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学
48473300000068

第68章 创新与未来管理(3)

柔性管理的基础则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它所依靠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柔性管理让人获得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柔性管理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因而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天赋,做出超常的工作成就。柔性管理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

采取柔性管理完全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素质、工作的性质及企业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管理。柔性管理对人的智力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点对于未来的“视创新为生命”的知识型企业尤为重要,加之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组织系统的弹性化和生产作业的柔性化,也对相应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要求,柔性管理就是适应这一要求的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1.柔性管理能激发人的创造性

在工业社会,主要的财富来源是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财富来源是知识。知识根据其存在形式,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主要是指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员工的创造性知识、思想的体现。显性知识人所共知,而隐性知识只存在员工的头脑中,难以掌握和控制。如何让员工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奉献给企业,实现“知识共享”呢?强行的剥夺是不可取的,显然只能通过柔性管理。

2.柔性管理能适应瞬间万变的外部经营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外部环境的易变性与复杂性,一方面要求战略决策必须整合各类专业人员的智慧,另一方面又要求战略决策的做出必须快速。这意味着必须打破传统的严格的部门分工的界限,实行职能的重新组合,让每个员工或每个团队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履行职责的权利,而不必层层请示。因而仅仅靠规章制度难以有效地管理该类组织,而只有通过柔性管理,才能提供“人尽其才”的机制,才能迅速准确做出决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3.柔性管理能满足柔性生产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审美情趣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满足“个性消费者”的需求,更加需要生产柔性化和精细化。“顾客化生产”对外尊重每位消费者的需求,对内赋予每个员工以责任,这可以看作当代生产经营的一种必然趋势。企业生产组织上的这种巨大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来,导致管理模式的转化,柔性管理也便应运而生。

可见,柔性管理还是知识管理。在人类从工业时代将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点也由“物”转向“人”,人情、人性为当代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顺应人性、尊重人格、理解人心,柔性管理显然更具管理效力。

创新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个人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100多年前德国经济学家德里希·李斯特曾指出;“一个国家可能很穷,但它若是有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它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富;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充分说明了创新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程度。

一、创新管理的概念

1.创新的概念与特征

“创新”是现代社会经常用到的一个术语,对于广大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创新的概念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创新的发明者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手段的“新组合”。这种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等。显然,这个定义侧重于生产技术、资源配置下的创新。无疑,这些技术方面的革新是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创新具有的主要特征:①引入了一种新产品,即消费者不熟悉的或具有新特征的产品;②采用了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或营销方法;①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④控制了一个生产原材料、半成品或信息等资源的来源;⑤实现了工业企业的新的组织。

2.创新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创新管理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它既可以是新的有效资源整合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创新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变革性,不论是整体创新还是局部创新,只要是涉及管理活动的某些内容、某些要素及其相互组合的方式发生变动,就是变革旧事物,推陈出新。

2)价值性。创新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创新给消费者更高的价值与满足感,同时也为社会和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3)先行性。先行一步是创新管理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先行就是新。

4)持续性。创新是一种动态的活动。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内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管理活动就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活动。

5)必然性。必然性是由管理的不可复制性产生的。管理的不可复制性本身就必然要求创新管理,从泰勒制管理到丰田生产方式,直到现代流行的CIMS、虚拟系统、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可以说任何一种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法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创新管理。

二、创新的管理职能分析

组织、领导与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同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其任务是保证系统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定运行。但是,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仅有维持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就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管理“创新职能”。

从管理活动逻辑顺序上考察,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①确立系统的目标,即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希望达到的状况和水平;②策划并选择可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③分解目标活动,据此设计系统所需要的组织结构;④根据各岗位工作的需要,招聘和调配工作人员;⑤发布工作指令,组织供应各环节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信息条件,使整个系统运转起来;⑥在系统运转过程中,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使它们的工作相互衔接,平衡进行;⑦检查和控制各部门的工作,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使之符合预定的要求;⑧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寻找变革的机会,计划并组织实施系统的变革和发展。

上述管理工作可以概述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按预定的规则操作的“维持功能”;另一部分就是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的“创新功能”。显然,管理内容的核心就是维持与创新。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作为管理的基本内容,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存在都是非常重要的。

维持是保证系统的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主要从事的工作。管理的维持职能是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划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和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没有维持,社会经济系统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计划就无法落实,各成员的工作就有可能偏离计划的要求,系统的各个要素就可能相互脱离,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从而整个系统就会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所以维持对于系统生命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仅有维持是不够的。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而系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系统的原有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由于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淘汰。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任何社会经济系统首先必须追求的目标是维持其存在,延续其寿命,实现其发展。但是,不论系统的主观愿望如何,系统的寿命总有一定期限。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当某个系统能够提供社会需要的某种贡献。并且当系统向社会的索取(投入资源)小于它向社会提供的贡献(有效产出)时,则系统就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其生命力就旺盛,寿命周期就可能较长,但当系统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其产品或服分不再被社会需要,或内部的资源转换功能退化,系统向社会的索取超过对社会的贡献时,则系统会逐步地被社会所抛弃,趋向消亡。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看出,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和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而系统的贡献能力又取决于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系统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由于社会的需要在不断变化,社会向系统供应的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也在不断改变,系统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可能难以被社会允许继续存在。系统需要不断改变或调整组织利用资源的方式、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生存和发展都非常重要,它们相互联系、不可或缺。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系统便会呈现无时无刻无所不变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而只有维持没有创新,系统则缺乏活力,犹如一潭死水,适应不了任何外界变化,最终会被环境淘汰。卓越有效的管理是实现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三、创新的类型

系统在运行中的创新按照不同角度可以有许多分类方法。依据创新的对象创新可分为观念创新、目标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环境创新及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知识创新、企业家创新等。以下简要说明各种创新的主要含义、内容和特征。

1.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又称为管理理念,它是指管理者或管理组织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下,由现实条件决定的经营管理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构成的综合体。一定的管理观念必定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是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向、价值原则,同时管理的观念又必定体现或折射在管理的各项活动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家提出了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如知识增值观念、知识管理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观念、战略管理观念、持续学习观念等。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存在着经营理念不明确、经营理念不当和缺乏现代创新精神的问题,应该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结合自身条件,构建自己独特的经营管理理念。

2.目标创新

企业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从事经营活动,特定的环境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管理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计划体制时代的工业企业,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计划要求来组织企业内部的活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企业同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企业创新管理的经验,将目标调整为:“调动一切资源因素,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获得财富”。至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的经营目标,则更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调整,每一次调整都是一种创新。

3.制度创新

制度是企业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而制度创新则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