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一般集成论——向脑学习
48479400000008

第8章 心理集成论

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集成现象。应用一般集成论的观点,对心理活动中各种集成现象的特点进行研究,是令人很感兴趣的。我们提出建立心理集成论的学科,这是一门研究心理活动集成现象和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心理集成论的英文名称是psycho-integratics。

心理活动中集成现象非常多,第二章介绍过心理活动中的各种绑定现象,它们是心理集成的典型例子。思维集成也是心理集成的一种表现。这一章选出心理活动集成现象的若干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心理相互作用与心理集成、意识的集成、认知的集成、心智的集成,以及心智与行为的集成等。

8.1 心理相互作用与心理集成

心理相互作用对心理活动的集成过程十分重要,心理集成过程是通过各种心理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需要研究心理现象中各种心理相互作用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心理相互作用实现不同的心理集成过程。

心理现象包括各种心理和行为。个体的心理现象除内部的心理活动外,还涉及脑、身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不同层次的许多因素。心脑、身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集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心理活动和脑、身体、环境、社会等各种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断地进行着相互作用。

我们受物理学研究各种物理相互作用及其统一性的启发,提出了心理现象中的心理相互作用的概念,在《统一框架下的心理学与认知理论》(唐孝威2007)一书中讨论了有关心理现象中心理相互作用的各种问题。我们把心理现象中的相互作用称为心理相互作用,指出在多种多样的心理现象中,存在着几种不同种类的心理相互作用。某种心理相互作用,是心理活动和某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这种因素对心理活动的作用,以及心理活动对这种因素的反作用。以个体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心理活动有作用,而个体的心理活动对社会环境有反作用,这就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是在人的脑内进行的,生机勃勃的脑和身体又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形形色色的事物作用于个体的心、脑和身体,个体的心、脑和身体通过多种多样的行为作用于环境中的事物。因此,在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时,既要考察个体的心脑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还要考察个体的心脑系统与各种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考察心理活动时个体心脑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关系,看到有几种不同性质的心理相互作用,其中有心理活动的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心理活动和脑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学中对这些过程都有定义(Sdorow 1995,彭聃龄2001)。例如,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由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面提到,心理活动有觉醒-注意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等多种成分,这些不同的心理活动成分不是孤立的,而有紧密的联系,并且不断地进行着相互作用。心理活动的每一种成分和其他成分之间都有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具有相互性,即心理活动的这种成分对其他成分有作用,而心理活动的其他成分对这种成分也有作用。以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例,认知活动对情感活动有作用,情感活动对认知活动也有作用,这就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称为心理活动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简称心理成分相互作用。心智是各种心理成分的集成,心智的集成是通过心理成分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从心理活动和脑的关系看,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的各种成分是脑功能而不是某种实体,所以心理成分相互作用不是一些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这些心理成分都以脑为物质基础。心理活动的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脑机制,是脑内各个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理活动和脑之间有相互作用,包括心理活动对脑的作用,以及脑对心理活动的作用,这些作用具有相互性。这些相互作用称为心理活动和脑之间的相互作用,简称心脑作用。心脑系统是心智与脑的集成,心脑集成是通过心理成分相互作用和心脑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心脑关系是心理活动和脑之间的关系,心脑相互作用是心脑关系的重要内容。心理活动不能离开脑进行,心脑相互作用是作为脑的功能的心理活动和脑的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心脑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心理成分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

我们再考察个体心理活动时心脑系统和各种外部因素的关系,可以看到心理活动和多个层次的外部因素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它们是不同性质的心理相互作用。这些作用都具有相互性,既有作用,又有反作用。

从心理活动和身体的关系看,与心理活动相互联系的各种生理信号在身体内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传递,将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联系起来。以神经信号为例,外界环境的刺激在身体的接收器官处产生神经信号,这些神经信号由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传递到脑,引起各种感知觉;而由脑输出的神经信号则由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传递到身体的各部分,支配身体的运动器官的运动。心理活动和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心理活动对身体的作用,以及身体对心理活动的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称为心理活动和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称心身相互作用。心、脑、身体系统是心、脑、身体的集成,这种集成是通过心理成分相互作用、心脑相互作用和心身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心身关系是心理活动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脑是身体的器官,是身体的一个部分。心理活动作为脑的功能,不能离开脑而进行,脑又不能离开身体而独立存在。心身相互作用是心身关系的重要内容。心身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心脑相互作用不同。在心身关系和心身相互作用中,心不是一种实体,而是脑的功能。

个体总是处于外界环境之中,在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有相互作用,一方面,心理活动通过脑和身体,产生行动而对自然环境作用;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不断给个体各种刺激,通过身体和脑而对心理活动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称为心理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简称心物相互作用。心-脑-身体-环境系统是心、脑、身体、环境的集成,这种集成是通过心理成分相互作用、心脑相互作用、心身相互作用和心物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心物关系是心理活动和环境中物的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活动和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中的客观事物的关系。心物相互作用是心物关系的重要内容。心物相互作用是由心、脑和身体组成的系统和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心物相互作用和心身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在心物关系和心物相互作用中,心不是某种实体,而是脑的功能。

个体处于社会环境中,在个体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环境之间有相互作用,一方面,心理活动通过脑和身体,产生行动而对社会环境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不断给个体各种刺激,通过身体和脑而对心理活动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称为心理活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简称心理-社会相互作用。心、脑、身体、社会环境是心、脑、身体、社会环境的集成,这种集成是通过心理成分相互作用、心脑相互作用、心身相互作用、心物相互作用和心理-社会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个体心理活动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个体心理-社会相互作用是个体心理和社会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心理-社会相互作用和其他心理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在个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个体的心理活动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个体脑的功能。

上面提到心理活动的各种关系,如心理活动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心理活动和脑之间的关系、心理活动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心理活动和环境中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在心、脑、身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集成的统一体中,存在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的复杂网络。

归纳起来,心理现象中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五种心理相互作用,它们是:心理成分相互作用、心脑相互作用、心身相互作用、心物相互作用以及心理-社会相互作用。心理现象中的心理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在一种心理现象中,往往不是只有单独一种心理相互作用,而有多种心理相互作用的集成。在心-脑-身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集成统一体中的集成过程,是通过上述五种心理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智能论——心智能力和行为能力的集成》(唐孝威2010)一书指出,这几种心理相互作用的种类不同,相互作用的空间范围不同,相互作用的时间范围不同,相互作用的途径不同,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然而这些不同的心理相互作用都是在心-脑-身体-环境-社会的统一体中各个层次进行的,它们都以心脑系统的活动作为共同的基础,因而它们可以在心脑统一性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心理相互作用的特点之一是作用的相互性,即既有作用,又有反作用。以心脑相互作用为例,一方面,脑内神经系统的电活动和化学反应是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它们对心理活动起决定的作用,各种心理活动都有相应的脑机制;另一方面,心理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的神经系统的电活动和化学反应,对脑内神经网络起塑造的作用。因此心理活动和脑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心理相互作用的另一个特点是作用的动态性。个体的脑和心智是在各种心理相互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以心脑相互作用为例,脑内不断进行心理活动,脑对心理活动的作用以及心理活动对脑的作用,使心脑系统协调地工作;脑具有可塑性,个体的心理和脑内神经网络在这种动态作用下不断发展。

8.2 意识的集成

意识是复杂的心智现象,意识的集成是复杂的心理集成现象中的一种。对于意识的集成,要从许多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意识状态和意识体验是意识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一节从意识状态的集成和意识体验的集成两个方面的集成过程考察意识的集成。

Searle(2000)在讨论意识的特性时说,意识具有一系列性质,如定性的性质、主观的性质、统一的性质和流动的性质等。意识的定性性质是指个体有意识状态时总有一个特定的定性体验,意识的主观性质是指个体有意识状态是个体主观的体验,意识的统一性质是指个体的意识体验是整体的体验,意识的流动性质是指个体的意识体验是随时间不断地更新的。

从意识集成的观点看来,意识的主观性质、统一性质和流动性质都与意识的集成密切相关:意识的整体体验是意识集成的结果,而意识体验的流动性质是意识集成的过程,意识的主观性质则说明意识集成是在个体心脑系统内部的集成现象。

从意识状态的角度考察意识活动,整体的意识状态是由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等各种意识状态集成的。心智活动包括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心智结构中还有潜意识成分(唐孝威2008 a)。

可以按脑内信息加工的内容是否进入个体意识,而把脑内信息加工分为个体有意识的信息加工和个体无意识的信息加工。脑内信息加工过程进入个体意识而被个体觉知的,称为有意识的信息加工,它们参与有意识的认知活动,是外显的信息加工。脑内信息加工过程不进入个体意识而不被个体觉知的,称为无意识的信息加工,例如脑内有许多信息加工过程,由于加工过程中相应的脑区激活水平低于意识阈值,就不能进入个体意识。虽然无意识的信息加工不被个体觉知,但是它们也参与认知活动,是内隐的信息加工(唐孝威2004)。

此外,脑内有些信息加工过程,因为相关的神经活动与觉知系统没有联系,所以它们不可能被个体所觉知。例如脑内信息的储存过程、脑内信息的传递过程,以及脑内信息加工的步骤等。它们称为“非意识”的神经活动。脑内专一性的信息是由相应的脑区储存的,当相应的脑区未被激活时,这些信息未被提取,也未被加工。脑内信息处于储存但未被提取加工的状态,称为“潜意识”状态(唐孝威2008 a)。

上面所说的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都是意识状态。这里对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定义和有些研究者的定义不同,有些研究者把这里说的无意识活动称为潜意识或下意识,而把这里说的潜意识状态称为记忆痕迹。

在《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唐孝威2004)一书中,我们把不同的意识状态看做是意识的不同能态:潜意识是意识的基态,无意识活动是脑区激活后水平在意识阈值以下的低激发态,有意识活动是脑区激活水平在意识阈值以上的高激发态。

整体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基态、低激发态和高激发态的集成。在一定条件下,这些不同的能态间发生跃迁,例如信息的有意识提取是意识基态到高激发态的跃迁,信息的无意识加工转变为信息的有意识加工是意识低激发态到高激发态的跃迁,信息的有意识加工转变为信息的无意识加工是意识高激发态到低激发态的跃迁,等等。在Baars(1988)提出的意识全局工作空间理论、Dehaene(2001)提出的意识的神经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和我们提出的扩展的意识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宋晓兰,唐孝威2008)中,都讨论了无意识活动进入全局工作空间而成为有意识活动的过程。

作为复杂心理现象的意识是有内部结构的,意识体验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如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指向和意识情感。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意识与觉醒相联系,意识活动具有内容,意识过程还伴随着意向和情感。这四个意识要素分别反映意识体验的重要特征,它们都有心理学的意义。从意识体验的角度考察意识活动,整体的意识体验是由意识觉醒体验、意识内容体验、意识指向体验和意识情感体验等各种意识体验集成的。我们在《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唐孝威2004)中曾对意识要素进行过讨论。

意识觉醒是意识体验的一个要素。意识具有主观性,意识体验是个体的主观体验,而个体在觉醒状态时才会有各种主观体验。意识觉醒有不同程度,它反映一定时刻个体意识体验的强度。个体不但能体验到自己是否觉醒,而且能体验到自己的觉醒程度。因为一定的觉醒状态是意识活动的基础,所以意识觉醒是意识体验的要素之一,这个要素称为意识觉醒要素。

个体的意识觉醒要素和生理状况有关,受个体生理状况的制约。例如意识觉醒程度有昼夜的节律性变化,在清醒时和睡眠时,个体的觉醒程度不同,觉醒程度还会随着个体身体生理状况而变化。

意识体验具有整体性,意识觉醒要素描述个体意识体验的整体状况。意识体验具有流动性,个体意识觉醒程度是变动着的,某一时刻个体意识觉醒程度是这一时刻的特性,它反映的是这一时刻附近的一定时间间隔内觉醒程度的平均水平。觉醒是觉知的必要条件,意识觉醒还和意识体验的其他要素有关。

意识内容是意识体验的另一个要素。个体不但能知道自己是否有觉知,而且还能知道自己觉知的是什么或觉知了什么。个体觉知的是什么或觉知了什么,就是个体主观体验的具体内容。个体在这些意识体验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知道自己觉知的内容所具有的意义。

意识内容包括进入意识的事件和知识等。个体意识体验的具体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体验某种过程或某种情景,又如体会某种观念或某种思想。无论个体觉知的是事物、事件还是知识,它们都有具体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心理学的意义。因为意识体验总是包含具体的内容,所以意识内容是意识体验的要素之一。

意识是不断变动的,意识内容不断变动,它们表示在某一时间进入个体意识体验的内容,也就是在这一时间个体意识体验到的具体内容。意识内容是信息,意识内容的变动形成脑内的信息流。在意识内容中有脑内加工的各种信息,即心理活动的内容。除脑接收的输入信息和相应的主观体验外,意识体验的内容还包括对信息意义的理解。在意识内容中还有脑发出的输出信息,即支配的动作的内容。

个体的意向和情感都包括信息,它们也构成广义的意识内容,但是意识内容要素讨论的是事物、事件和知识方面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意义的理解,它们和意向、情感有区别。因此,除意识内容要素之外,把意识指向要素和意识情感要素列为意识体验的另外两个要素。

意识指向是意识体验的一个要素。意识有指向性或意向性。个体的意识体验导致个体有进一步的意向,特别是在了解所体验内容的意义的基础上,个体的意向更加明确。意识内容是不断流动的,意识指向促进意识内容的流动,使这一个时刻的意识内容转到下一个时刻的意识内容。这些意识指向使个体给自己提出各种目标和计划,并且促使个体实现能动的活动。个体这种在指向方面的主观体验具有心理学的意义,所以它们是意识体验的要素之一。

意识情感是意识体验的另一个要素。个体除有感觉、感知和意向方面的意识体验外,还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意识体验,心理学中把时程较短的感情称为情绪,把有长时程、稳定性的感情称为情感。情绪和情感方面的意识体验都具有心理学的意义,这种主观体验构成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是意识体验的要素之一。

意识体验的每一种意识要素都包括许多不同的类别和特征。以意识内容要素为例,前面提到有两类意识内容,一类是主观体验的事物和事件的内容,如事物的特性、事件的情景及时间、空间特性等,还有对它们意义的理解;另一类是主观体验的知识内容,如各种知识概念和规律等,还有对它们意义的理解。

意识体验的每一类内容还包含许多具体的特征。在事物的特性和事件的情景方面,可以按感觉通道分为视觉感知的内容、听觉感知的内容、味觉感知的内容、嗅觉感知的内容、触觉感知的内容,等等。意识内容又有单一特征的感知和复合特征的感知,后者是在各种不同的感觉通道之间的特征感知集成的结果。人们讨论最多的是视觉感知的内容,称之为视觉意识(Crick,Koch 2003;Zeki et al 2003),实际上它们只是意识内容的一部分。类似于意识内容要素,意识觉醒、意识指向和意识情感都分别包括各自的类别和特征。例如,意识觉醒要素包括个体不同觉醒程度的特征,意识指向要素包括各种不同指向的特征,意识情感要素包括各种不同情感的特征等。

由于意识具有主观性,意识总是属于个体自我的。与个体自我相联系的意识活动称为自我意识,其中包括四个意识要素中与个体自我相联系的部分。个体的自我意识不但属于个体自我,而且还是涉及个体自我的意识活动,例如与个体自我相联系的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指向和意识情感。

在自我意识中,自我包括个体自身当前的存在和活动、个体自我过去的经历和个体自我未来的规划等,又包括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和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等。个体通过自己当前的存在和活动、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自己未来的规划,以及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等,来确认个体自我。个体具有自我意识,因而能够认识自我以及自我在环境中的位置(唐孝威2004)。

意识体验的集成观点不仅着重在心理学方面讨论意识要素及其集成,还在脑的系统水平上讨论意识要素的脑基础和意识要素集成的脑机制。意识体验是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指向和意识情感这四个意识要素的集成,这四个意识要素对于整体意识都是必需的,缺一不可:个体觉醒才有意识体验,意识体验总有内容,意识体验总有指向,意识体验必定带有情感的“色彩”。

整体意识具有统一性。意识四个要素不是机械地并列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集成为整体的意识。在四个意识要素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意识的四个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意识觉醒要素,它为意识的其他三个要素提供支持,而意识的其他三个要素都会影响意识觉醒。

意识内容要素和意识情感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表现为:意识内容经过脑内分析和评估,评估的结果支配意识情感;而意识情感则对脑内信息加工过程起调制作用,从而影响觉知的意识内容。意识内容要素和意识指向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表现为:意识内容经过脑内的评估和抉择,形成意识指向;而意识指向则指导信息获取、选择和加工的过程,从而影响觉知的意识内容。意识情感要素和意识指向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表现为:意识情感影响意识指向的形成和发展,而意识指向则使意识情感发生转移和变化(唐孝威2004)。

8.3 认知的集成

认知是心智的重要成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认知包括多个层次和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前面提到过的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注意、思维、语言等。从一般集成论的观点看来,认知是这些不同形式的活动的集成。在认知过程中,这些活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不仅是某两种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是交叉地进行的,这些活动之间的各种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了认知活动的复杂网络。

认知神经科学把认知看做是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在信息加工中有各种信息的集成。这一节从信息加工和意识活动集成的角度来考察认知过程,也就是说,在认知过程中不但存在着信息加工,而且存在着意识活动,信息加工和意识活动是紧密耦联和集成在一起的。

认知过程常从外界环境获取信息开始,经过脑内的信息加工、主观感受、意义理解、事件评估、形成决策,再主动调控和支配行动,并作用于环境。

个体受客观事物的物理刺激而产生主观感受,这些感受是个体对物理刺激的内容和性质的主观体验。个体对红色物体有红色的主观感受,对声响刺激有声音的主观感受,对自己身体疼痛有疼痛的主观感受,等等;这些主观感受或主观体验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特性。对物理刺激的主观感受是认知的基础,它们在认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个体的认知不但有对客观事物的物理刺激的主观感受,而且还有对物理刺激相关信息的意义的理解。个体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对主观感受作出解释,并且把各种相关的信息组织起来。在有红色的主观感受时,个体会对红色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有声音的主观感受时,个体会对声音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有疼痛的主观感受时,个体会对疼痛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等等。这些意义理解是意识活动的重要部分。对物理刺激相关意义的理解是认知内容的一部分,它们在认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认知过程中存在评估与抉择。脑内信息加工包括对信息的评估,并且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抉择。评估和抉择是意识活动的一部分,在认知过程中,个体通过对信息意义的理解和对相关事件的评估,会产生主观意向,这些主观意向使个体进一步选择性地获取新的信息,从而影响认知过程的进展。

个体经过评估和抉择作出的决定,通过脑内调节控制的功能系统,对机体状态进行调控,并对外界环境作出合适的反应,产生行动作用于外界客观事物。个体对认知过程的主动调控是意识活动的另一重要部分,它们在认知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在认知过程中脑内不但有信息加工,而且有包括感受、理解、评估、抉择和调控等意识活动,有信息加工和意识活动的集成。信号变换、信息加工、主观感受、意义理解、事件评估、形成决策、主动调控和输出动作,在认知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简单的认知信息加工观点只注意脑内的信息加工而忽略主观感受、意义理解、事件评估、形成决策、主动调控等意识活动,就不能全面地了解认知。

《统一框架下的心理学与认知理论》(唐孝威2007)一书举出听人说话和视觉图像辨认两种简单的认知事件的例子,来说明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和意识活动的集成。在听人说话时,脑内对听到的话语信息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听话人还对说话者的声音、形象及环境等有主观感受,并且提取脑内原来储存的语义知识,从而对听到的话语的意义有所理解,然后作出判断和反应。如果只讨论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而不讨论认知过程中的意识活动,就不能全面地描述听人说话这种简单的认知过程。

在进行视觉图像辨认时,脑内除有视觉信息的加工外,还存在大量的意识活动。单纯地提取图像的特征信息,并不能深刻了解图像的内容,还需要有对信息的意义的理解,以及从记忆中提取已储存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测,这些“自上而下”的加工都是意识活动。用简单的信息加工模型说明视觉图像辨认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局限性。如果只讨论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而不讨论认知过程中的意识活动,就不能全面地描述视觉图像辨认这种简单的认知过程。

总之,脑内信息加工是认知的一个方面,脑内意识活动也是认知的重要方面。在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和意识活动有紧密的耦联,它们集成在一起,而不是独立无关的。我们对传统的认知信息加工模型进行扩展,提出认知的信息加工与意识活动耦联模型,它是对认知的信息加工观点和认知的意识活动观点进行集成的结果。这个模型在传统的信息加工模型的基础上,强调认知过程中意识活动的作用,全面地讨论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与意识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耦联(唐孝威2007)。

认知的信息加工与意识活动耦联模型和传统的认知信息加工模型的区别是:传统的认知信息加工模型不讨论主观的意识活动,在这些认知模型中只有信息和信息加工的概念,而不提意识和意识活动的概念;认知的信息加工与意识活动耦联模型则强调认知过程中意识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意识活动和信息加工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个模型中既有信息和信息加工的概念,又有意识和意识活动的概念,还有信息加工与意识活动相互作用与耦联的概念(唐孝威2007)。

8.4 心智的集成

上面两节讨论了意识的集成和认知的集成,意识和认知都是心智现象。心理活动包括心智和行为,这一节先讨论心智的集成,下一节再讨论心智和行为的集成。

心智是脑的功能,具有复杂的结构,包括觉醒、认知、情感、意志等心智成分。心智的觉醒成分和意识密切相关。认知是心智的重要成分之一,认知成分又包括许多不同过程。心智是各种心智成分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集成的结果。

心智的集成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意识的集成和认知的集成是心智集成中的部分内容,心智能力的集成也是心智集成的一部分。心智能力是心理学的重要问题,这一节着重介绍两种智力模型:PASS智力模型和AMPLE智力模型,并从心智能力集成的角度来说明心智的集成。

Naglieri和Das(1990)以及Das、Naglieri和Kirby(1994)从认知的三个不同层次阐述智力的特征,提出由计划(planning)、注意(atten-tion)、同时性加工(simultaneous)、继时性加工(successive)四个过程组成的智力模型,简称PASS智力模型。这个模型是智力的认知模型,在《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 PASS 理论》(Das,Naglieri,Kirby 1994)一书中对这个模型有详细的讨论。

脑科学的发展对智力研究有很大的影响。PASS智力模型是基于脑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智力模型。这个模型的基础是Luria(1966,1973)的脑的三个功能系统学说。第一章已经介绍过Luria阐述的脑的三个功能系统,即保证、调节紧张度和觉醒状态的功能系统,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功能系统,以及制定程序、调节和控制心理和行为的功能系统。

在PASS智力模型中,智力的四个过程是基于三个层次的认知系统,即注意-唤醒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和计划系统。注意-唤醒系统是这个模型中整个认知系统的基础,信息加工系统处于整个认知系统的中间层次,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计划系统处于整个认知系统的最高层次。三个功能系统动态联系,协调合作,保证了智力活动的进行。

Das根据PASS智力模型设计过相应的智力测验量表,它由四个分量表组成,其中包括计划的测量、注意的测量、同时性加工的测量与继时性加工的测量等四种认知过程的测量,称为Das-Naglieri认知评估系统(Das,Naglieri,Kirby 1994)。

我们认为,心智能力是觉醒、认知、情感、意志等能力集成的结果,PASS智力模型中讨论的能力只是心智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根据新的实验事实和对脑功能系统的认识,对PASS智力模型进行扩展,把局限于描述注意-唤醒过程及认知过程的PASS智力模型扩展为全面描述觉、知、情、意各种心智成分的AMPLE智力模型,其中AMPLE是注意(attention)、操纵(manipulation)、计划(planning)、学习(learning)和评估(evaluation)等过程的简称(唐孝威2008b)。

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唐孝威,黄秉宪2003)是脑的三个功能系统学说(Luria 1973)的扩展。按照这个学说,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通过脑的四个功能系统相互作用和协调活动而实现的。在智力研究中,用脑的四个功能系统的观点来考察智力,自然会基于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对基于脑的三个功能系统学说的PASS智力模型进行相应的扩展。我们基于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对PASS智力模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扩展(唐孝威2008 b):

第一,把评估-情绪过程列为智力的基本过程之一。在PASS智力模型中也提到过评估,但并没有把评估-情绪功能作为脑的重要功能之一来讨论,也没有把评估-情绪过程列为智力的基本过程之一。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在Luria三个功能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脑的第四个功能系统,即评估-情绪系统。在扩展PASS智力模型时,强调了智力活动中评估-情绪过程的重要性。在个体脑内存在着先天遗传的评估-情绪结构。脑内对信息进行评估的结果,会引起情绪体验。评估抉择过程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也对智力有重要作用。

第二,把学习和记忆过程过程列为智力的重要过程。PASS智力模型在讨论信息编码时也提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但是并没有把学习和记忆列为智力的基本过程。因为学习和记忆对认知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扩展模型中强调了认知加工活动中的学习和记忆过程。

第三,对原来PASS智力模型中的信息编码和加工的内容进行修改,用操纵表征的过程作为主要过程,来代替原来PASS智力模型中的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过程。实际上,操纵表征的过程包含信息的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的功能。

第四,强调心智是觉醒、认知、情感、意志等各种成分的集成,心智能力是觉醒-注意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集成的结果。在扩展模型中,注意、操纵、计划、学习、评估等过程集成为总的智力的内容。

对PASS智力模型进行扩展,并没有否定原来的PASS智力模型,而是在保留原来模型的特色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即保留原来模型中的计划过程和注意过程等内容,增加了评估-情绪过程以及学习-记忆过程等内容。原来的PASS智力模型主要讨论心智活动中的认知过程,它是智力的认知模型;而扩展后的智力模型则不但包括认知,而且包括情感和意志在内,它是一个囊括觉、知、情、意诸成分在内的集成的智力模型。

AMPLE智力模型基于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认为智力活动是以下五种过程,即注意过程、操纵过程、计划过程、学习-记忆过程和评估-情绪过程的集成。

第一种过程:注意过程。原来的PASS智力模型已经指出,注意-唤醒是智力的重要过程。智力活动需要个体的唤醒状态,并且需要可控制的注意,来使脑进行有效的工作。注意-唤醒主要是脑的第一功能系统的功能,其相关脑区是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对智力活动来说,注意-唤醒系统是智力各种过程的基础,注意-唤醒过程和智力的其他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脑的第一功能系统和其他几个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第二种过程:操纵过程。脑内有信息的心理表征和对心理表征进行的心理操纵。脑内信息加工不但有信息的编码,而且有信息的处理和对信息意义的理解,这些过程都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心理表征的操纵,包含信息的同时性加工过程和继时性加工过程。操纵心理表征的过程是脑的第二功能系统的功能之一,其相关脑区是大脑皮层的枕叶、颞叶、顶叶等。

第三种过程:计划过程。原来的PASS智力模型已经强调,计划是重要的智力过程。在智力活动中,需要个体不断进行预测和计划。计划过程是脑的第三功能系统的功能之一,其相关脑区是大脑皮层的额叶等。计划系统和其他系统集成,而使智力活动协调进行:计划系统对注意系统起促进或抑制作用,对操纵心理表征的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节,并且对行为作规划和调整。

第四种过程:学习-记忆过程。学习和记忆是重要的智力过程。学习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的过程,智力包括个体在环境中学习的能力。记忆过程是对信息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有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学习和记忆过程是脑的第二功能系统和第三功能系统的联合功能。学习和记忆过程和其他过程集成而形成完整的智力,如果没有学习和记忆,就无所谓智力。

第五种过程:评估-情绪过程。评估和情绪也是重要的智力过程。智力活动需要个体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评估和选择。评估的结果导致情绪体验。评估-情绪过程是脑的第四功能系统的功能,其相关脑区是杏仁核、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的一部分。评估-情绪过程和其他过程集成起来,评估过程和情绪过程不但对计划系统和学习-记忆系统有影响,而且对注意-唤醒系统和心理表征的操纵系统有影响。

由以上五种过程集成的智力模型就是包括注意、操纵、计划、学习、评估等过程的AMPLE智力模型。这个智力模型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上述多种心理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集成为整体的智力。这些心理过程是以脑的四个功能系统为基础而在智力活动中集成起来,并且通过脑的四个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协调地活动。这个智力模型是基于脑的四个功能系统的模型,脑的这四个功能系统有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基础,因而它是有实证基础的模型而不是思辨的模型。

PASS智力模型在智力测验方面提出过一系列测量,AMPLE智力模型是PASS智力模型的扩展,因此除保留PASS智力模型原有的测量外,还要增加一系列新的测量内容,包括学习的测量、记忆的测量、评估的测量、情绪的测量等。这些测量和Das-Naglieri认知评估系统的测量联合起来,可以构成更加全面的智力测验。

在智力研究领域中,许多学者曾经先后提出过各种智力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代表性的智力理论除PASS智力模型之外,还有 Gardner 的多元智力理论,Sternberg 的智力三元理论,Salovey、Mayer和Goleman 的情绪智力理论以及Hawkins、Blakeslee的智力理论等。AMPLE 智力模型和这几种智力理论有一些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

Gardner(1993)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等。这个理论没有讨论多元智力之间的关联。AMPLE智力模型是基于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的多元的智力模型,它考察的多元智力的内容和Gardner理论的内容有所不同,而且它还强调多种智力过程之间的集成以及它们的脑机制。

Sternberg(1985)的智力三元理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其中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有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它是智力的认知模型,它没有讨论情绪等因素,也没有着重考察智力的脑机制。AMPLE智力模型基于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它除讨论脑的第二功能系统的认知功能之外,还强调脑的第一功能系统的觉醒功能、脑的第三功能系统的意向功能以及脑的第四功能系统的评估-情绪功能。因此AMPLE智力模型是强调多种智力集成的一个觉、知、情、意诸成分兼备的智力模型。

Salovey、Mayer(1990)和Goleman(1995)的情绪智力理论专门讨论情绪智力,即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相关的智力,但是没有考察认知过程、意向过程等其他心理过程,因而它不是全面的智力理论。而AMPLE智力模型既强调注意、操纵、计划、学习、记忆、评估等过程,又包括情绪因素。

Hawkins、Blakeslee(2004)提出的智力模型强调,智力的要素是记忆与预测。AMPLE智力模型讨论的智力活动包括了记忆过程和预测与计划等过程,认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重要过程,但是指出它们只是智力的部分内容。因为除记忆与预测外,注意、操纵、计划、学习、评估等过程都是智力过程,所有这些过程集成起来,才构成完整的智力。

8.5 心智与行为的集成

心理活动包括心智和行为。心智是脑的功能,是主观的心理活动;行为是人的反应、动作等过程,是人外部的表现。心智和行为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心智和行为关系的一个例子是人的决策和行动:决策是内部的心智活动,行动是外显的行为活动;行动受决策的支配,有了正确的决策,才有正确的行动,而行动的结果又会影响决策。

从一般集成论的观点看来,人的心理是心智与行为的集成。在心智与行为集成的统一体中,并不是两者简单的总和。心智活动和行为活动不断相互作用,并且交织在一起。《智能论——心智能力和行为能力的集成》(唐孝威2010)一书在讨论智能的本质时指出,智能有内部的心智能力和外部的行为能力,行为能力和心智能力不同,但它们之间密切相关。心智能力是心智活动的特性,它们是心智活动能做哪些事情以及顺利做这些事情的本领;行为能力是行为活动的特性,它们是行为活动能完成哪些任务以及顺利完成这些任务的本领。

《人类的智能》(潘菽等1985)一书认为,智能包括“智”和“能”两种成分,“智”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能”是人的行动能力,其中包括技能和习惯等;“智”和“能”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能力可以以主观的形式存在于脑内,就是“智”,也可以通过人的行动见效于客观,就是“能”。

我们提出广义的智能定义,认为智能是心智能力和行为能力的集成(唐孝威2010)。心智能力相当于“以主观的形式存在于脑内”的能力,包括觉醒-注意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等,但并不局限于“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相当于“通过人的行动见效于客观”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社会能力等;心智能力和行为能力集成为整体的智能。

在智力模型方面,上一节介绍了PASS智力模型和AMPLE智力模型,其中AMPLE智力模型提出,智能活动是心智各种能力的集成,因而它是一个囊括了觉、知、情、意等成分的智力模型。虽然AMPLE智力模型已经由智力的认知模型扩展为智力的心智模型,但是它只讨论了智能活动中的心智能力,而没有讨论智能活动中的行为能力,所以它还不是全面的智力模型。实际上在智能过程中,心智活动和行为活动是紧密联系、集成在一起的。后面第十一章将讨论智能集成论,强调智能是心智能力与行为能力的集成,就进一步把智力的心智模型扩展为智力的心智与行为模型,形成了全面的、集成的智力模型。

这一章讨论了心智活动中集成现象的若干方面,如心理相互作用、意识、认知、心智、心智与行为等方面的集成。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到,心理世界的集成现象有许多不同于物理世界中的集成现象和生物世界中的集成现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