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懂得选择不要放弃
48460600000025

第25章 在人际交往中游泳(9)

唐太宗有次问魏征:“如果你的进谏我没有听取,再同你说话时,你为什么不应答呢?”

魏征回答说:“我认为一件事不可以三番五次反复劝谏。如果陛下不听从,而臣子让步了,那么你还将照样做,所以我不敢应答。”

李世民说:“应答了再劝谏也没有关系呀!”

魏征说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听从,背后议论’。臣内心知道不对,却满口应承,这难道是臣子应持的态度吗?”

说话并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时反而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正确把握说话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混好一生的基础。

37.面对仇恨,选择宽恕

原谅别人,是对待自己的最好方式。因为释放了自己,才能有健康自由的心态。

两个朋友在吵架,吵到最后只想不见对方,原本很好的朋友,却因一次次的争执,而成陌路。

甲是重视隐私的人,乙是喜爱分享的人,常常甲向乙说些秘密时,乙又说了出去。甲一次次地忍耐,乙一次次地再犯,最后,天真的乙说:“把过去的一切都忘掉,我们重新来,我愿意改!”

你想,有可能吗?发生的一切都已发生了,乙只想要甲“忘掉”,那些信任已被乙一次次地破坏了,现在,乙要求一切重来,如果你是甲,你愿意吗?

甲不愿意,乙也很气:“她就是不肯原谅我。”乙忘了,原谅这个东西是不能要求和勉强的,越是如此,越是得不到。也许,乙该做的只是道歉。她如果愿意道歉,一切都会有所不同,但她自觉没有错,甲的态度也令乙不满了,所以,乙也不愿原谅甲。

甲和乙都胶着了,因为不肯原谅。有一位台湾作家曾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例故事:有一个妇人,平时温文有礼,也很懂得持家,常常一大早就在家门口洗衣服,但她有一个不定时发作的毛病:发疯。

她可以黄昏时拿把菜刀、棍子在家门口破口大骂:也可以一大早就如此。刚开始,人们以为那是谁家的广播剧,后来才知道,是这位妇人在发泄情绪。

她最常骂的是:“我不甘心。”“你这疯人,总有一天有报应。”“你去给车撞死。”“你怎可以骗我!”

妇人曾被信任的朋友骗过,向她借钱,借了之后人家就跑了,妇人初期是不能接受,但也算平静,十多年后就成了如今模样,十多年来她不能原谅朋友,将怨气积在心中,将自己积出病来。

有人给宽恕作了一个十分美的比喻,他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我们常常自己的脑子里预设了一些规定以为别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对方违反规定就会引起我们的怨恨。其实,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规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大多数人都一直以为,只要我们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也就是说:“只要我不原谅你,你就没有好日子过。”而实际上,不原谅别人,表面上是那人不好,其实真正倒霉的人却是我们自己,一肚子窝囊气不说,甚至连睡都睡不好。没多久就积出病来。

下次觉得怨恨一个人时,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你的感觉,感受一下你的身体,你会发现:让别人自觉有罪,你也不会快乐。

讲到这里,你或许会问:如果有人做了非常恶劣的事,我还要原谅他吗?那么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九八七年一月,一名精神病患者持枪冲进山迪·麦葛利格家,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这场悲剧使山迪陷入痛苦的深渊,几乎没有人能体会他的悲痛与愤怒。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在朋友的劝慰下体会到,要使自己的生活步上常轨,惟一办法是抛开愤怒,原谅那名凶手。目前,山迪把所有时间用来帮助别人获得心灵的平静及宽恕他人。从他的经验可以证明,即使是遭逢剧变所引起的怨恨,在人性中也依然可以释怀。如果你问山迪,他会告诉你,他抛开愤怒是为了自己,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

令人心碎的事、大病、孤寂和绝望每个人都难以幸免。失去珍贵的东西之后,总有一段伤心的时期。问题是,你最后到底变得更坚强还是更软弱?原谅别人,是对待自己最好的方式,因为释放了自己,才能有健康自由的心态。

正如耶稣基督受人迫害时说的,“原谅他们(迫害者)吧,他们在做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啊!”许多的人,他们疯狂地做出一些错事的时候,就是和动物一样的不自知、不自愧也不知道理的。如果你比他们更有思考力,更知对错,就应可怜他们的不觉醒,就应帮助他们学会达到像你一样的觉悟。深怀这样的悲悯心,还有什么过错不能宽谅呢,还有什么别人的过错会使你耿耿于怀,烦恼痛苦呢?

38.你可以选择说“不”

在不利的环境下勇于说“不”,不但是对自我的尊重,而且只有我们尊重了自己之后,别人才会懂得如何尊重我们。

阿杰刚参加工作不久,姑妈来到这个城市看他。阿杰陪着姑妈把这个小城转了转,就到了吃饭的时间。

阿杰身上只有五十块钱,这已是他所能拿出招待对他很好的姑妈的全部资金,他很想、找个小餐馆随便吃一点,可姑妈却偏偏相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阿杰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随她走了进去。

俩人坐下来后,姑妈开始点菜,当她征询阿杰意见时,阿杰只是含混地说:“随便,随便。”此时,他的心中七上八下,放在衣袋中的手里紧紧抓着那仅有的五十元钱。这钱显然是不够的,怎么办?

可是姑妈一点也没注意到阿杰的不安,她不住口地夸赞着这儿可口的饭菜,阿杰却什么味道都没吃出来。

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了,彬彬有礼的侍者拿来了账单,径直向阿杰走来,阿杰张开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姑妈温和地笑了,她拿过账单,把钱给了侍者,然后盯着阿杰说:“小伙子,我知道你的感觉,我一直在等你说不,可你为什么不说呢?要知道,有些时候一定要勇敢坚决地把这个字说出来,这是最好的选择。我来这里,就是想要让你知道这个道理。”

这一课对所有的年轻人都很重要:在你力不能及的时候要勇敢地把“不”说出来,否则你将陷入更加难堪的境地。

“能帮上忙我很快乐,但是我也不想因帮忙而得到不尊重的态度。有回午夜时分一个陌生的太太,说要将她的三个孩子送来我家,且负责上下学、伙食和床边故事,还说是对我放心才给我带。另一回,也是带人家的小孩,小孩的父亲怪我伙食不行,还说我没教孩子英文、珠算、数学!还有一次,人家托我带孩子,说好晚间八点准时到,结果我等到十二点还没到!打电话去问,说是“误会”,就不了了之。上班时,会计小姐在年度结算,托我帮忙,我算得头昏脑胀,她小姐说去喝茶快活去了,末了,还怪我算太慢,害她被老板骂。”

一位曾以助人为乐趣的小姐唠叨说。

学会说不,是种自我尊重,尊重了自己之后,别人才懂得如何尊重我们。一味的好心,不止加重了别人的依赖,也加重了自我的负担。

这种好心,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39.莫为名利遮望眼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我还是要奉劝各位:少一点欲念,多一点超脱,谨慎决择,到了你出名的时机那一刻,你定会成功的,莫为名利遮望眼。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谨慎决择。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

小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己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须要走到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选择呢?

著名的京剧演员关肃霜,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关肃霜等九名演员义务瞻养失子老人》的报导,同时收到了报社寄来的湖北省委顾问李尔重写的《赞关肃霜等九同志义行之歌》的诗稿校样。这使她深感不安。原来,京剧演员于春海去世后,母亲和继父生活无靠,剧团的团支部书记何美珍提议大家捐款义务瞻养老人,这一活动持续了二十三年,关肃霜开始并不知晓,是后来知道并参加的。但报导却把她说成了倡导者,这就违背了事实。关肃霜看到报导后,立即委托组织给报社覆信,请求公开澄清事实。李尔重也尊重关肃霜的意见,将诗题改成“赞云南省京剧院施沛、何美珍等二十六同志”。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了激战,最后将日军打败,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作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照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是一个在战斗中表现极为普通的人,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心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副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每天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同样得到了飞来之美名,关肃霜和海斯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各异。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像关肃霜,就活得真实、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安然。

如果真有人对此能坦然受之,那这个人的品质也就算恶得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