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这里谈文学,其实,我们的文学现在已经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有人在谈文学边缘化的问题,也有人在谈文学死亡的问题。我想,文学边缘化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我们要正确对待。我们现在感叹文学边缘化,其实我认为文学边缘化才是正常的,说明文学神归其位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学被政治化、神圣化。文学承担了它不应该承担的东西。文学的负载太重太多,因此,文学工具化了,成了政治的传声筒。在文革刚结束那会儿,文学之所以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热点,那是由于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人们的精神领域一片空白,那时又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现代媒体,因此,一部文学作品一出来,便会风靡全国。我记得我那时还很小,一本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让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学生如痴如醉,还借不到,借上了就在煤油灯下把最精彩的情节先抄下来,第二天赶快再还给人家。那时文学在心中的神圣感不言而喻。而现在,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你记住,一个正常的社会,在什么时候,文学都不会成为中心。居于社会中心的肯定是政治而不是文学。如果文学成了中心,人人都想去当文学家,那这个社会也很可怕。所以,文学边缘化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必大惊小怪。还有人悲观地认为文学已经死亡。记得在2006年,由著名诗人叶匡政先生首先在他的博客发文——《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因此,在文学界掀起了一场我们要不要文学?文学究竟有什么用?文人的价值在哪里?等等一系列的大讨论。我曾给叶先生留言,谈了我的看法,我说文学不会死亡,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就会存在。我谈了我的理由,他给我回信了,他说”文学不会死亡“这个观点是对的,他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引起人们对文学的重视,矫枉必须过正。看来,文学死了的观点他也是不赞同的。前不久,有朋友向我约了一篇稿子,是谈文化的。我写的题目是《欲望时代的精神自救:选择灵魂的高贵》,在这篇文章里,我全面地阐述了在当下这个欲望的时代,要拯救灵魂所要采取的途径。那用什么来拯救灵魂呢?文学!我们说,人是一种精神动物,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满足人生理需求的物质享受需要,那是低层次的需要,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是来自精神层面的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物质极大丰富,然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一片赤贫,如艾特略笔下的”荒原“,令人可怕。我们需要追求形而上的东西,因为我们毕竟是精神动物,不能光满足于吃饱穿暖。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拯救灵魂的东西有三样:哲学、宗教、文学!哲学在我国主导的意识形态里,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是建国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孜孜不倦地酿造和浇灌的世界观,这应该是现实价值观念中的主流,但这种世界观唯物论,在当下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各种观念纵横交错,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所以,一些人的信仰已经迷失。另一方面,则为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在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大哲学家》一书中,虽然把孔子列入世界四大哲学思想范式的创造者之一(其他三位是苏格拉底、佛陀、耶稣),但我们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形而下的东西,他的哲学没有完成体系化构建,大多是一些格言警句式的提示,是日常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精神引领的作用并不明显。再来说宗教。我们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我这样说可能有些人不认同。有人会说中国的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呀!怎么能说没有信仰呢?但我要说的是我们对佛教的信仰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形。与印度真正的佛教相去甚远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被儒家思想所改造,也可以说是儒教化了,因此,世俗的烟火味太浓。有些甚至滑入迷信的泥淖。(瑞士著名学者奥士丁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他说: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只有一点,如果是指望从你的信仰当中获得实际的好处,这就是迷信。而想通过信仰达到心灵的净化,这就是宗教。通过宗教,虽然命运无法改变,但心灵就会得到净化,求得解脱)。宗教在这里找不到真正向善救赎的使命,虽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我们一些世俗民众的信仰并不彻底,并不是寻求灵魂的安宁,而是太世俗,太功利。求神拜佛的目的只是乞求赐福与平安,消灾免祸,升官发财。甚至在贫困的农村,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去烧香许愿……没有灵魂救赎的虔诚。所以,宗教在这里失去了拯救灵魂的作用。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拯救灵魂呢?文学!所以,我们的文学需要崇高,需要精神指引,需要安妥灵魂。有些人可能会对我这样的说法不以为然。但你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大国。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但它并不影响我们成为一个文学大国的事实。你想想,我们国家光长篇小说每年就出版1000余部呀!平均每天就有3部多。其它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了。那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并且文学的传播方式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国民阅读量虽然在下降,但网络阅读量在上升。据统计,我们的互联网用户已达3亿多,手机用户达9亿。只要你的作品生产出来了,走向市场了,总会有人去读,受众面的大小,影响的大小,当然每个人不一样,但它只要走向市场就会有一部分人受影响。所以,我们的作家们大可不必悲观,我们所从事的是神圣的事业,拯救灵魂的事业。下面,我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非常特殊的社会和当下的散文创作,结合一些文学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一些体会做一交流发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不妥之处,请多多批评。
首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消费时代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也是咱们今天在这里要讨论的主题中的一个关键词:消费时代。那么,什么是消费时代呢?肯定有许多人要问这个问题。我们说消费时代其实就是欲望时代,也叫技术时代,工具时代。我们是一个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而以时代来命名的话,它叫消费时代,也叫娱乐化时代,技术时代。这个时代你细细地分析,很有特点。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以娱乐作为一种行为方式。而它产生的历史前提是:生产过剩——即消费品的大量存在。人们用”消费“来描述后现代社会以对应于用”生产“来描述现代社会(工业化社会)。它们二者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社会,因为那个时代生产相对不足,供不应求。一个生产不足而商品短缺的社会,它必须要限制消费而鼓励生产。
生产社会的维持必须以造就一部分劳动者为前提,而这时的消费者将自己的欲求必须降到最低,维持机体需要,排斥贪欲和享乐,将其视为道德禁忌。通俗地讲,就是把奢侈享乐视为可耻的事情。
相反,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则是生产过剩。也就是商品过剩。因此,为了达到推动维持生产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达到拉动需求的目的,使生产无限地发展下去,因此,它排斥节欲节俭的传统道德。它渴望欲壑难填的消费者。因此,这个时代,充斥着消费欲望的社会和大众,娱乐就成为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它是反道德的。消费社会鼓励人们消费,为了使人们能愉悦地消费,消费社会就会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
当然,这种泛娱乐化倾向,还有一个促成条件在里面: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也叫现代媒体,它的具体形式就是电视和电脑。后来又出现了网络,人们把网络称之为第四媒体。它与影象电视一起构成了现代媒体,包围着我们。它的传播方式很典型,就是图像化叙事。图像化叙事如果用一个形象的名词来概括它的时代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所说的”读图时代“,也叫数字化时代。一切都以图像的形式、数字化的形式出现,在这样的包围当中,用波兹曼的话来定义这个现实世界的话,那就是:“人被异化”!
在这个时代,从文学的整体品质来看:文学呈现的是娱乐化叙事。文学缺乏人性开掘的深度,文学娱乐化特征明显,审美低俗化,感官化,缺乏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这也是当下文学问题存在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