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鸡汤——最妙趣横生的管理学智慧
48476700000006

第6章 会激励才会有效率(3)

怕痛的石头

有个著名的雕刻师傅准备塑造一尊佛像让人膜拜,精挑细选后,他看上其中一块质感上乘的石头。没想到才拿起锉刀开始敲琢几下,这块石头就痛不欲生,不断哀嚎:“痛死了,痛死了,呀,不要再刻了,饶了我吧!”师傅只好停工,任其躺在地面,另外再找了一块质感差一点的石头,重新琢磨。只见这较差的石头,任凭刀琢棒敲一概咬紧牙根坚忍承受,默然不出一语,师傅更加卖力,精雕细琢下,果然雕成了极品,大家惊讶为杰作,决定加以供奉,供善男信女日夜顶礼膜拜。从此,该庙宇香火鼎盛,远近驰名。

不久,无法忍受雕刻之痛的那一块石头,被人废物利用,铺在通往庙宇的马路上。人车频繁经过,又要承受风吹雨打,它实在痛苦不堪,内心亦愤愤不平,便问庙里这尊佛像,说道:“你资质比我差,却享尽人间礼赞尊崇,我却每天遭受凌辱践踏,日晒雨淋,你凭什么?”佛像只是微笑说:“谁叫你当初受不了苦,还没敲几下,就哇哇大叫!”

任何管理中的激励手段都是有条件的,对于那些拈轻怕重,干工作挑三拣四总怕自己吃亏的员工,对于那些经受不起批评,遇事推托不能担当的员工,最好的“激励”手段也许只能让他像那块废物利用的石头铺在马路上。

管理者要知人善任,还要知人善免,在管理活动中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优者胜劣者汰的机制,这就要不可避免地将一些不胜任工作的人淘汰下来。只有善任和善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人才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鲶鱼效应

沙丁鱼被渔民从海中捕捞上来以后,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很难保障它存活较长的时间。所以通常人们在市场上很难买到活的沙丁鱼。但在欧洲北海有个渔村,这里的渔民从海里捕捞沙丁鱼后,却能让它活着被送到集市去卖,自然大获其利。这一现象引起了其他地方的渔民的注意。

经多方了解,他们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当地的渔民在捕捞沙丁鱼时,事先在鱼舱里放几条沙丁鱼的天敌——一种叫鲶鱼的鱼。渔民把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进鱼舱后,沙丁鱼始终被鲶鱼追赶,处于疲于逃命的紧张状态,正是这种紧张状态才使得沙丁鱼有了活力,保障其长时间存活。

进行激励式管理时不仅要运用顺向思维——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晋升、温和的批评、严厉的训斥等,当这些手段效果不明显时,不妨采用逆向思维,找一条“鲶鱼”混迹其中,说不定,一个死气沉沉的团队真能被他激活了。领导智慧往往只需换一个思维视角便能收到奇效。

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在企业里,激励如果不能随着企业的业务发展而同步前进,企业的运行机能就不可能协调,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增强。也就是说,管理的阶段性特征很明显。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抛弃过去某些行之有效的东西,同时逐渐吸纳一些新的活力因素,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

钉子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经常乱发脾气,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他很苦恼。一天,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29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半年后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口头对人造成的伤害与伤害别人的肉体没什么两样。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心灵被“钉”得千疮百孔,作为上司,就更应该学会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与嘴巴,善待下属,你的团队才更有凝聚力。

管理者对员工的表现不满意,要让他知道。但在表达该信息时要注意不可伤害员工的感情,不要故意地、恶意地去批评他人。无论是从眼前利益还是从长远利益来看,这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主人家的猫和狗

一户人家养了一条狗、一只猫。

狗是勤快的。每天,当主人家中无人时,狗便竖起两只耳朵,虎视眈眈地巡视在主人家的周围,哪怕有一丁点的动静,狗也要狂吠着疾奔过去,就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兢兢业业地为主人家做着看家护院的工作。

每当主人家有人时,他的精神便稍稍放松了,有时还会伏地小憩。于是,在主人家每一个人的眼里,这只狗都是懒惰的,极不称职的,因此经常不喂饱它,更别提奖赏它好吃的了。

猫是懒惰的。每当家中无人时,便伏地大睡,任由三五成群的老鼠在主人家中肆虐。睡好了,就四处走走,活动活动身子骨。等主人家中有人时,它的精神也养好了,这儿瞅瞅,那儿望望,极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时不时地,它还要去给主人舔舔脚、逗逗趣。在主人的眼中,这无疑是一只极勤快、极尽职守的猫,好吃的自然给了它。

由于猫的不尽职守,主人家的老鼠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老鼠将主人家最值钱的家当咬坏了,主人震怒了。他召集家人说:“你们看看,我们家的猫这样勤快,老鼠都猖狂到了这种地步,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只懒狗,它整天睡觉也不帮猫捉几只老鼠。我郑重宣布,将狗赶出家门,再养一只猫。大家意见如何?”家人纷纷附和说,这只狗是够懒的,每天只知道睡觉,你看猫,每天多勤快,抓老鼠吃得多胖,都有些走不动了。是该将狗赶走,再养一只猫。

于是,狗被一步三回头地赶出了家门。自始至终,它也不明白赶它走的原因。它只看到,那只肥猫在它身后窃窃地、轻蔑地笑着。

在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中为什么会经常看到奖懒罚勤、奖失罚忠的现象呢?

领导者首先要对他所管理的人和事有一个准确判断,要有一双能够透过表面看深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还要善于通过看到的不是那么清楚的表象去做细致的调查、分析,从而使自己的判断尽可能地接近真相。

实验

凯瑟琳决定做一个实验。对她来说,那真是一次崭新的体验。你知道吗?她与我们大部分人有相同的问题,就是习惯批评别人。直到一天早上,她默想一段经文:“所以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她感觉主正在提醒她,今天不要批评别人。

她试着置之不理,这感觉却一直在她心中。于是她尝试把事情合理化:神不是给我们智慧去分析和评估事情吗?尽管结论不一定是正面的,但那感觉仍然在她心中与她辩论,直到她终于愿意尝试——尽管只是一天——她将禁止自己批评别人。

整个早上,她一直在想今天结束时将会是如何。与丈夫和朋友共进午餐时,除了她自己比平日安静以外,一切都跟平时一样。她之所以安静,是因为不愿意把论断加入谈话。她并非决意不说话,只是不批评而已。这时她惊讶地发现,平日她的话语中有那么多的批评和论断的成分。

于是她一直安静,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她自己的骄傲于是受到一点小小的挑战。

直到下午,才发生一件特别的事,她的思想和创意如同水闸被打开的水一般涌现,那是好久好久都没有发生过的情形。到当天结束时,她惊讶地发现停止批评所带来的结果:写信鼓励朋友、为一位大学朋友祷告、请求孩子的宽恕……这些想法都很自然地出现,因为中间没有批评的意念来拦阻。

凯瑟琳一天的实验,后来成为终身的习惯。

如果说真诚的赞美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那么过度的批评便是隔绝心灵的鸿沟。没有人愿意听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作为领导,不要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停止批评,学会倾听和鼓励,你会发现,工作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常言道:十句好话能成事,一句坏话事不成。高帽子谁都喜欢戴,恭维话人人都爱听,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恰如其分的真诚赞美肯定会让员工精神愉悦,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好感。身为领导者,若是你能恰到好处地给你的员工戴一戴高帽,定能对你改善与员工的人际关系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赢得员工的好感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它有时能给你那不太自信的员工以极大的激励,让他们能精神抖擞、自信地去完成你交给他们的任务。

奴隶和哲学家

有一个国王和一个波斯奴隶同坐一船。那奴隶从来没有见过海洋,也没有尝过坐船的苦。他一路哭哭啼啼,战栗不已。大家百般安慰他,他仍继续哭闹。

国王被他扰得不能安静,大家始终想不出办法来。船上有一位哲学家说道:“您若允许我一试,我可以使他安静下来。”

国王说道:“这真是功德无量。”

哲学家立刻叫人把那奴隶抛到海里去,他沉浮了几次,人们才抓住他的头发把他拖到船边。他连忙双手紧紧地抱着船舵,人们又把他拖到船上。他上船以后,坐在一个角落里,不再做声。

刚坐上“工作”这条船的员工,对工作中的苦恼和不顺利常会反应过度,以这样的心态和表现既做不好事情,还会影响其他员工和整个团队的工作情绪和工作状态。这时候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显得至为重要:怜悯、同情只能暂时让他安静一会儿;把他应该经历的痛苦一股脑抛给他,反倒可能让他成熟得更快一些。

上帝与看门人

有一座教堂,很小,只有一个看门人。但是据说那里的上帝很灵,有求必应,因此来求的人很多。看门人看着上帝每天应接不暇,很是同情,就自告奋勇地对上帝说:“你下来休息一会吧,我来代替你站着。”上帝想了想,同意了。不过他提了一个条件:“当你站在上面时,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能说话。”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非常简单,看门人欣然答应。于是,上帝走下来坐在看门人的位置上休息,看门人站到了上面。

每天来求的人的确很多,而且提出的要求五花八门,看门人惊奇万分,但都忍着不说。直到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