹性和收缩性,能承受较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