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孩子的心与生俱来。他们为让孩子拥有美好的将来,所以拼命赚钱,自小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直到他们学有所成,踏入社会工作。别以为父母的责任就此完结,不少父母仍会为成年子女的需要继续张罗,帮助他们理财。我认识一些父母甚至动用大笔资金,为子女置业,让他们能拥有自己的小天地。
近年有关“地产霸权”的舆论不绝,本港楼价反复上升,已超过一般打工一族的负担能力范围,这群初入职场的新鲜人更是首当其冲,他们不少也为未能“上车”而烦恼。曾经有家长问我,在目前资产泡沫涌现的经济环境下,父母是否应该资助子女置业呢?
先说说我的经验,我在工作多年后,存下一定积蓄才下决定首次置业。当时我没有动用家人的资金,只计算自己能够承担的楼价。当然,每个人都期望能入住宽敞舒适兼设有豪华会所设施的房屋,但大家也要量力而为,时刻保持清醒,认清购买房产并不只是付出一笔首期和相关杂费,数以十年计的月供将紧随其后。阁下能否承担因利率上调导致月供增加的后果也绝对是考虑之列。
作为人父,我完全理解父母爱护子女之心,不过我不认同父母动用积蓄多年的退休储备金为孩子置业或代付首期,这绝非一个明智的决定。当孩子进入社会工作时,父母一般距离退休之年已不远,也许他们已经成功存下退休金或者将会获得一笔可观的退休金,假如他们贸然把大部分(甚至全部)老本拿出来为孩子置业,将会严重影响他们退休生活的质量。
举例来说,即使一套价值200万港币的小房子,付三成首期也要60万元,再加上其他的杂费,如律师费、佣金、印花税,甚至一些简单装修和家具添置,总额便不是小数目了。
随时变成烂摊子
当然,孩子长大后应有他们自己的发展空间,也要有责任感。倘若父母连孩子的住房需要也照顾周到,难免加重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日后若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自行管理和使用财富呢?
购买住房往往是不少人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昂贵的决定之一,必须从长计议,不能纯粹为担心孩子日后“上车”困难而贸然入市;我建议父母在送出这份“大礼”前应考虑以下因素:
个人经济状况曾几何时,“养儿防老”被不少人视为退休后最大的生活保障。然而,时移世易,这一代的家庭文化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据我所见,这一代年轻人对“回馈父母”的观念薄弱,他们对照顾父母的需要并不特别在意,有些人甚至没有定期给家用的习惯,因此为人父母者须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准备。
上文提及,当孩子踏入社会工作时,父母一般已接近退休之年,倘若他们积蓄有限,绝不宜把自己的退休储备金完全押在新购置的房产上。首先,房产买卖属投资一种,楼价可升可跌,投资者不宜单凭主观意愿看涨,一旦他们把所有积蓄在高位入市,而楼价突然调头向下,家庭的财务状况即会面临严峻考验。1998年楼市大泻,随后涌现大量“负资产”业主,当中小业主所面对的难处,相信不少人仍记忆犹新,也实在值得引以为鉴。
子女的还款能力即使父母有足够的财力能为孩子买下房产,我也建议父母应与孩子制定详细的条约,要求他们每月按其能力付租,承担相关开支,避免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心态。
假若父母因资金所限,只能为孩子暂付房产首期,在入市前也要确定孩子是否有能力在未来继续还款或分担部分月供。换言之,父母必须让子女明白,他们要有承担债务的心理准备。而对于一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是否有财政能力和意愿去承担债务,我对此持保留意见。一旦子女在供款期内出现拖欠的情况,最终还是要为人父母者去收拾烂摊子,这也会对他们的财务状况带来压力。
总而言之,我建议年轻人应存下首期款再考虑置业,若冲动入市,对家庭状况甚至家人关系将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至于如何踏出第一步,要开始并非困难,只要努力并持之以恒地去储蓄,赚取“第一桶金”,然后投入投资市场,逐步把财富滚大便可。
不过,若遇上资金不足,又认为是买楼时机时,就要在住房质量或居住地区上做出牺牲,如考虑“居屋”、楼龄较高的房子或较偏远地区的房子,但必须注意,这类房子的升值空间往往有限,交投并不十分活跃,部分楼龄较高的房产更要面对较多的维修问题,所以在选择时,尽可能考虑港铁沿线的房产。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普遍视买楼为长期投资,切勿只着眼短期供款能力而忽略房产的长远投资价值。不管怎么说,置业都是人生中的重要决定,因此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