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V(小批量)<EMV(中批量)<EMV(大批量),所以应选择大批量的生产方案,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决策树法与期望值法基本相同,它是用很形象的树状图形来表明决策的过程。上例用决策树法决策,步骤如下:①首先确定决策点即要解决的问题,用“□”表示。上例中是决策哪一种方案可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根据方案的数目画出方案枝,上例中共有三个方案,画出三条树枝;在每一个方案枝的后面,根据状态的数目,画出状态枝,并在每个状态枝上注明状态内容及其概率;最后在状态枝末端注明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②画出决策树后,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③选择最佳方案,并将其他方案枝剪去。
(3)不确定型决策
这类决策问题主要依靠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以及决策者本身的能力、经验等。通用准则有:坏中求好准则、好中求好准则、最小后悔值准则、折中准则、等可能性准则等。
例:某企业拟成批生产,成批销售一种产品。批量为100件/批。企业最大生产能力为400件/年。产品价格为10元/件,成本为5元/件。若产品未销出,则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为2元/件。问企业应选择哪一种生产方案?
解:列出各方案的损益值表如下(单位:元):
若决策者对未来比较悲观,比较保守,则会选择坏中求好的准则。即他会假设未来出现的都是最糟糕的情况,在这些糟糕的情况中,再选择最好的那个方案。
若决策者追求未来因为选择不同方案而带来的损失最小,则会采用最小后悔值准则。后悔值是决策者因为选择了一种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带来的损失,等于两种方案收益值之间的差额。运用最小后悔值准则时,首先确定一种自然状态下最大的收益值,然后用最大的收益值减去各方案的收益值即为各方案的后悔值,最后选择最小的最大后悔值所对应的方案。
等可能性准则与折衷准则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事先确定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然后转化成风险型决策求解。等可能性准则是认为每一种自然状态的发生的概率相同,即P=1/n(n为自然状态数);而折中准则是决策者本人视情况给每一种自然状态确定发生的概率。
计划与目标
【引例】
运筹帷幄
汉高祖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当了皇帝。论功行赏的时候,把张良评为头功,元帅韩信听了,很不高兴,认为天下是自己带领士兵浴血奋战、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他张良坐在帐子里,怎么就拿了头功?刘邦听到了,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意思是说,正是因为张良在大帐里出谋划策,你韩信才能在千里之外取胜。韩信想了想没话说了。
这里说的运筹、策划,就是计划。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有人认为,计划不如变化,所以订计划没有用。这就错了,其实,正是因为情况会有变化,才需要通过计划预测这种变化,早做准备。人们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还有句俗话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都说明计划的重要性。计划还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使组织运行更有效率,更容易控制。
一、计划与计划工作过程
(一)计划的含义
计划是管理者确定目标、预测未来、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方针的过程。“计划”一词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当作为动词使用时,计划是指对各种组织目标的分析、制定和调整以及对组织实现这些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的设计等一系列相关联的行为或活动。从名词方面看,计划就是指计划行动的结果文件,包括组织使命和目标的说明以及战略、政策、预算等计划方案。
管理者的计划工作,就是把计划作为一种待定的管理行为。孔茨曾将计划工作描述为:“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可见,计划工作是帮助人们实现预期目标的手段。管理者通过计划可以使组织中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工作的目标和目的,知道他们被希望去实现的是什么,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以提高组织整体努力的有效性。
计划是为企业未来行为作出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目标得以明确,计划还为既定目标提供实现的方法、步骤和行动方案。
计划工作的内容可概括为六个方面,俗称“5W1H”。
1.明确做什么(What)
即要明确计划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明确每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例如,企业生产计划的任务主要是确定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合理安排产品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和进度,在保证按期、按质和按量完成订货合同的前提下,使得生产能力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利用。
2.明确为什么做(Why)
即给出实施的原因。计划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通过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清楚自身的适应性而提出的。即计划的提出是以组织内部客观状态为前提条件的。
3.明确何时做(When)
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必须明确指出各项行动时间要求,即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时间,以便进行有效控制以及对能力和资源进行平衡。
4.明确何地做(Where)
即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或场所,了解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以便合理安排计划实施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5.明确谁去做(Who)
计划不仅要明确规定目标、任务、地点和进度,还必须明确由哪些部门、哪些人来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和指标。例如,开发一种新产品,要经过产品设计、样机试制、小批试制和正式投产几个阶段。在计划中要明确规定每个阶段由哪个部门负主要责任,哪些部门协助,各阶段交接时,由哪些部门和哪些人员参加鉴定和审核等。
6.明确怎样做(How)
即制定实施计划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对人力、生产能力进行平衡,对各种派生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等。
实际上,一个完整的计划还应包括控制标准和考核指标的制定,也就是告诉实施计划的部门或人员,做成什么样,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完成计划。
(二)计划的性质
计划之所以成为管理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职能,是由于它具有首位性、目的性、普遍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特性所决定的。
1.计划的首位性
在组织管理中,计划相对于其他管理职能处于首要位置,是履行其他管理职能的基础或前提条件。计划在前,行动在后。组织的管理过程首先应当明确管理目标、筹划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而这些恰恰是计划工作的任务。计划工作具有首位性的原因,还在于计划工作影响和贯穿于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及控制工作中。只有在制定出计划的前提下,才便于管理人员了解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关系,什么样的人员,按照什么样的方针去领导下属,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控制。因此,要使所有其他的管理职能发挥效用,就必须优先做好计划。
2.计划的目的性
任何组织制定的各种计划,都是为了促使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目标的实现。没有无目的性的计划,明确的目的是制订计划的前提,也是确保组织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的保证。确切地说,计划能对组织行为的执行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科学的计划可以使组织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可以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规范组织人员行为、提高成员工作的目的性,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3.计划的普遍性
计划工作的普遍性是指计划工作存在于一切组织活动之中。虽然计划工作的特点和范围是随各级管理人员职叔的不同而不同,但它是各级管理人员的一个共同职能。在组织中,计划涉及组织管理区域内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位管理者及员工。一个组织的总目标确定之后,各级管理人员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使本层次的组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分目标及分计划。这些具有不同广度和深度的计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计划系统。同时,所有组织成员的活动,无论是一般员工还是总经理都受计划的影响或约束。因此,计划具有普遍性。
4.计划的灵活性
绝对准确无误的计划几乎是不存在的,计划都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以便在情况发生变化时有变动回旋的余地。灵活性使计划保留了改变方向的能力,计划的灵活性越大,意外情况下引起的损失也会越少。但必须指出,这种灵活性必须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因为要保留灵活性而危及计划的根本目标。灵活性不等于随意性,计划的调整和变动,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
5.计划的有效性
计划工作的任务不仅要确保实现目标,而且要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配置方案,以求得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一个好的计划必须能实现组织的高效率。计划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时效性和经济性两个方面。计划的时效性是指计划期及实施计划时机的选择,计划工作必须在计划期开始之前完成,计划期的起止时间必须慎重选择;计划的经济性就是指组织计划应该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一项好的计划,可以使组织以合理的代价实现目标。
6.计划的创造性
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作出决定的。计划工作中需要考虑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需要对新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并进行逻辑推理,这个过程充分展示着决策人的智力活动,因而它是一个创造性的管理过程。计划工作有些类似个产品或一个工程的设计,它是对管理活动的设计,正如一种新产品的成功依赖创新思维一样,成功的计划也依赖于创新。
综上所述,计划工作是一个指导性、预测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异常激烈,严峻的市场形势要求一个组织必须提高自身的整体运作能力和微观管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时,加强计划工作、提高计划工作的科学性则是增强组织竞争力的前提和关键。
(三)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个组织的存在必须有一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计划的制订和执行,计划就起到指导组织循序渐进实现目标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存在与发展的个体,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紧密联系。计划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适应变化中的环境,并使组织占据更有利的环境地位。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计划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
计划为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是管理者行动的依据。管理者制订计划之后,其工作并没有结束,他们还要根据计划进行指挥,要分派任务,要根据任务确定下级的权力和责任,要促使组织中的全体成员的活动方向趋于一致而形成一种复合的、巨大的集体力量,以保证完成计划所设定的目标。为了保证不同成员在不同时空的活动能创造组织所需的贡献,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必须相互协调地进行。为此,必须进行科学的分工。计划的编制将组织的目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详细的分解,从而为科学分工提供了依据。管理者正是基于计划来进行有效指挥的。
2.计划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
无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于剧烈变化之中,技术,经济、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等都在不断地变化。计划是预期这种变化并设法消除变化对组织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未来的国家政策、消费观念、资源供给及价格等可能会发生变化,对此如果没有预先估计,就可能导致组织行为的失效,给组织带来各种风险。计划作为组织未来活动的一种筹划,必然会对未来的各种情况进行预测,并根据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来推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将对达成组织目标产生何种影响,在变化发生时组织应采取什么对策、应制订出哪些备选方案。尽管实际中有些变化是无法预知的,但通过计划工作,尽可能地把“意料之外的变化”转化为“意料之内的变化”,用深思熟虑的决策来代替草率的判断,从而面对变化也能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减少变化带来的冲击。
3.计划是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的方法
计划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使未来的组织活动均衡发展。预先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能够消除不必要活动所带来的浪费。组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各种活动会出现前后协调不一、联系脱节等现象,影响组织活动的进程。同样,在多项活动并行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良好的计划能通过设计好的、协调一致的、有条不紊的工作流程来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从而减少重复和浪费性的活动。良好的计划通过将组织活动在时空进行分解来对现有资源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规定组织的不同部门在不同时间应从事何种活动,告诉人们何地需要多少数量的何种资源,从而使组织的可用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更加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