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呵护前列腺健康课堂
48477600000021

第21章 前列腺癌(3)

中国人中,前列腺的炎性结节或钙化较常见;有慢性精囊炎、前列腺炎时,前列腺侧叶的上极往往较硬。因此前列腺指诊应当细致、确切,注意积累经验,不可一摸质“硬”,就随意判断为前列腺癌。此外,直肠指检时应注意排除前列腺结石、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结核、前列腺增生的可能。

直肠指检在治疗后的随访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这是直肠指检的意义所在。有关资料表明,在美国军事系统服役的人员中都进行定期直肠指检,在发现有前列腺癌的病例中,50%的病人属于可根治的,而在普通居民中发现的病例却只有5%可获根治。

有人分析了196例第一期和第二期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15年存活率,其中一组23例,凡年龄超过50岁时均做了定期的直肠指检,确诊时年龄平均为63岁,根治术后15年存活率为52%,远比另外两组缺乏定期直肠指检的病人根治术后15年的存活率要高得多。

14.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PSA

前列腺癌是一种隐匿性疾病,在不知不觉中缓慢生长,早期很少出现临床症状。但它与前列腺增生显着不同的是,前列腺癌发生尿路梗阻的早期即可出现转移症状,1/3的病人转移到肝、肺、脑等脏器,侵犯骨髓和淋巴系统。有些前列腺癌直接表现为转移部位出现临床症状。50岁以上的男性中约30%的人有潜伏的前列腺癌变,约2/3的病人在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时已有转移。所以有人说,前列腺癌是一擅长伪装的凶恶杀手,在不经意间,无情地吞噬着芸芸众生。

为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国内外泌尿科医生做了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其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早期诊断和筛选前列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胞质产生的一种酶,是一种糖蛋白,它能使精液的凝块水解液化,其功能与男性生育力有关。PSA分子量约为30000,含有240个氨基酸和7%的糖类(碳水化合物),它与激酞释放酶族的蛋白酶很近似,存在于血液和精浆内。正常时血中含量很少。一旦患有前列腺癌,PSA值就增高。正由于此,对PSA的测定,还可敏感地确定某些组织是否来源于前列腺,其准确率相当高。有人利用测定PSA发现一名支气管癌患者的肿瘤其原发病灶来自前列腺。因此,PSA如同一名精明的侦探,是目前公认的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与通常的直肠指诊、直肠超声检查比较,PSA具有测定结果客观、定量、无昼夜变化、不受检查者技术影响,以及测定方法更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而且误诊率最低,敏感性最高。在欧美、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很高。美国总人口不足3亿,1996年新确诊的前列腺癌病例高达25万,PSA高的人群中,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亦高。所以,美国泌尿科医生协会和肿瘤协会已经推荐50岁以上的男人每年做一次直肠指诊和血清PSA测定,以期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当然,PSA的测定并非永远神通广大,尽管PSA值的升高意味着有前列腺疾病的存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PSA对前列腺组织有特异性,但对前列腺癌并无特异性,因为各种良性的前列腺疾病,包括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炎都有可能表现为PSA的增高,绝对数目较前列腺癌高许多倍,而这两种情况在我国十分常见。我国人口近13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低。大约只有2.41/10万,因此,我国PSA升高的人群中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更低。

如果像美国那样把PSA检测作为普查手段而普遍开展,价值有限,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甚至误导。只有在怀疑患者患有前列腺癌时才用此法进行筛选。

15.影响血清PSA水平的各种因素

血清PSA水平虽然相当稳定,浓度与昼夜时间变化无显着,但是也要注意的是血清PSA的检测受一些因素,包括手术、检查和相关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1)卧床休息后PSA可降低。

(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放射治疗或激素治疗可使PSA降低。

(3)局限于包膜内的前列腺癌在施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后,PSA可降至0。

(4)PSA可作为治疗失败和复发的指标。

(5)直肠指检压迫按摩后PSA可增高1倍,膀胱镜检查后可增高4倍,穿刺活检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可增高53~57倍。PSA值于直肠指检后1周,活检后最少6周才降至基础值。

(6)前列腺增生症致急性尿潴留PSA值会升高。

(7)伴有寒战、发热的急性前列腺炎可使血清PSA明显增高,数月后才降至基础值。

(8)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即使有脓性前列腺液亦不会使血清PSA升高。

(9)前列腺癌是否转移也影响血清PSA水平。PSA<10ng/ml,一般没有出现前列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当PSA>10ng/ml,前列腺癌可能穿破包膜侵及精囊;当PSA>20ng/ml,则前列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的机会随数值的增高而增多。

(10)直肠指检结果也影响血清PSA水平。直肠指检正常者PSA<4ng/ml,2.5%有前列腺癌的可能;PSA在4.1~10ng/ml,6.6%有患前列腺癌的可能;当PSA>10ng/ml,则31.3%有患前列腺癌的可能。直肠指检触及前列腺结节者,则PSA值于前列腺癌的发生率依次为:当PSA<4ng/ml,有10.3%;当PSA在4.1~10ng/ml时,有38.1%;当PSA>10ng/ml时,有65.6%。

近年来对PSA速度、PSA密度作了详细分析,希望对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更有参考价值。目前,有关游离与总PSA比值——一种前列腺癌检测的可靠指标和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16.游离与总PSA比值——前列腺癌检测的可靠指标

由于PSA的干扰因素多,对前列腺癌诊断上的特异性不是太高,因而医学界经研究又提出了测定游离与总PSA比值新的更可靠的检测前列腺癌的方法。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人体血液中以3种不同分子形式存在:

(1)以自由分子形式存在的PSA(F-PSA),亦称游离态的PSA,约占总水平的15%。

(2)与α1-抗糜蛋白酶形成复合物的PSA即PSA-ACT,亦有简称CPSA的。

(3)与α2-巨球蛋白酶形成复合物的PSA即PSA-α2M。

PSA在血液中大部分与α1-抗糜蛋白酶结合存在,即大部分分子形式为PSA-ACT,小部分为F-PSA及PSA-α2M。由于PSA-α2M不具有免疫活性,不能被现有的PSA检测法检测到,所以目前可定量检测到的PSA有3种:总PSA值(T-PSA)、游离PSA(F-PSA或写作fPSA,约占15%)、PSAACT亦有写作cPSA,约占85%。

国内外的研究证实,利用游离与总PSA比值(F/T)×100%可区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1993年Christensson等首先报道了F/T比值在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他们发现前列腺增生组病人F/T比值平均为0.28,而前列腺癌组为0.18,两者相比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利用F/T比值区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可在不降低敏感性的基础上两者均为90%),特异性由原来的55%提高到73%。此后F/T比值的临床应用屡见报道,已成为近年来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国内有专家也作了测定,结果与国外资料相近,前列腺癌病人F/T比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病人(均值为0.28)。一般而言,PSA<4ng/ml的前列腺癌是罕见的,PSA>10ng/ml的前列腺癌是常见的,因而PSA诊断前列腺癌的空白区在4~10ng/ml范围。在这个空白范围内则可应用F/T比值区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而T-PSA则不能,这是F/T比值的一个独特优点。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F/T比值对前列腺癌的筛选有价值,以0.15为上限,比以T-PSA>4.0ng/ml作为筛选前列腺癌指标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F/T比值<0.07时应高度警惕前列腺癌的可能,而F/T比值>0.25则可基本排除前列腺癌的可能。利用F/T比值筛选前列腺癌时还与前列腺体积有关,当前列腺体积<40cm3时,采用F/T比值<0.137的临界值,可测定90%的前列腺癌患者,排除76%的隐性活检。对较大腺体者,临界值宜用0.205,至少可检出90%前列腺癌患者,排除38%不必要活检。

由于受前列腺体积、患者年龄、种族、检测试剂、活检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目前尚无法确定一个可供临床广泛认同应用的F/T比值范围。

17.细胞学检查与前列腺癌的诊断

细胞学检查可以从尿液、前列腺分泌液中以及骨髓穿刺中找肿瘤细胞。

(1)尿液细胞学检查:一般阳性率不高。只有癌灶浸润尿道、膀胱等泌尿器官时细胞学检查才呈阳性。在95例前列腺癌病人的尿沉淀中发现癌细胞者仅占15%。因此,专家认为从尿沉淀检查前列腺癌脱落细胞,并非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2)前列腺分泌液细胞学检查:不少人认为应当以按压后的前列腺液做检查。此法获得癌细胞阳性率达90%以上。在使用雌激素治疗以后,行前列腺液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将明显下降。

总之,前列腺液细胞学检查仅是诊断方法之一,有时能提供早期的诊断依据,但不能取代活体组织检查,阴性时更不能排除前列腺癌。将前列腺按摩采取的前列腺液行细胞学检查是否会引起癌的扩散,目前仍无定论。因而对高度怀疑患有前列腺癌的患者行前列腺按摩时要谨慎。

(3)骨髓穿刺液细胞学检查:骨髓穿刺以寻找骨髓内转移癌亦为值得采用的诊断方法,但癌细胞阳性率很低。若在骨髓涂片上能找到癌细胞,病情实已为晚期,此时,骨髓液涂片的癌细胞阳性率仅为7.6%。本项检查虽不是早期诊断的方法,但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18.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与前列腺癌的诊断

血清碱性磷酸酶虽然存在于许多器官中,但只有骨骼中的碱性磷酸酶才能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在前列腺诊断上其意义并不大。当前列腺癌骨转移时,成骨细胞活性增高,此酶可增高66%,可作为有无骨转移和临床观察疗效的指标。骨碱性磷酸酶越高,化学治疗效果越差,在治疗过程中,碱性磷酸酶的降低比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为早。此酶的正常值为5~13U/100ml。

19.血清酸性磷酸酶测定与前列腺癌的诊断

应用血清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作为前列腺癌的标记物已有40年的历史。酸性磷酸酶广泛存在于前列腺、肝、脾、红细胞等组织中,男性血清中酸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前列腺。由于酸性磷酸酶缺乏特异性,且在室温下酶的稳定性差,24小时内酶存在生物学变异,酶异常增高的意义难以确定,许多其他器官和组织的肿瘤都可引起酸性磷酸酶增高,因此,其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前列腺上皮产生的酸性磷酸酶称为前列腺特异酸性磷酸酶,是酸性磷酸酶的同工酶,大部分分泌到精液中,很少的一部分进入血液循环中。正常的或癌变的上皮细胞都能产生血清酸性磷酸酶。癌灶未侵及前列腺包膜,此酶不进入血液循环;或分化程度低的癌瘤所产生的血清酸性磷酸酶均可不高。当癌灶局部扩散或转移时,局部浸润,阻塞腺管或逆向分泌,血中PAP就显着增高。测定血清酸性磷酸酶是一种有助于诊断前列腺癌的方法。在大约65.5%有转移的前列腺癌病人中,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而在没有转移的病人中,仅有20%的病例增高。以上说明,凡酸性磷酸酶显着增高者,很可能有前列腺癌,而且还很可能有广泛的转移。因此,在临床上将血清酸性磷酸酶的测定列为常用诊断方法。此外,测定此酶亦能用以判断前列腺癌的预后,即血清酸性磷酸酶在治疗前可增高,经过治疗后则下降,从动态观察中可以说明病情好转;如再继续增高,表示复发或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若血清酸性磷酸酶在正常范围,并不能排除前列腺癌或其转移的存在。同样,经过治疗的病人,血清酸性磷酸酶转为正常也不能说明没有复发的存在。为了正确起见,需要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炎、戈谢病(高雪病)、变形性骨髓炎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均可致血清酸性磷酸酶值升高。此外,前列腺结节性增生、尿潴留或正常前列腺按摩后或性交后亦都可见此酶增高。血清酸性磷酸酶的正常值为0~4U/100ml(金氏法),超过10U/100ml表示有前列腺癌及转移。检测方法有酶化学法、酶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以放射免疫法更敏感。如用常规放射免疫测定男性成人PAP的正常值<2.5U/L,而前列腺增生症患者PAP升高均在3.0ng/ml。这种方法较生化酶化学测定法敏感。

自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应用在临床以后,取代了PAP检测,既节省了开支,又提高了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