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错题本(历史)
48466500000009

第9章 易错类型八解答历史问题的审题能力较差

【易错原因】

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同时也是学生在考试中能否得高分的关键所在。学生解答历史问题审题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不会读题,即抓不住题目主旨、条件限定词,以致漏答、错答或答偏;第二,对材料阅读和理解不够,即不能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不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第三,不能依据题干材料或设问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并且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第四,不能寻找正确的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等;第五,学生在平时做题时养成的错误思维习惯往往造成审题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第六,审题时不细致、粗心、马虎,对表面上看较为简单的试题常常忽视其中的隐含条件或迷惑项。

【易错点】

1.当题干中出现的限制条件较多时,学生容易顾此失彼,无从下手。如“抗战时期,去过延安的民主人士黄齐生先生认为‘边区做官的’绝大部分不贪污,因为‘他的制度,是使人不必贪污,不敢贪污的!’”这里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及所述制度的特点等,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不能全面兼顾。

2.当题干中有容易被混淆的概念时,因为对这些历史概念掌握得不够清晰,很容易张冠李戴,造成答题的失误。如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但是很多同学在解题时不能很好地将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区分开来,导致解题失误。

3.因为粗心大意而将题干设计的否定形式误认为肯定形式。如有些逆向型试题,要求选出不符合题目信息的选项等,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由于粗心大意而出现错误。

4.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时候不能很好地注意到解题提示语,如“根据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按照材料二研究的角度”等。

【应对技巧】

解决审题差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审材料,要审清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领会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立场,推测命题人选用此材料的意图,从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有效信息)和弄清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弄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及材料与问题的关系,即进行“材料处理”。第二,审设问,包括审提示语、关键词(概述、评论、理解、原因、目的、表现、影响、相同点、不同点、启示、认识等),审条件限制词(时间、空间、依据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等),审设问中的“陷阱”(即容易审错的地方)。第三,选择题要审备选项。备选项的干扰性主要表现在史实或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时间不符;史实或观点正确,但与题干不是同类知识(如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经济方面,但备选项是政治方面的);史实或观点错误(张冠李戴、不符合实际、以偏概全、绝对化);前面正确后面错误(此类试题要求认真、细致审好整个试题);与题干基本符合,但不是最佳选项(需要进一步结合限制性条件并从多方面比较,确定最佳选项)。材料解析题要审清同一试题中每一设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一试题的几个设问往往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通过这些递进的设问,便能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完整认识,只有审清了设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回答才能有的放矢。第四,平时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语言感觉能力、材料分析能力等,并且要培养自己善于将所学知识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能力。第五,要养成认真、细致审题,全面思考答案的做题习惯。

典例1

(上海卷)下面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原因在于对题意分析不清楚。首先,分析“时间限定”:根据两枚导弹上的美国、苏联国旗分析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威胁西欧;然后,分析“史实限定”:根据漫画的标题——《法国人和德国人的讨论》;其次,分析“求答项”——美苏“冷战”威胁西欧,西欧国家怎么办;最后,联系教材:二战后西欧各国实力削弱,西欧失去世界中心的地位,在美苏“冷战”的形势下,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既抗衡美国又抵制苏联。

【正解】C

1.(北京宣武质检)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的棉纺厂在城市中得以兴建,其关键因素是()

A.城市拥有众多的劳动力

B.交通工具有了重大突破

C.城市居民市场潜力大

D.改良蒸汽机的投入使用

2.(北京东城模拟)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1955—1973的18年间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年均增长9.8%,追超英、法、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强国。形成这一世界经济奇迹的内部原因是()

①国家干预经济,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②重视提高生产率,积极发展教育③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提供的发展契机④进行社会改革,消除封建落后因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山东潍坊调研)史载:1914—1921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造成如此丰厚利润的最主要因素是()

A.群众性的抵制日货运动

B.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典例2

(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我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易错分析】本题考查华盛顿和孙中山,重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审题,第(1)题要注意“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这两个要求,第(2)题要注意“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他们的辞职”“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等要求,在作答时要分别进行评价。但由于部分学生审题不严,不能较好地组织答案,以致出现丢分现象。

【正解】(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上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

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迫,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