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再富,也不可富孩子
48462700000024

第24章 分辨“需要”与“想要”

本书的上半部分,我们谈到孩子若能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将会成为日后生活上能妥善理财的重要基础。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孩子肆意消费、挥霍无度,还是只储不花,做一个谢绝消费的守财奴?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须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因为这些观念将会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出来,即是我们常常说的“身教”。孩子的各种价值观正是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建立起来的。

管理有限资源

根据我的经验,教导年幼子女如何聪明地理财主要有两大概念:掌握“管理”和“有限”以及“有钱非万能”的道理。这一代生活条件改善了,父母对孩子都宠爱有加,各类文具、玩具从不缺乏,往往“开口就有”,结果衍生出胡乱消费、不善理财等问题,这也不难理解。要孩子们明白“金钱是有限”的道理更是谈何容易!孩子需要知道金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父母努力工作赚回来的,即需要付出努力才可享受成果。同时,家长应教导孩子金钱不能满足所有欲望,必须懂得分辨需要(needs)和想要(wants)。学习调整目标,接下来就好好地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去达成目的吧。

此外,父母须让孩子明白价格(price)与价值(value)的分别,价格高的物品并不一定价值就高。例如,根据消委会的定期调查报告,不少日常用品的价格高低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质量水平。卫生纸和手机,价格最高的几种款式或品牌并非质量的保证,一些中价款式或中等档次或许所获评分更高;同样地,质量高的商品并不一定就是贵的。

不少孩子就是缺乏分辨价格和价值的能力,误以为贵的就是质量的保证,因此往往堕入广告或消费陷阱而不自知。

还记得有一次在家长讲座中,某位妈妈分享了她的经验。她的孩子向她要求买一件售价700元的T恤,令她很为难,她不想满足孩子不必要的欲望,但又不知道如何拒绝。我便建议这位家长找机会与孩子讲讲价格与价值的分别,例如,她可以对孩子说,她认为这件T恤的“价值”是300元,如果孩子坚持要付700元的“价格”,那孩子便要自行支付余下的金额,借此引导孩子反思。如果父母上来就一口拒绝,最终多会是争吵收场。

若父母唠唠叨叨地与孩子谈理财、讲理论,大多会惹来反效果。反之,通过生活细节将道理带出来,让孩子从实践中学习,效果倒是事半功倍。所以我建议父母早点给孩子零用钱,他们从中可具体地学习“有限”和“管理”的概念,甚至体验消费经验,远较纯粹讲道理来得有效。

自幼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敏感性,寓教于乐的方式比教条式的“填鸭”教育更有效。方法之一便是训练孩子在购物时“货比三家”,学习比价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夏天购买消暑饮品,便利店跟超市在定价上便有一定差距。其实,并不单是为节省那一块几毛所带来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减少冲动式消费。

为人父母不用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得过分紧张,然而必须谨记,言教不如身教,理财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环,父母必须由自己开始做好。

有钱非万能

在成人世界中,常听到“若金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是什么问题”、“有钱使得鬼推磨”的豪言壮语(我认为是谬论)。经验告诉我们,金钱有时无疑能为我们带来一点方便,例如在酒楼吃饭时多付一些小费,下次光顾时可能不用排队。对一般人来说,金钱代表权力、物欲和控制权,不少人甚至以此为穷其一生追逐的目标。再想得深一点,这又是否是我们希望下一代所拥有的金钱观呢?

譬如说,如果孩子知道即使自己读书不好也能去海外留学,最终就会失去努力读书的动力。一旦父母过分强调金钱的重要性,就会为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认为凡事都由金钱物质主宰一切。

诚然,金钱绝非万能,有不少重要的东西是无价的,例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和关心。然而,我们还经常听到,不少在职父母满以为可用金钱物质来补偿陪伴孩子的时间,久而久之产生很多家庭问题。因此,即使家庭富足有余,也别让孩子产生“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