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48455800000054

第54章 小便不利(2)

【按语】

本例为老年女性,且患病日久,肾精不足则阴阳两伤,故夜尿频、畏寒,双膝关节痛为精阳虚衰,寒湿之邪易袭。方用金匮肾气丸以养阴补肾,温阳化气以助膀胱气化。《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第十五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肾气丸补阴之虚以生气,助阳气以化水,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证自除。方中冬瓜皮、防己以利水消肿而不伤正气,牛膝补肾壮腰膝,独活祛风除湿止痛,木瓜养阴舒筋活络。二诊加瞿麦是因为肾精不足,以防邪犯,以清热利尿。三诊加乌药温经散寒止痛,加山茱萸涩精养阴。四诊加猫须草清热解毒不伤正较平和。

【病例9】黄某,女,24岁。尿频数月,得寒冷及夜间加重。舌淡苔薄,脉沉细。辨证:肾精虚衰,气化无力。

治则:养阴补肾,温阳化气。

处方:败酱草30g,瞿麦30g,甘草20g,土茯苓50g,熟地黄50g,桂枝5g,山茱萸20g,山药30g,牡丹皮15g,桑寄生20g,黄芪50g,乌药15g,7剂,水煎服。

二诊:舌淡苔薄,脉细滑。上方加狗脊30g,7剂,水煎服。三诊:舌淡苔薄,脉弦细原方加蒲公英30g,7剂,水煎服。四诊:舌暗红苔少,脉细。上方加黄精50g,10剂,水煎服。

五诊:近2日又尿频,少寐。舌淡红少苔,有瘀斑,脉弦细。上方减狗脊,加血余炭15g,7剂,水煎服。

【按语】

古人称此为小便不利病。依证应属寒邪伏留,与水相结,结必有热,因于其寒虚互结,故不显其症,治以补肾温阳利水法。

【病例10】褚某,男,20岁。夜尿频3个月,多思,食纳差,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辨证:脾肾两虚,膀胱失约。

治则:温肾健脾缩尿。

处方:黄芪50g,桂枝10g,熟地黄30g,杜仲30g,续断20g,桑寄生30g,茯苓20g,乌药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舌红苔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竹叶10g,山药40g,7剂,水煎服。

三诊:舌淡苔白。停药尿频又重。处方:上方加黄芪50g,肉桂5g,7剂,水煎服。

【按语】

多思伤脾,累及于肾,此累及传变,无有实邪。治当安脾益肾,脾伤为本,然病属少年,肾虚不易,故亦应有其小邪伏留,未成癃闭,之前多有此症先治以调补脾肾,继加消积通利之品。

【病例11】黄某,女,57岁。尿频,尿浊,不痛3年。冷热不适,舌淡红,脉细。辨证:虚实夹杂,气机燥涩。

治则:清热利水,散结润燥。

处方:当归20g,浙贝母15g,苦参10g,瞿麦30g,败酱草30g,皂角刺20g,萆薢20g,地锦草20g,血余炭15g,7剂,水煎服。

二诊:腰痛得冷甚,尿仍频,浑浊,排便难。处方:上方加大黄5g,生白芍30g,乌药10g,减苦参,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小便不利日久,气机燥涩,故应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化裁,以治疗气机燥涩之小便不利,当归贝母苦参丸原方本为《金匮要略》中治疗妇人妊娠小便难之方。当归养血润燥,贝母利气散结,苦参清热利尿散结,全方共奏清热利水、散结润燥之功,而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且患病日久,一派血虚不润之象,故应用本方加瞿麦、败酱草、地锦草以清热解毒利尿而袪邪气,皂角刺、血余炭活血化瘀散结,以防邪结,萆薢分清降浊,为治小便浑浊之要药。二诊加大黄、生白芍清热润燥泻大便,乌药温经散寒止痛。

【病例12】阎某,女,尿频、急,腰不适,舌红苔薄,脉沉细。辨证:气机燥涩。

治法:清热利水,散结润燥。

处方:当归20g,浙贝母15g,苦参15g,连翘30g,蒲公英30g,瞿麦25g,乌药15g,皂角刺15g,石见穿20g,黄芪5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尿急,头晕气短,舌暗红苔白,上方加川芎25g,银杏(捣)5g,7剂,水煎服。

三诊:晨起尿急而细,余尚可,舌红苔薄黄,脉细。上方加白芍30g,土茯苓30g,地锦草20g,14剂,水煎服。

【按语】(略)

【病例13】王某,女,28岁。得冷即尿频,不痛。手足寒。舌红苔薄白,脉细。辨证:膀胱虚寒失约。

治则:补肾温阳暖胞。

处方:桂枝10g,茯苓20g,乌药15g,当归20g,小茴香15g,瞿麦30g,败酱草30g,熟地黄50g,杜仲20g,7剂,水煎服。

二诊:寒轻,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上方加吴茱萸15g,炙麻黄1.5g,减桂枝,7剂,水煎服。

【按语】

素体阳虚,肾阳不足,则固涩膀胱之力欠佳,故得寒即小便不利,虽有寒邪但未郁而化热故以小便不利为主而不痛。因此方中以桂枝温肾通阳,助膀胱气化,乌药、小茴香温经散寒,熟地黄、杜仲以补肾益阴,当归以养血温经散寒,茯苓淡渗利湿,瞿麦、败酱草清热祛邪而不伤阳气。全方共奏补肾温阳,利尿之效。二诊有化热趋势减桂枝,加吴茱萸温经散寒,酸涩止小便,加炙麻黄清轻宣利。

【病例14】

刘某,男,46岁。半个月前尿频、急痛,静脉滴注药物半个月缓解,现略尿频,近日又牙痛,目微赤。舌红苔厚,脉弦细。

辨证:邪伏下焦,与水相结。治则:清热利湿利气机。

处方:杏仁15g,生薏苡仁30g,通草15g,夏枯草30g,生石膏10g,莪术25g,土茯苓50g,小蓟30g,白茅根30g,败酱草30g,竹叶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尿略频,眠差。舌红苔薄黄,脉细。处方:竹叶10g,远志20g,黄柏20g,瞿麦30g,萹蓄30g,滑石15g(包煎),黄芩15g,甘草20g,杜仲30g,桑寄生30g,7剂,水煎服。

三诊:尿频好转,失眠。舌暗红苔厚。处方:上方加半夏15g,莪术25g,7剂,水煎服。

四诊:舌暗红苔白,停药又尿频,少腹胀,处方:猪苓25g,瞿麦30g,滑石15g(包煎),白术30g,泽泻15g,桂枝5g,茯苓15g,莪术30g,小蓟50g,10剂,水煎服。

五诊:上方加黄芩15g,竹叶15g,6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淋证,半月未解,仍有余邪,邪从下焦循经浮传于上,治以通利湿热。二诊好转,失眼为积火扰心,故以清心利尿之方。三诊加半夏、莪术消积火。四诊为余邪又复,随证以五苓散加消积利尿之品。

【病例15】

胡某,女,53岁。反复尿频6年,现心烦,胸闷,乏力,不肿。舌红苔厚腻,脉细弦。实验室检查:尿素氮14.69mmol/L,肌酐209μmol/L,尿蛋白(±)B超示:右肾萎缩。

辨证:风邪夹湿,郁于气分,内传于肾。治则: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处方:杏仁15g,白豆蔻5g,桔梗10g,厚朴15g,半夏15g,薏苡仁30g,通草15g,竹叶10g,甘草15g,太子参30g,7剂,水煎服。

二诊:上症状好转,舌红苔白。上方加瞿麦30g,黄芪50g,7剂,水煎服。

三诊:仍乏力,余症轻,舌红苔厚而白,脉细。上方加桑寄生30g,7剂,水煎服。四诊:体力可,咽痛,不烦,胸不闷,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加玄参15g,甘草15g,枇杷叶20g,7剂,水煎服。

五诊:化验尿素氮7.02mmol/L,肌酐128μmol/L,症均减轻,舌红苔薄白,脉细。上方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但现在表现为湿郁气机不利之证。本例为感受风热邪气之后,邪结未退而郁阻气机而致气机不利更甚。故见心烦、胸闷、乏力、舌红苔厚之象。故治疗时首先应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湿热得去后再佐以利尿之品。故方以三仁汤为主方,因无小便涩痛,故去滑石,加甘草、太子参补气健脾助化湿。二诊时湿已渐去,故见舌象为舌红苔白,于上方加瞿麦渗导水气于下,黄芪补气利水。三诊时苔又厚,于上方加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去风湿。四诊时咽痛,于上方加玄参、甘草、杷叶养阴清热利咽止痛。五诊时明显好转,继服上方。此例为表里同病,表病传里而邪未解,疾病的重点在表,故不可攻里,表解不传里则里自和,在很多慢性肾病的传病治疗中应注意这一点。

【病例16】贺某,女,51岁。尿急2个月,不痛,腰痛。舌暗红少苔,脉弦数。辨证:邪结膀胱,气化不利,伤阴。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利尿。

处方:土茯苓30g,瞿麦30g,败酱草30g,当归15g,黄芪50g,天花粉20g,甘草20g,银杏(捣)5g,蒲公英50g,熟地黄5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腰痛减,自汗多,乏力,舌暗淡苔白,脉细滑。上方加仙鹤草50g,生牡蛎50g,7剂,水煎服。

三诊:胸咽干痛,颌下肿痛,舌淡红苔白,脉弦细。上方加地丁30g,连翘30g,瓜蒌皮15g,7剂,水煎服。

四诊:腰胸略痛,颌下肿轻,上方加郁金15g,7剂,水煎服。

五诊:尿频稍轻,腰痛,舌暗淡苔白伤苔,脉沉滑。处方:熟地黄50g,山茱萸20g,桑寄生30g,狗脊30g,土茯苓50g,蒲公英50g,瞿麦30g,黄精30g,麦冬20g,乌药10g,7剂,水煎服。

六诊:舌淡红苔白伤苔,脉滑数。口干,上方加杜仲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当是燥邪伏留与水相结,以补肾养阴润燥配苦平之清热利尿之品,当慎用苦寒。

【案例17】

李某,女,58岁。晨起目肿(尿常规,肾功均正常)平素尿频,胸背痛,大便3日一行。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少阴阳郁。

治则:透邪解郁,调畅气机。

处方:柴胡25g,枳实15g,生白芍30g,甘草20g,防己15g,党参30g,附子10g,瞿麦30g,葛根15g,蒲公英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前3日腹泻,后止。肿轻,视物略花,舌淡红苔黄,脉细滑。上方加车前子(包)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因素多尿频,为少阴素有邪伏,少阴阳郁,气机郁遏,不得疏泄,每于晨起而肿,气机畅利则水气以行。故治疗应以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方药以四逆散加味。加葛根升清阳之气;党参补气生津;附子温肾助阳,暖水化气,瞿麦清热利尿;二者仿瓜蒌瞿麦丸温阳化气利水。防己利水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去下焦邪气。全方奏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之功。二诊时加车前子清热利尿,明目。

(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