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典型的农业大省,自然资源丰富但地理条件险恶,交通蔽塞,加之近现代工业文明和工业城市发展缓慢,对外经济贸易极为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四川的城市化发展相当缓慢,较于我国城市化平均水平而言,是城市化率较低的一个省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四川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化进程加快,成为城市化行列中的后起之秀。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巴蜀大地有着极深的情结。他出生于四川广安,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五四运动之际,他在重庆就读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35年他作为中央秘书长与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四川,翻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1949年他与刘伯承、贺龙统领大军,解放了川康云贵;随之他主政新中国的大西南,指挥进军西藏,兴修新中国首条铁路——成渝路,直到1952年7月才离川进京。新中国成立之后,邓小平九次回川视察,在巴山蜀水间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凝结着浓浓的乡情。邓小平的城市化理论在四川得到了深入贯彻,从“三步走”战略到“南方讲话”,这一系列融入了邓小平同志城市化思想的精髓都在四川的城市化建设中得到了实践,并促进了四川城市化的新发展。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国,四川用铁证记录着这一笔厚重的历史,也激励自己继续昂首阔步。
第一节四川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状况
一、四川省情况概述
1.地理与地形
四川简称川或蜀,是我国的一个内陆大省。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部的长江上游,青藏高原东缘,云贵高原北侧,界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1012之间,东邻湖北、湖南,南连贵州、云南,西依西藏,北靠青海、甘肃、陕西。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南北最宽为900多公里,面积5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94%,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居第五位。省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20个县、4个自治县及43个市辖区。省会是成都市。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阶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以西为高原山,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川西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省内第一高峰;经东为四川盆地,由海拔750米以下的盆地底部和2000米左右的盆周山地组成。
四川省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分布面积最广。全省各种地貌类型占全省总面积为:平原7.85%,台地1.57%,浅丘5.35%,深丘4.59%,低山15.15%,低中山15.54%,中山20.66%,高山22.22%,极高山1.81%,高平原(高原)3.83%,另有水面及冰雪面积0.82%。山地总面积占73.89%。
2.自然资源
(1)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四川有河流1400多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43条,蕴藏了丰富的水资源和巨大的水能资源。省内河流年径流量约2600亿立方米,居全国之冠。主要河流多流经峡谷,汹涌湍急,形成优质能源。全省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5,其中技术开发1.03亿千瓦,居全国首位。特别是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约占全省水力资源的3/4,可建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的站址有200多处,百万千瓦以上水电站的站址有20多处。
四川的地下热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全省已发现温泉(群)354处,地下热水钻孔114个。在众多的温泉中,水温90°C以上的沸泉群1处,60℃~90℃的高温泉40处,40℃~60℃的中温泉134处,水温25℃~40℃的低温泉119处。四川的地下热水及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四川属于长江水系。长江横贯全省,宜宾以上称金沙江,宜宾至合江县河段又名川江或蜀江。川江河段长293公里,出川断面控制流域面积65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经流量2693亿立方米。川江北岸支流多而长,有著名的岷江和沱江。南岸河流少而短,呈极不对称的向心状水系。
四川的天然湖泊虽有1000多个,但水域面积多不大,一般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较大者有泸沽湖,位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县之间,面积72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700米,是高原上的一个断陷湖。邛海,古名邛池,位于西昌市东南5公里,水域面积31平方公里,最深处34米,是四川最大的湖泊,湖面海拔1510米。马湖,又名龙湖,位于雷波县东北约25公里的黄琅区,湖面海拔1100米,面积约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60米,蓄水3亿立方米,是一个地震湖泊。新路海,位于甘孜州雀儿山东南麓,海拔4118米,为冰蚀湖,也是四川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1公里。
(2)生物土壤资源丰富。四川虽然在第四纪中出现过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寒暖交替,但受冰川影响较小,尤其是川西南河谷和四川盆地,保存有大量的古老植物种属,并成为植物分化、繁衍的中心。全省森林面积1351.58万公顷,树种繁多,仅高等植物就有300科,1860属,10000种左右,占全国总数1/3以上,裸子植物居全国第一。珍贵树种数量多,中国的水杉、银杉等“活化石”树种有1/5生长在四川。脊椎动物种类有11247种,占全国的45%以上,多为珍贵、稀有的动物,全国重点保护的359种脊椎动物中,四川就有133种,占全国的37.05%。举世闻名的大熊猫,主要生息于四川境内4个山系的33个县和保护区内。
土壤类型丰富,垂直分布明显。平原、丘陵主要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等,是全省农作物主要产区。高原、山地依海拔高度不同分别分布不同土壤,其中多数有利于不同作物的生长。四川大部分地方为紫色土,土壤发育浅,肥力高,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是四川分布面积最广的土壤之一。盆地四周的山地、盆地内沿江两岸及川西平原的阶地和丘陵上,分布着黄壤,自然肥力较高,但黏性重,酸性强。在盆地的山地中,还分布有黄棕壤与黄褐土。
川西南山地河谷遍布红壤及黄红壤,土壤肥力低,主要在安宁河、金沙江、雅砻江谷坡阶地以及湖盆台地。川西北高山分布着大量的森林土草甸土。沿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上游河谷两侧分布有棕壤、暗棕壤、褐土等。
3.人口及构成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四川省全年出生人口77.6万人,人口出生率9.54‰;人口自然增长率2.39‰。年末常住人口81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增长0.1%。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043.6万人,乡村人口5094.4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37.4%,比2007年提高1.8个百分点。由于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综合原因,全省人口分布差异明显:
第一,省辖市人口主要集中于盆地内部的岷江、沱江、嘉陵江和长江流域,其中又以盆地中心、河流沿岸和主要城镇及工矿区最为集中。除攀枝花市等少数工矿型城市以外,省内重要城镇均在本区。成都、内江、乐山、泸州、宜宾、南充、遂宁7市共有人口4267万,占全省21个市(州)总人口的51.3%。成都市人口约997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98人,其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均居全省之冠。
第二,东部平原和丘陵区人口较多。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的成都平原,人口密度却最大(每平方千米564人)。盆中丘陵人口达5156万,在各区中人口数量最多;川西北高山高原面积广阔,占全省的43.4%,但人口数量最少,仅132万,人口密度也最小(每平方千米仅为9人)。从总体态势上看,全省可以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东缘一线为界,以东地区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0%以上,汉族为主;以西大片地区人口不足总人口的10%,主要为少数民族。
4.能源与交通
(1)矿产能源。四川是中国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现已发现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达90种,其中35种在全国名列前五位。据不完全统计,除石油、天然气外,探明储量的矿产地1383处,开发利用矿区576处,其中矿床1277处,大、中型矿床546处。四川的矿种多而全。如钒钛磁铁矿集中在攀西地区,就近还有一定规模的富铁矿床;钙芒硝集中在成都平原,磷矿集中在绵竹、什邡、汉源、马边、雷波一带;岩盐集中在自贡、威远、南充、盐源等地区;煤和硫铁矿主要集中在川南地区;铜、铅、锌集中地分布在会理、会东一带。四川的矿藏中矿床的共生、伴生组分比较多,有利于综合评价、综合开发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除铁、钒、钛外,伴生有铬、镍、钴、铜、镓、钪及铂族元素;龙门山的什邡市磷矿有硫、磷、铝、锶和稀土碘等共生和伴生;白玉呷村多金属矿床除银、铅、锌外,伴生有铜、金和稀有元素多种;盆地中的盐卤水除含盐外,还有锂、铯、铷、锶、溴、钡、硼、碘等伴生。中、低品位矿石多,富矿相对较少。
四川油、气资源以天然气为主。四川石油资源储量很小,天然气资源则遍布于盆地内12个市、州,且气田气占98%以上。随着勘探的进展,气田数和储量还在不断增加。四川是中国天然气尤其是气田气分布最集中的省份,石油天然气资源形成了以气为主的局面。天然气以中小型气田为主。目前已探明的气田中,储量大于100亿立方米的只有威远、卧龙河、中坝和古老的自流井气田4个。已探明的油气资源,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内,盆地的东、西、南、北、中均发现有工业性油气流。其中盆东、盆南、盆西南和盆西北地区以天然气为主,盆中则以石油为主。
(2)交通。铁路是四川沟通省内外运输的大动脉。目前,四川省铁路已形成包括宝成等5条铁路干线、8条铁路支线和4条地方铁路组成的铁路网。宝成复线电气化铁路连接陇海线,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襄渝铁路与达成铁路连接,是四川与湖北间的重要通道。成渝铁路沟通巴蜀,同时也是四川通往贵州及华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成昆铁路南接南昆线,是成都至北海、至海边最近的铁路线。还有已通车的内江至昆明、达州至万州铁路,将继续完善四川与邻省市的铁路交通状况。
全省公路以成都为中心,干、支线公路呈辐射状分布,同时,又辅以东西、南北线路的相互交织。成都是国家级公路主枢纽之一,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是四川省与重庆直辖市之间的公路交通大动脉。它全长340.2公里,于1995年全线开通。此外,成都-都江堰、成都-广安-达州、成都-广元、成都-绵阳、成都-乐山、成都-雅安以及内江-自贡-宜宾等高速公路也在四川的公路交通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四川的航空事业发展很快,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成为中国四大航空港之一。省内民用航空机场已发展到10个(成都、泸州、宜宾、达川、西昌、南充、广元、绵阳、九寨、攀枝花)。
截至2008年,四川公路、铁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017.2亿吨公里,增长10.2%;完成旅客周转量996亿人公里,增长2.8%。
此外,四川还是全国水运发达的省份之一,长江横贯全省,是水路运输的干线,并与岷江、金沙江等支线沟通,在境内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路运输网络。四川水路主要有金沙江段、长江段、沱江和嘉陵江水系水域。其中,金沙江新市镇以下,岷江乐山以下,嘉陵江阆中以下常年可通轮船,乐山、宜宾、泸州是水路干道上的重要城市。全省航道总里程11725.78公里,共有61个港口。
5.文化旅游
四川旅游资源丰富,其自然及人文景观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光。2007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217.3亿元,增长24.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70.9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1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8569.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79.9亿元。
当前全国33处世界遗产中,四川省占据5席,数量居全国第一。近3年来,5大世界遗产地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66%,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的93%,成为带动四川省旅游发展的龙头和主要支撑。与此同时,《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及配套管理办法、《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颁布,将世界遗产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川现有世界遗产4处,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5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0座。省会成都市在2007年成为国家旅游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共同确认的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