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懂得选择不要放弃
48460600000035

第35章 自己就是一座丰碑(10)

50.最后一颗子弹

有些人过早地放弃,往往不是因为外部的原因,而恰恰是他自己打败了自己。

一伙人被困在沙漠之中,已经三天三夜没喝水了,为了不至于渴死,他们决定分头去寻找水源。为了不至于走散迷路,他们约定了如果某个人发现了水或是需要帮助,就向天鸣枪,其他人就会赶来。

他们中的一位于是带上分发的5发子弹,腰别手枪,独自向东出发去寻找水源。这人大约向东走了五公里,便再也走不动了。其时中午的太阳毒辣辣地舔着地上的一切,这人心想:快发枪声叫他们来救我,不然我非死在这鬼地方不可。于是,他拔枪朝天打了第一枪。

枪声响过以后,这人并没有盼到同伙来救自己,心想:肯定是他们没有听到自己的枪声。于是又向天上开了第二枪。

第二枪响过好一阵子,仍不见有人影,这人开始着急了,心想:他们肯定听见枪声了,可却不来救我,真是见死不救,这一定是个早计划好的阴谋,这人想着,挣扎着朝回走,并向天上开了第三枪。

第三声枪响过后,这人加快了往回走的步伐,心里开始咒骂起同伙来:这些谋财害命的家伙,设计好了圈套让我来钻,我死了,他们就可以分我的财产,抢占我的房子。我要诅咒他们全渴死,全被狼吃掉,全部热死在沙漠。“呼——”这人又放了一枪。

第四声枪响之后,这人已经有些绝望了,他仿佛看到自己被困在沙漠之中,孤身独斗凶残的恶狼,最后,成千上万的恶狼们拖着长长的大尾巴,伸着长长的舌头,向自己扑来……“呼”,这人打出最后一枚子弹。

当这人的同伴带着寻找来的泉水,从四方汇聚到枪声响过的地方时,发现这人早已倒在地上,他把最后的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头颅。

51.不教一秒闲过

不轻易放过闲暇的一分一秒,劳逸结合,才能构筑成功的基础。

英国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年轻的时候,除了写作小说,还要承担全家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烤面包、做菜、洗衣服等。她在厨房劳动的时候,每次都随身携带铅笔和纸张,一有空隙,就立刻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思想写下去,然后再继续做饭。

著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装饰品,那就是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小纸条。杰克·伦敦非常偏爱这些纸条,几乎和它们形影不离。这些小纸条上面写满各种各样的文字: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杰克·伦敦从来都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镜子上的小纸条为他提供了方便;在踱步、休息时,他可以到处找到启动创作灵感的语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也不轻易放过闲暇的一分一秒。出门时,他早已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随时都可以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

若论工作量,很少有人能超过英文《新约圣经》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据他的一位朋友说,莫氏的书房里有三张桌子,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一张摆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在第三张桌子上,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

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

疲劳常常只是厌倦的结果,要消除这种疲劳,停止工作是不行的,必须变换工作。一个人要是能做一种以上的事,他会活得更有劲。即使这件工作无关紧要,只要他喜欢便行。真正的休息需要不断和能力的来源保持接触。就像汽车的电瓶用完了,光是把电瓶拿出来是不够的,一定要把它拿去充电,得到新的能源,才能够再使用。

历史上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善于挤时间的能手。巴尔扎克在20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90多部作品,塑造了2000多个不同类的人物形象,他的许多作品成了世界名著。他的创作时间表是:“从半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说,在圈椅里坐12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然后从中午到四点校对校样;五点钟用餐。五点半才上床,而到半夜又起床工作。”有时手指写得麻木了,两眼开始流泪,太阳穴在激烈跳动,他喝一杯咖啡,又继续写。有时,他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曾经一夜写完《鲁日里的秘密》,三个通宵写好《老小姐》,三天写出《幻灭》的五十页开头。有一次,他写作了十几个小时,实在支持不住了,就跑到朋友家,一头栽倒在沙发上,请朋友一小时后叫醒他。后来,因误了时间,气得他大发脾气。

巴尔扎克说:写作是“一种累人的战斗”,就好像向堡垒冲击的士兵,精神一刻也不能放松。一些传记家介绍说:“每三天他的墨水瓶必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

和巴尔扎克一样珍惜时间,牛顿、居里、爱因斯坦、爱迪生等都是一些连坐车、散步、等人、理发时间都用于思考问题的挤时间的专家。

时间有独特之处,它有时过得慢一些,有时过得快一些,有时它停了下来,呆住不动了。有的时候,特别敏锐地感到时间的步伐,这时,时间飞驰而去,快得只来得及让人惊呼一声,连回顾一下都来不及。而有时,时间却踯躅不前,慢得像粘住了一样,简直叫人难受。它突然拉长了,几分钟的时间拉成一条望不到头的线。”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正是知道时间的这种特性,不断充实时间的容量,就像盖楼房一样,本来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地基,盖起楼房却可以占据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平方米的空间。

充实时间容量的好办法就是挤。

工作要挤才紧张,时间要挤才充裕。

52.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前进的方向

决定你能否成功的,不在于你拥有什么,受到什么阻力,而是在于你能否在黑暗中,始终把握住自己前进的方向。

一个商人在翻越一座山时,遭遇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山匪。商人立即逃跑,但山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时,商人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山匪也追进了山洞里。

在洞的深处,黑暗中,商人被山匪逮住了,遭到了一顿毒打,身上的所有钱财,包括一把准备为着夜间照明用的火把,都被山匪掳去了。

幸好山匪并没有要他的命,之后,两个人各自再寻找洞的出口。

这山洞极深极黑,且洞中有洞,纵横交错。两个人置身洞里,像置身于一个地下迷宫。

山匪庆幸自己从商人那里抢来了火把,于是他将火把点燃,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给他的行走带来了方便,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因而他不会碰壁,不会被石块绊倒。但是,他走来走去,就是走不出这个洞。最终,他力竭而死。

商人失去了火把,没有了照明,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得十分艰辛,他不时碰壁,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但是,正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他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洞口透进来的微光,他迎着这缕微光摸索爬行,最终逃离了山洞。

没有火把照明的人最终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却永远葬身在黑暗之中,从中我们是否应该得出某种启示呢?

53.细心体验,用心生活

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把握每一个契机,审慎地判断,用心地体验,生命必得丰收。

中国的藏传佛教有“活佛转世”之说。老喇嘛临终前告诉弟子,来世将投胎为一名他所熟悉的妇女的儿子。一年后,这名妇女临盆生下一个男孩。虽然这位母亲丝毫不知道老喇嘛生前的决定,但是一直非常谨慎的教育他。她希望男孩能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熏陶,早日出人头地,成为一代宗师,到后来,似乎所有的迹象都显示:她的新生儿子就是老喇嘛的转世灵童。信教的人们准备了丰盛的供礼,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来庆祝。男孩到八岁,才离开家到寺院去修行。冥冥中似乎一切的因缘都成为助力,推动一个人的生活目标。

生活中其实没有太多的意外,因为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深藏着意义,一草一木都有来头。冥冥之中始终存在着一股神秘而微妙的力量,紧紧环扣住你的现在和未来。这条看似陌生的道路,时时有冲击,不断有背后的挑战,让你成长。扎实生活过每一分钟,是展臂迎接丰富的人生的开始。当你细细体验生活时,就能怡然自得,品尝它的酸甜。只要不因渐行渐远而迷失大方向,仍然坚持着你的信念,继续努力走下去,不论个人的目标是否清晰,都要认真活过每一分、每一秒。

用心生活的前提,必须是时常拥有追求目标的自觉性。细心体味生活,时时检视走过的路,小心掌握各种经验所传达的讯息,聆听冥冥之中的暗语,从小到大,都有人告诉我要活得好。“好”来自于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自信和体贴。生活中的各种经验,不论是自我探索或是与他人交往,都会赋予生命不同的光彩。所以过“好”生活就要时时刻刻全力以赴向大目标冲刺,把它当作生活最高指令。人说“胸中有了大目标,千斤重担不弯腰。”朝着目标奋斗前进,生活将变得多彩多姿。“大目标”可以是理想、志向的代名词,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可见,志向应立得远大。这样使奋斗有余地。在大志向下面还可以细分出若干个目标,像里程碑一样,一个个树立在未来的路上。

在生活中,确切地说,在有目的的生活中,必然也必须时常接触他人,面对自我,我们都不是在真空中生活。在竭尽所能去达成生活目标的同时,还要适时地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洗礼,除旧布新,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过着有目的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事事顺心;相反,你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每一次的挑战与挫折,都是值得记取的经验教训。如果能以开放的心情接受,会使生活的触角更加延伸,生命的视野因而拓展,朝着目标大步前进。

生命应是一气呵成。发现自己已至中途而想抽身,绝对为时已晚,前尘往事都已如覆水难收。如果你能放弃原地踏步的念头,继续追求,不断成长,用心去走过生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你已经不知不觉达到了原定的目标,生活之路上多了一个胜利的花环。

54.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牢”破了,羊“亡”了,你丢的只不过是几只羊罢了,及时补好你的“牢”,你不是可以再养几只羊吗?何必急于放弃呢!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圈羊,他把羊圈封得严严的,心想这下可以高枕而卧,不怕狼给叨走了。年长日久,他也没有注意。然而,一天早起去看他的羊,发觉羊圈侧面有一个裂洞,上面露着斑斑血迹,羊显然少了。他伤心坏了……

他又开始动手补起洞子。邻居见了就劝他“别补了吧,羊已经丢了,补好又有什么用?”……

这就是那个古老的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它说的是,一个人犯了错,再去惋惜弥补,那个错也是难以挽回了,尤其是在决定自己命运、前途的事,这种错已经铸成,是很难改回的。

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重大的错也是可以挽回的!

然而,社会上“亡羊”而不知“补牢”,铸错而不去弥补的却大有人在。在工作上恣意放任,不负责任,造成了工作失误,他不是去弥补,去将失误扭转,而是去挖空心思,掩盖事实,终于造成东窗事发,身败名裂。在生活上,放荡自我,不务正业,不知重振旗鼓,再扬生威。为人处世上,心怀狭隘,言语伤人,人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一脸得意和狂荡。

当初,项羽一败,“亡羊”而不“补牢”,自暴自弃,无颜见江东父老,遂于乌江自刎,轻易地将江山捧手让给刘邦。若他能够“补牢”,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最终成败是难以预卜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人生在世,错误也是难免。错了能去修正、修补,就能获得别人的谅解。

55.你能左右自己

当快乐与烦恼受外界环境左右时,受此影响的人常常表现喜怒无常,常让别人束手无策,别人只好对他避而远之。结果使他的心情很压抑、沉重,更加苦恼、烦躁。他十分想得到帮助。

其实,这样的苦恼仍需自己解决。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认知评价系统如何对外界刺激应答和选择。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学者向南隐问禅学,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但他还是继续地倒,学者说:“师傅,茶已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师傅说:“您就像这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您若是不首先把您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您说禅,只有心虚才能容道。”可见,您如果心中有自己的成见,认为人们不可能征服烦恼,那么,就听不见别人的箴言了。

人,一旦降临这个世界,便陷入动荡不定的境遇之中,悲哀、愤怒、忧虑、愧疚和烦恼可能会不间断地困扰着每个人,给人们的精神套上沉重的枷锁。面对现实的挑战,您能抵御消极情绪的袭击吗?您能征服烦恼吗?您能够主宰自己吗?回答是肯定的。只要您相信: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您的认知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