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动物的危机与保护
48461200000006

第6章 动物的生存面临危机(1)

虽然生态危机正在发生,人类对动物的屠杀却没有停止。从可可西里到北冰洋。从阿拉斯加到高加索山脉,野生动物的灾难永无休止。尽管动物保护组织一再反对,野生动物皮毛制成的大衣仍然出现在昂贵的时装专卖店里。日本人屠杀鲸鱼的船只还在日夜航行,用雷达跟踪定位鲸鱼无比精确。而在大海中生活了4亿年的海洋霸主鲨鱼,也因为人类贪图鱼翅的美味,正在面临残忍的杀戮。

当大熊猫退无可退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人在大自然面前具有巨大的挑战能力,改造自然为我服务,成为人类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思维。

进入19世纪后,人口的增长速度惊人。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到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所需的时间分别缩短为约120年、30年、15年、10年!

急剧增长的人口,依赖于土地和牧场的大幅度增加。世界耕地在19世纪初仅有4.5亿公顷,而到20世纪末已达15亿公顷左右,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0%,同时牧场面积约有30亿公顷。这样,耕地和牧场面积总和占陆地面积达30%。耕地和牧场的迅速增加,意味着森林的严重破坏和面积的减少。据估计,世界仅热带森林面积每年就减少1130公顷,而造林面积只有毁林面积的1/10。森林消失,也就意味着大量野生动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熊猫的家园开始变得支离破碎。

大熊猫在中国被誉为国宝。长期以来大熊猫一直藏在我国的川、甘、陕三省交界处的深山之中,1869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四川省宝兴县发现了大熊猫,他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从而使人类首次结识了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物种。

阿尔曼·大卫(1826—190)是法国苦修会的神父,自幼酷爱自然,喜欢动物,经常捕捉各种昆虫,制成标本。大卫1850年成为神父,10年后被教会派遣来中国传播天主教。19世纪的中国,备受列强的欺凌,英、法等国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强行与中国通商,教会也趁此机会行动,派遣人员来中国传教。许多传教士由于有广泛的科学爱好和博物学基础,往往受国内一些科研机构的委托,同时对中国进行一系列资源调查,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调查了解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大卫在来中国之前,就接受了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交给他的一项任务,采集中国的珍稀动物和植物标本。

1862—1874年,大卫在中国住了12年,其间他将调查到的大量植物制成标本寄回法国。在动物资源方面,大卫在中国发现了58个鸟类新种,100多个昆虫新种,还有许多重要的哺乳动物新种,包括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等。

1867年,大卫在短暂的回国后第二次来华。听说四川西部一带动物种类很多,而且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他便从上海到达宝兴,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1869年3月11日,大卫在当地一户人家中见到了一张被称为“白熊”的奇特动物毛皮,他兴奋不已。他从未想到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漂亮的动物皮毛,他马上就意识到这张动物皮的重要价值。

为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大卫雇佣了20个当地猎人上山搜捕。过些日子后,猎手们终于给大卫带来了1只“白熊”和6只活生生的猴子。看到这只毛茸茸、憨态可掬的、黑白相间的“白熊”,大卫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他决定将这只可爱的动物带回法国。可是,要从这偏僻的大山将一只野生动物带到遥远的法国,在那时的条件下几乎是梦想。这只倒霉的大熊猫还没运到成都就死去了,大卫只好将它的皮做成标本,连同描述报告寄给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并在该博物馆的公告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经过充分研究后认为,这种新的动物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与在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便正式将它命名为“大猫熊”,并按照惯例,在拉丁文中将发现者大卫的名字写于其中。

贴士:大熊猫取水总是求近舍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个浅坑舔饮。

科学界对于大熊猫的身世,曾经长时间存在争论。这从它名字的变化也能看到,至今在台湾,它还被称为“大猫熊”。这是因为专家们对于大熊猫的认识不一致,有人认为它属于熊,有人认为它属于猫。对于人们习惯上的两种不同读法,有一种解释是来自“误读”。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过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都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其实,大熊猫的学名就是“猫熊”,它与小熊猫(学名是“小猫熊”)也并非近亲,小熊猫属于浣熊科,大熊猫因为自身结构和在进化中地位的特殊性,独立成科,为猫熊科。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现代大熊猫祖先的化石于20世纪50年代在广西柳城的巨猿洞里被发现,距今约100多万年。从牙齿情况分析,这种古老的大熊猫和现代的大熊猫并没有多大区别。大熊猫本来是食肉兽,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习性逐步发生变化,到今天,成为专以竹子为食物的特殊动物。偶尔它也能够捕食小动物,这时你才能够从它的身上看到其远古祖先凶猛的影子。

由于大熊猫食物的极度单调狭窄,生活范围只限制在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有竹林的地方,尽管一直受到国家的保护,但仍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

首先是食物问题。1974~1976年,在甘肃汶县和四川平武、南坪等地,由于大片箭竹开花枯死,结果饿死了大批大熊猫,事后调查发现的尸体有138只。1983年以后大熊猫产地竹子又普遍开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保护区的大力抢救下,虽然灾情比上次严重,但是大熊猫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共抢救出大熊猫43只,其中救活31只,死亡12只,再加上野外捡到32具尸体,共死亡44只。目前,食物短缺仍不时威胁着大熊猫。根据近些年的观察发现,大熊猫的生活海拔范围有下降的趋势,一些大熊猫经常到低海拔的山下觅食。

第二,大熊猫的患病率很高,特别是蛔虫感染率可达60~70%。在野外经常出现病死个体,严重危害着大熊猫种群的壮大。

第三,尽管我国早在1963年就建立了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到目前保护区面积约10550平方千米,占大熊猫实际分布面积的81.2%,但由于许多大熊猫种群呈孤岛分布,因此仍是一个濒危物种。从分布范围看,它已从历史上广布于亚洲东部而退缩到中国川、甘、陕三省局部地区。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活动无节制地扩展,大熊猫分布区已由约5万平方千米缩小到1万多平方千米,且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20多块岛屿状,残存于秦岭、岷山、邛崃山脉以及凉山和相岭六大山系,地属川、甘、陕3省的37个县,野外大熊猫数量只有1500多只。

尽管大熊猫的保护随着1998年的天然林的停止砍伐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而又充满了希望,但它们的栖息地还是随着西部山区近十年来旅游业大规模发展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断被破坏。在邛崃山和岷山地区,一方面随处可以见到“熊猫故乡”的旅游宣传告示,另一方面又不断建设道路、矿山、水电站等设施,侵占和损害它们的栖息地,是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存条件岌岌可危。

大熊猫在地球上的存在已超过300万年,这期间虽然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难,却无法躲过近百年人类对它栖息地一点点地逐步蚕食和破坏。

最后一种园囿动物:麋鹿

麋鹿为鹿科大型草食动物,因其形态特异,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颈似驼,而被称为“四不象”。糜鹿是原产我国的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现在其野生种群已经灭绝,世界现存的麋鹿都来自园囿。

早在200多万年以前,麋鹿曾广泛分布予我国大陆广大地区和台湾、日本等地。从化石资料上看,北起东北南部、南到广东、海南,西至陕西、湖南西部,东到台湾的广阔区域内,均有麋鹿生存的痕迹。我国人民对麋鹿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射猎麋鹿的记载。至2700年前周朝达到鼎盛时期,就开始有麋鹿之名称,并开始大量猎捕,取肉供食。秦汉以后,麋鹿数量开始锐减,分布范围也逐步缩小,随着湖沼湿地的开发和大量的捕猎,最终导致野生麇鹿全部灭绝。

关于麋鹿的灭绝时间,有的人认为是在商周以后的某个时期,有的人认为自西汉以后,有的人认为在唐代。最近,有些学者经考证后,确定麋鹿在我国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才最后灭绝的。即便这样,麋鹿自我国的绝迹已有百年历史了。麋鹿的灭绝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本身特点、湖沼湿地的消失和人类的捕杀。自身方面的原因是指糜鹿个体比较大,给其生活、生育和避敌带来了困难。从其生活习性上看,麋鹿是一种泽兽,适生于沼泽水草丛生之地。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东北、华北平原地区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被开垦为农田,野生麋鹿和人类争夺地盘的斗争也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它们的绝迹。麋鹿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很密切,在古代就有许多猎捕糜鹿的记载。

贴士:麋鹿不仅体形独特,而且身世也极其富有传奇色彩——戏剧性的发现,悲剧性的盗运,乱世中的流离,幸运的回归等等,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稀有动物之一,在世界动物学史上占有极特殊的一页。

在我国人民猎捕麋鹿的同时,也开始了对麋鹿的饲养和保护,至少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的周文王时期就已开始人工饲养麋鹿。齐宣王时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用严刑厉法保护园圃里豢养的麋鹿。当今世上的所有麋鹿也都来自清代北京的皇家猎苑——南海子,并在此地被西方人发现后进行了科学记载。然而由于19世纪末的水灾使南海子的围墙倒塌,麋鹿逃散,流失人间,成为饥民食粮。随后,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战祸使麋鹿最终彻底消失了。

所幸的是,自麇鹿被西方发现以后,欧洲各国通过各种手段,在1865至1894年之间从中国获得不少个体,饲养在动物园之中。动物园内的禁闭式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麋鹿的生长发育,麋鹿普遍出现体质退化、繁殖困难、趋于衰亡的状态。为了挽救这种珍稀的动物,英国11世贝福特公爵自1894年到1901年相继从欧洲各地收集了18只麋鹿,组成世间唯一的麇鹿群,将其放养在他的乌邦寺庄园,使这种动物得以保存下来。现在世界上共有麋鹿近2000头,全部都是由乌邦寺庄园的18只麋鹿群发展起来的。

为了让麇鹿能回归故里,重建野生种群,80年代我国政府建立了北京南海子和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并于1985年和1986年分别从英国引回20头和39头麋鹿放养在这里。回归祖国的麋鹿在其园圃故乡南海子和野生故乡大丰健壮成长,到1992年底已繁殖到122只。目前,在大丰保护区出生的“大丰籍”母麋已开始繁殖后代,标志着重建野生麋鹿种群的理想即将成为现实。

被赶尽杀绝的华南虎

华南虎,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之一,它也许已经从山林中消失。

华南虎,一直牵动着中国人的心。在最近几年中,不断有关于所谓华南虎的“新闻”。2007年发生在陕西省的华南虎造假新闻,曾引起广大公众的强烈关注。周正龙用华南虎照片伪造证据,谎称发现了华南虎,甚至引起美国《自然》杂志的注意。

一种野生动物的濒危和消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人们如此强烈的关注。因为,华南虎就在这些年,就在我们的动物保护意识刚刚觉醒时,从我们的眼皮底下,已几乎走向了灭绝。堪察加棕熊的悲剧,在华南虎身上重演。

长期以来,虎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兽中之王。虎在生态系统中,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有“旗舰物种”之称。据估计,全球野生虎的数量可能已经不足5000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孟加拉国、中国、印度以及俄罗斯等国家。

在中国,大家最熟悉的虎有西伯利亚虎(又称东北虎)和华南虎(又称中国虎)。东北虎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省的大面积原始林区。华南虎曾在秦岭以南广泛分布。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普查表明,华南虎在野外仅残存不到20只。21世纪初,由中外科学家的联合调查表明,华南虎可能已经在野外消失。据估计,野生东北虎可能不到2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