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
48453700000030

第30章 国际战略环境(2)

(2)世界战略格局。世界战略格局是指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其消长、分化、组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世界战略全局具有重大的影响而又相对稳定的力量结构。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际间的力量对比、利益矛盾和需求,以及基本的战略关系。全面分析与研究世界战略格局,有助于从总体上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在世界全局中的地位,以及战略利益方面的矛盾和需求,有助于对世界形势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作出基本的估计。

(3)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世界各国之间由于战略利益和政策的异同,既可能是对手,也可能是盟友。各国的战略动向,既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和制约。一些实力较强的世界性或地区性的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所推行的战略,对其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与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战略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一定时期内各主要国家的战略及发展趋势,是国际战略环境的重要部分。了解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有助于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上具体地研究国际战略环境,进而对世界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

(4)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最激烈的手段。只要战争的根源还存在,战争与和平就始终是国际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在国际战略环境中最引人注目,也是世界各国研究和制定军事战略时最为关注的中心。

(5)周边安全形势。周边安全形势是指周边国家直接、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其中,周边国家与本国的利益矛盾、对本国的政策企图、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及其部署等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情况和因素,是周边安全形势中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上述五个方面入手研究国际战略环境,对于洞察国际斗争,特别是战争与和平的基本趋势,进而判明对本国战略利益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战略环境

国内战略环境是指对筹划、指导军事斗争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内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它反映了国家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的可能条件与制约因素,决定着战略的基本性质与方向,是制定战略的依据。

国内战略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其中,国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综合国力状况对国内战略具有最直接的影响。

(1)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战区)的地理位置、幅员、人口、资源、地形、气候以及行政区划、交通、要地等状况。这些地理要素与军事斗争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军事力量生存、活动的空间条件。军队的集结、机动、作战、训练、后勤补给等一切军事活动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地理环境不仅是制定战略的重要客观依据,而且还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加强对地理环境的研究与认识,是促使战略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

(2)政治环境。国内政治环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基本国策,以及国内政治安全形势两个方面对战略影响最大。

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基本国策是国内政治环境的本质和核心,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确定军事斗争目的、性质、任务、基本方针、政策和战略指导原则的政治依据,也是保证战略得以贯彻实施的政治基础;国内政治安全形势,包括一定时期内国内的阶级、民族、宗教、政治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状况以及对政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其中,敌对势力分裂、颠覆国家和发生武装冲突或国内战争的情况,是直接影响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因素,是筹划和指导军事斗争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3)综合国力状况。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实力和潜力的总和。包括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科技与生产能力、社会保障与服务能力以及组织动员能力等。综合国力是军事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是军事理论、作战方法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因此,战略指导者必须立足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实际状况,本着勤俭节约、讲究效益的原则,合理筹划和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与运用,使之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

三、战略环境与战略的辩证关系

(一)战略环境是制定战略的客观基础

战略环境是独立于战略指导者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战略则是军事斗争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国家的战略,无不受一定战略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并随着战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结成法西斯军事政治联盟轴心,并将战火迅速扩大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使众多国家遭受奴役、屈辱或面临严重威胁。这种特殊的战略环境,促使一些战略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对立的国家结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从而使有关各国的战略具有战争时期联合对敌的基本特征。二战结束后,战略环境发生了变化,战时的反法西斯同盟发生破裂。美、苏两国由盟友关系变为敌对关系,并且各自逐步形成并制定了互为主要对手、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

由此可见,任何战略都是一定战略环境的产物,从来就没有脱离战略环境而凭空产生的战略。

(二)客观、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是正确制定战略的先决条件

战略环境是影响战略的客观因素,战略指导者只有了解它、熟悉它,并且认识其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对敌我行动的影响,才有可能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实际上,制定战略的过程就是战略指导者对战略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过程。对战略环境认识和分析得越客观、越准确,所制定的战略也就越符合实际,越有成功的把握。

因此,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战略环境进行客观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和分析,才能将战略建立在对战略环境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而实现正确的战略指导。

(三)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

战略作为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对维持或改变战略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正确的战略可以改变险恶、不利的战略环境,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就充分地证明这一点。相反,错误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战略则会使环境恶化或使困境加剧,导致斗争严重受挫,甚至招致全局的失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因此,战略指导者的责任,就在于制定符合客观实际和斗争发展规律的战略,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创造克服、改变不利战略环境或维护、争取有利战略环境所必需的条件,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把军事斗争引向胜利。

第二节国际战略形势分析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战略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目前总体的情况来看,虽然世界是和平的,世界形势是缓和的,世界各国是稳定的,然而,由于局部战争、局部紧张、局部动荡仍然存在,世界总体和平、稳定的局面依然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威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一、和平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世界和平只是相对的,破坏世界和平的因素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消除,世界和平的问题仍然遭受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和平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局部战争频频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自1993年以来,世界各地发生的或当年仍在持续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逐年上升,其中,1993年34起,当年新发生的有12起;1994年上升到38起,当年新发生的15起;1995年又上升至46起,新发生的11起;仅1998年一年就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30余起。自1990年至1997年间,美国对外用兵共42次,年用兵频率比冷战时期约高出一倍。1999年3月,美国组织部分北约国家对南联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打击,2001年与2003年又纠合英国对阿富汗、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

(2)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独霸世界的“新秩序”,对弱小国家动辄诉诸武力,对自己的盟国则极力推行单边主义。从而使它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世界大国存在着发生新的冷战甚至热战的可能。一旦世界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哪怕只是局部的战争,都有可能由此发展成世界大战。

(3)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的联系日益紧密,给本就不太平的世界局势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方面打着“反恐”的旗号频频地侵略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积极地推行国家恐怖主义,支持右翼恐怖主义特别是民族分裂主义的恐怖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实现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战略。这就势必使世界日益不安宁,而最终点燃起大规模战争的烈火。

因此,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到,和平是存在的,把主要的精力应放在经济建设上;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和平是暂时的、相对的,是面临严重威胁的,坚决反对那种“太平盛世”已经来临,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盲目乐观态度和麻痹思想,紧紧抓住新军事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千方百计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积极地做好应对未来战争的准备。

二、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世界的核心问题

随着东西方关系的逐渐缓和,战争危险减弱,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日渐凸显,并日益恶化,“边缘化”趋势更加严重。突出体现在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和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南北经济关系不平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人均GDP最高的国家其GDP是最低的国家的444倍。据联合国统计,2000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已由1990年的36个增加到48个。1990年中低收入国家的债务总额为1.5万亿美元,至1998年增加到2.3万亿美元。这是因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全球市场与全球金融的制约,很难一厢情愿地按原定的目标和战略实施。一方面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全球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的制约,一国的资源开发利用已不能不顾及发达国家的要求,一国的工业发展规模、产品及相应的生产工艺也会受制于发达国家的要求;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跨国经营的优势,对民族国家经济主权构成巨大威胁。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

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贫穷状态,必将孕育出动乱甚至战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的极端不平衡,也必将导致强国侵略弱国、富国掠夺穷国的动机恶性膨胀,导致各国之间的相互仇视和敌对,从而危及着整个世界的和平。

三、国际战略形势的新特点

近年来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国际战略形势也向缓和的方向发展,在世界经历从两极向多极化转变的过渡时期,国际战略形势逐渐显露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以美苏对抗为特征的两极国际军事格局的终结,同时也导致了世界军事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力量占据着极大的优势。尽管它的经济在连续十多年的增长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但它在国际舞台上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处于“超级”或“超强”的地位。同时,由于世界战略格局的转变具有渐进性,这将使美国“一超独霸”的局面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美国也意图凭借其日益增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优势,企图利用2015年以前的“战略机遇期”,将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对美构成战略威胁的新对手作为首要的目标,以确保“美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和巩固“既定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

(二)以其他战略力量迅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发展

冷战结束后,世界战略格局开始进入有史以来最激烈、最动荡、最复杂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期内,国际战略格局呈现出“一超诸强,多元争极”的基本态势。称霸与反称霸,单极与多极的斗争将极为激烈。因此,世界各种力量都在抓紧时机,发展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力量,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提高自己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突出表现在战后的日本、德国迅速崛起,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并且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力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积极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客观上朝着“极”的方向发展,极力争取得到“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