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就要给它改个名字。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唐玄宗觉得很好听,就将“胡饼”改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
80
萨其玛的由来
萨其玛是家喻户晓的一款点心,口感绵甜松软、色泽金黄、蛋香味浓。它是满族人的一种传统糕点,老一辈的人叫它“满洲饽饽”,还有人给它起了汉语翻译,称为“糖缠”或“金丝糕”。关于这道点心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典故。
据说,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满族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一定要吃点心,还不能重复。
有一次,萨将军出门打猎前,特别吩咐厨师要“来点新鲜的玩意儿”,若是不能令他满意,就让厨师卷铺盖回家!负责点心的厨师一听,万分紧张,一个失神,就将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偏偏这时,将军的手下又催着要点心,厨师一生气,大骂了一句:“杀那个骑马的!”然后,他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
想不到,萨将军吃了之后相当满意,问起这道点心的名字,厨师惊魂未定,随即回了句:“杀骑马!”结果,将军听成了“萨骑马”,想说自己姓萨又爱骑马,觉得名字不错,还连声称赞,萨其玛因而得名。
81
绍兴香糕的由来
绍兴香糕是浙江名点,它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它的由来与八仙中的吕洞宾有关。
传说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边的城隍山下住着一个姓孟的绍兴人。由于他年纪轻,大家便叫他“小绍兴”。小绍兴每天半夜就起床,磨米粉、蒸松糕,天亮后再挑起糕担沿街叫卖,以此来养活自己和瞎眼的母亲。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由于杭州有春节登山的习惯,以讨“步步登高”的吉利,城隍山上山下,游人如织。小绍兴的松糕卖得很快,一会儿的工夫,就卖得仅剩一小块破碎的松糕了。小绍兴想起母亲还未吃饭,便留下了这块破角糕,准备带回去给母亲吃。
当他走到城隍庙时,看见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伸手向他乞讨。原来这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因见人间热闹,便下凡来看看。小绍兴见老人衣衫褴褛、瘦骨嶙岣,非常同情,便摸出一文铜钱给老人。谁知老人不要铜钱,却要讨块松糕吃。小绍兴便拿出留给母亲的那块松糕,递给了老人。
小绍兴回到家里以后,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十分赞许。从此,小绍兴天天走过庙门口,只要看见那个老人,便送给他一块松糕。
有一天,老人见小绍兴愁眉不展地递给他一块糕,便问道:“你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吗?”小绍兴答道:“连日阴雨,生意清淡,松糕卖不出去。我娘吃了卖剩的糕,得了重病,茶饭不思。”老人听了,说道:“别着急,要吃的没有,良药我可有。”说完,老人从怀里掏出个葫芦,交给小绍兴,并告诉他,做松糕时,将葫芦里的药放到松糕里,他娘吃了这种糕病就会好。说完,一阵风起,老人就不见了。
小绍兴回到家后,按照老人指点的方法制松糕,烘烤出来的松糕散发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未进的老母亲闻到这股异香,顿时觉得腹中饥饿,就叫小绍兴把松糕拿来吃。老母亲吃下糕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从此,小绍兴就一直用这个办法制松糕。
由于这种糕奇香扑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赞不绝口。于是,大家就叫它“香糕”。因为香糕是小绍兴做出来的,又被称为“绍兴香糕”。
后来,人们才明白,香糕里放进去的药,原来是中药里的砂仁。砂仁性温,能理气宽胸、健脾和胃、增进食欲,适用于脾胃气滞以及消化不良等症。
82
鱼丸的由来
鱼丸的来历,跟秦始皇有关。根据稗史的记载,秦始皇好吃鱼,他统一全国做了皇帝后,每餐必要有鱼,但又不能有刺。如果有鱼刺,他就赐厨师死,有好几个厨师为此丧命;而烧鱼肉汤,又怕有诅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嫌。
有一天,一个厨师制作御膳,见到鱼又胆怯又发恨,就用菜刀背砸鱼发泄。一下两下,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竟自动露了出来,鱼肉成了鱼茸。正在这时,宫中传膳了。厨师急中生智,拣出鱼刺,顺手将鱼茸捏成丸子,投入已烧沸的豹胎汤中,氽成了丸子。不一会儿,一个个色泽洁白,柔软晶莹,尝之鲜嫩的鱼丸浮于汤面上。
秦始皇尝过这道菜后,极为称赞,下令给予这个厨师奖赏。后来,这种做法从宫廷渐渐传到民间,称为“汆鱼丸”,也就是鱼丸。
83
榨菜的由来
光绪年间,四川涪陵有个名叫邱寿安的商人在湖北宜昌开设荣昌酱园,同时经营四川大头菜,但是生意清淡。后来,他雇佣四川中县人邓柄成在老家涪陵做腌菜技工。
邓柄成人比较聪明,他把肥嫩的青菜头腌制成榨菜,送往宜昌。邱老板觉得不错,就设宴让人品尝榨菜,众人尝后赞不绝口。于是,荣昌酱园开始销售榨菜,一上市,就受到顾客的欢迎,从此荣昌酱园生意兴隆。
由于榨菜腌制过程中经风干、脱水、用木榨压、除盐水等制作方法,所以被称为“榨菜”。
84
罐头的由来
18世纪末,拿破仑率军征战四方,由于战线太长,大批食品运到前线后便会腐烂变质。于是,他悬赏1.2万法郎,希望找到一个能发明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的人,将这笔巨款奖给他。
法国的许多科学家为此苦思冥想。当时有个叫“尼古拉·阿佩尔”的人,曾在酸菜厂、酒厂、糖果店和饭馆当过工人,后来成为一名厨师。他在贩卖果浆、葡萄酒等食品时,发现有些往往变坏,而有些却不易变坏。而密封在玻璃容器里的食品如果经过适当加热,便不易变质,他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于是,阿佩尔对食品保藏的方法进行专门研究。
他经过10年的艰苦研究,终于在1804年获得成功。他的方法是:将食品处理好,再装入广口瓶内,全部置于沸水锅中,加热30-60分钟后,趁热用软木塞塞紧,再用线加固或用蜡封死。这种办法,就能较长时间保藏食品而不腐烂变质。这就是现代罐头的雏形。
阿佩尔的玻璃罐头问世后不久,英国人彼得·杜兰特制成了马口铁罐头,在英国获得了专利权。19世纪初,罐头技术传到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出现了罐头工厂。
1862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发表论文,阐明食品腐败是细菌所致。于是,罐头工厂采用蒸气杀菌技术,使罐头食品达到绝对无菌的标准。
85
蛋卷冰淇淋的由来
1904年,世界博览会在美国的路易斯州举行。
世界博览会开幕前夕,糕点小贩哈姆威申请在会议期间设摊营业,他被允许在会场外面出售波斯薄饼,吃的时候可加糖或其他甜料。世界博览会揭开了序幕,各国商人、顾客涌入会场中。哈姆威的生意十分兴隆,没几天就赚了不少钱。
一天,哈姆威的旁边来了一个卖冰淇淋的小贩,小贩的冰淇淋卖得很快,不一会儿,盛冰淇淋的小碟便不够用了。“这可怎么办?”卖冰淇淋的小贩不禁犯起愁来,“回家去拿吧,那么多顾客等着,附近又买不到小碟,有什么办法能解燃眉之急呢?”
热心的哈姆威看出了卖冰淇淋小贩的心事,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热薄饼卷成锥形,对卖冰淇淋的小碟说:“伙计,用这个代替小碟怎么样?”“这种热薄饼能盛冷的东西吗?”卖冰淇淋的小贩犹豫不决。“试试看吧!”“眼下又没有碟子,只能这样了。”卖冰淇淋的小贩想道。
他试着将冰淇淋盛在锥形薄饼内出售。结果,冷的冰淇淋和热的薄饼巧妙地合在一起,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参加博览会的宾客的欢迎,被誉为“世界博览会冰淇淋卷”。
聪明的哈姆从中受到了启发,很快研制出了蛋卷冰淇淋。
86
麻辣烫的由来
据说,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最初的时候,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
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自然是少不了纤夫。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拾上几块石头,支起瓦罐,舀几瓢江水,撸上把干柴生火,然后在罐里加入蔬菜。没有蔬菜则就地取材,挖些野菜,放入海椒、花椒等调料,涮烫食之,吃后滋味美不可言。既可果腹,又可驱寒、祛湿。这种制作方便的煮食方式便在江边沿袭。这就是麻辣烫的起源。
后来,码头上的小贩见这种涮烫方式有利可图,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边走边吆喝,江边桥头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享用起来。麻辣烫渐渐从江边上了岸。
重庆城内的饭馆将这种饮食方式店堂化,麻辣烫就开始发展起来。到了当代,麻辣烫更是因为方便、自助、快捷的优点迅速名扬大河南北,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饮食。
87
涮羊肉的来历
涮羊肉的典故起源于元代。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猛地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他吩咐部下杀羊烧火。
正当部下宰羊割肉时,士兵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忽必烈,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准备撤退,一面喊着:“羊肉!羊肉!”
清炖羊肉当然是来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忽必烈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忽必烈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忽必烈。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吃了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这次,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厨师忙上前说道二“此菜尚无名称,请您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大家连连点头。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
88
热干面的由来
武汉的热干面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我国的“五大名面”。关于它的来历,也是缘于一个偶然的事件。
相传,20世纪30年代初,汉口有个走街串巷、摇拨浪鼓卖熟食的小贩,此人姓李,因为颈子上长了个肉瘤,别人称他“李包”。他挑担叫卖,主营凉粉,兼售汤面。
一个三伏天的傍晚,李包叫卖了一天,已是精疲力竭,但还剩下不少面条。因为担心剩面过夜后会变馊,李包就把它全部煮熟了,然后用笊篱捞起,晾在案板上。不料,劳累的他一不小心碰翻了放在案板上的油壶,泼在面条上的麻油散发出阵阵清香。正在懊恼的李包,突然灵机一动,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面条与泼洒的麻油搅拌均匀、晾干。这样一来,面条既有香味又能防粘。
第二天清早,李包挑担上街叫卖。他把浸了麻油的干面条,迅速放进沸水锅中热一下。然后,他很快地用笊篱捞出装碗,拌以大头菜丝、榨菜末、鸡脚菜、蛰皮丝、酱萝卜末、麻油、芝麻酱等10多种调味佐料,供顾客享用。出人意料的是,吃惯了汤面的老顾客,一吃此面,无不夸赞,有的人连吃数碗仍不解馋。
有人问:“这是什么面?”李包漫不经心地应声答道:“热干面。”从此,“热干面”一炮而红,新老顾客纷至沓来。没有几年时间,经营“热干面”的餐馆遍布武汉三镇的街头巷尾。
89
佛跳墙的由来
“佛跳墙”是历史悠久的经典名菜,原名“福寿全”,为福州老字号“聚春园”所创,其典故一直被传为佳话并流传至今。
从前,有一个富翁极为喜爱美食,是出名的老饕(指贪食的人)。他久闻聚春园的佳肴风味一绝,就携带全家男女老少而至,慕名是其一,显阔绰为其二。
掌柜殷勤侍候,将全店名菜逐一介绍,富翁一挥手说:“全上。”这下,厨师有点犯难了,如果将全部名菜上齐,肯定吃不了吃不完,而且也很费时间。情急之下,厨师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将每个名菜取一小点合起来,放在一起,用大瓦坛端到桌上。
富翁一看,竟然是一盆大杂烩,勃然大怒。但是,酒家的掌柜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他随机应变地说:“大老爷印堂发亮,丰盈红润一脸福相,真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现在全家团圆、子孙满堂,真乃福寿全也。所以,厨师特做此名菜献上,以祝贺大老爷。”富翁听后,笑逐颜开、心情大悦,食之果然美味。富翁胃口大开、意犹未尽,逢人便夸奖此菜乃菜中极品。
就这样,这道菜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全国。几名秀才慕名到聚春园订了“福寿全”到野外聚餐,聚会中少不了诗词歌赋、吟诗作对、比试琴棋。当把菜端出来时已经凉了,只好生火将之热热。顿时,鲜香飘溢、、飘进山野,引得熊叫,狼嚎;飘进寺庙,引得僧人禁不住诱惑而偷偷跳墙出寺,与秀才们共享美味佳肴。
情尽乐极,一个秀才吟出“启坛菜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诗句。于是,人们将“福寿全”改名为“佛跳墙”,并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