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别睡,我是好玩的催眠书
48462600000043

第43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心理学当中很强调一种“无条件地关注与接纳”,这样才能有利于修复病人的问题。因为很多人的内心其实都是很孤僻的,只有我们对他们予以全部的关注与理解,他们才能够信任我们,与我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舞台催眠表演当中,我们常常看到催眠师要倾注很大的精力,才能够让一个人进入到深度催眠状态,道理是一样的。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心理学家杜威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希望被关注的本能,我们越是关注一个人,他们对我们的回馈也就越多”。如果不关注孩子,不了解孩子,我们再说什么,他们都不会听了。

有一位父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和孩子一起玩跳棋,可是,玩了一会儿,他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有别的事,不想玩了,于是就对孩子说:“我现在有事,回头再玩吧。”可是孩子正玩在兴头上,哪肯让父亲走呢?说什么也不同意。父亲正要急着离开,一看到孩子这样,生气了,大怒,狠狠的责备了他:“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其实孩子还小,哪能懂得大人的事?父亲这样的做法,让孩子觉得很难过,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想和父亲一起玩了。父亲这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还是在给孩子道了歉,又陪他玩了好几次之后,孩子才与他重归于好。

孩子的想法往往与我们是不同的,他们所想的事情,往往与我们预想的有很大的差别。这时我们就要学会从他们的内心出发,先顺着他们,按着他们的意思去“做”,等到孩子理解我们时,再表达出我们的想法,这样我们的管理才能够成功。

在催眠过程中也是如此,心理咨询师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听一个人诉说,虽然明知道他们说的可能并没有多大价值,但是这个过程还是很必要的,因为信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简单的拒绝和否定孩子,那我们对他们的管教就很难成功。

我在美国做访问的时候,一对美国夫妇的做法就印证了这一点。

那时我住在一对美国夫妇的家里,他们对我很友善,我们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尤其是他们家有3个孩子,大的10岁,小的6岁,都很可爱。

有一次,他们家的女主人海伦过生日,他们一家五口人,加上我,一起去外面的餐馆里吃饭。点菜的时候,服务员过来问我们要什么。这时先生示意,还要稍等一下,原来小儿子汤姆(6岁),跑到洗手间去,到现在还没回来,于是我们就只能坐着等,可是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大家都很着急,海伦太太正要起身去看他时,汤姆回来了,大家都埋怨他耽误了这么久的时间。海伦太太看到小儿子扭捏的样子,就和蔼地问他:“你是不是有什么理由啊?”小汤姆这才解释,原来他在餐厅的一角,看到厨师在红红的炭火上烤牛排,觉得很好奇,就在那看了好一会儿,结果,耽误了很多的时间。得知了这样的原因,大家都原谅了他。

就这样,一件小事化于无形,大家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我对先生要等孩子点菜这事有些惊讶,在中国,家长一般不会这么在意一个6岁孩子的意见。而海伦后来包容的态度更让人佩服。如果她又吵又叫,可能把很好的气氛都破坏了,还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所以,一定要跟着孩子的想法走。很多父母对待孩子都是一种“平时不闻不问,一有问题就是大发雷霆”的教育方式,这是完全不对的。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一位母亲,平时很少关注孩子,孩子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有一次,孩子回来晚了,她没问清原因,就把孩子打了一顿,结果,孩子吓得跑到外面不敢回家了。其实,那一天孩子只是去参加一个好朋友的生日会,回来晚了并不是有意的。想想,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多么不应该,如果对孩子造成了坏影响又多么不值得!

一定要把孩子的想法当成我们自己的,这样彼此之间就会产生共鸣,有了问题才容易解决。这与心理咨询师解决别人的问题,在原理上是一样的。

当然,平等地对待孩子不等于纵容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见,但又要保持我们对他们的影响力,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种和谐的关系,使我们的家庭更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