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城与乡:宁夏二元结构变迁研究
48446300000015

第15章 宁夏科学发展报告(8)

1.要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宁夏的高耗能工业和高耗水农业已经引起自治区重视。宁夏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受到水资源的严重约束。近几年虽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但受水资源约束的现实将长期存在。宁夏又是煤炭富集地区,历史上已经形成了高耗能工业格局,宁夏的高耗能工业产值及GDP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全区GDP的20%。高耗能工业是宁夏的支柱产业,宁夏的能耗水平在全国也是最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央既定方针,节能降耗是经济目标,更是政治任务。宁夏高耗能工业盈亏的都是大户,宁夏必须高度重视节能降耗,重视高耗能工业效益的提高。

2.要坚持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我们必须依靠新型工业化才能实现小康社会,我们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和谐社会。宁夏的跨越式发展,不单单是GDP的跨越,更应该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跨越。一是要使居民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要提高人均GDP水平,特别是要改变居民收入水平落后的局面。二是要使居民获得良好的教育,要尽快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更加平民化,教育赶超要先行。三是要使居民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以“少生快富”等更加人性化的计划生育方式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民安居乐业,健康长寿。四是要使居民获得全面的社会保障,增加就业,老有所养,残有所依。五是要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距,打破垄断特权,实现公平分配,建设和谐社会。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19世纪后期,其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积累和资源投入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效率提高驱动的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所谓传统工业化道路就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来提高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则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制度创新和信息化,通过包括农业和服务业在内的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来实现全面的发展。

提高经济效率,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二是积极推进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提高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水平。四是鼓励制度创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五是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的现代部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宁夏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宁党发[2007]34号,2007年4月14日。

[2]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远东出版社,2006年。

[3]杜平:《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定位、重点区域及工业发展问题》,原载吴海鹰主编《中国西部经济与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4]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研究(第三辑)后发优势研究专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5]申晓梅、任勤:《西部跨越式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新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外向发展是宁夏经济增长的唯一出路

迄今为止,宁夏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之上、强调区域内部生产力的非均衡布局,而外向型战略却忽视了介于区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之间的区外市场。宁夏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只有外向发展才是宁夏经济增长的唯一出路,也才能突破宁夏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被屏蔽的格局。宁夏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分工培育内生比较优势,为实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宁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评价:均衡性与倾向性

宁夏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生产力均衡布局的受益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宁夏内部生产力布局也基本是受均衡理论的影响。1983年,宁夏制定了“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扶贫开发方针,要求川区通过各种方式支援山区,山区在控制人口的基础上通过吊庄移民等方式扶贫攻坚。1984年,宁夏提出“加强北部、开发中部、扶持南部”的发展思路,非均衡理念开始萌芽。198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充分发挥农业、能源两大优势,建设银川、银北、银南、固原四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以川济山,山川共济”实际上是宁夏长期处理山区和川区关系的基本指导方针。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受国家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理论的影响,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制定了宁夏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下面我们将宁夏有影响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做一回顾与评价。

(一)建立银川伊斯兰内陆经济特区的设想

随着我国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的建立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建议借鉴国际上建立内陆经济特区和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做法,采用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的优惠政策,选择西北地区某个地区作为向伊斯兰国家开放的试点,推动中国西北开发和向西开放。其中以中国科技大学杨纪珂教授提出的“建立银川伊斯兰内陆经济特区”的设想最为著名。杨教授认为,作为东亚大陆地理中心的银川市是西北地区建立特区的首选。特区设想除了认为银川具有引黄灌区的农业优势和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外,更加强调了两点:一是文化特区与经济特区的结合,特区对伊斯兰国家投资具有吸引力,开放重点是伊斯兰国家;二是城市特区与区域开发的结合,强调建立特区可以带动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是加工贸易型和资源开发型的结合。“建立银川伊斯兰内陆经济特区”的课题1987年由国家科委立项,1988年完成最终论证报告。拟议的银川特区包括文化中心区和经济中心区,建议修建新的银川白鸽机场,特区外围包括两个层次:开发区(川区)和辐射区(山区)。但这一经过专家论证的建立内陆经济特区的设想最终没有得到实施。1991年,起自我国连云港经新疆阿拉山口到荷兰鹿特丹港的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贯通,使人们对向西开放的期望颇高。但除了20世纪90年代初“边贸热”之外,西北地区开辟西部通道的设想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992年,包括银川市在内的内陆省会城市获得开放城市的资格和优惠政策,这是内陆经济特区设想的一个努力的结果。

(二)宁夏黄河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1990年,当时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对宁夏境内黄河流域进行考察后认为:“宁夏经济实质是黄河经济,唯黄河而存在,唯黄河而兴旺,进一步发展宁夏经济,必须以深度开发黄河为突破口。”于是提出“综合开发黄河资源,发展宁夏黄河经济”的战略构想。后经专家论证和完善,形成发展宁夏黄河经济的具体内容,即以水利开发为突破口,以黄河农业为基础,以能源高耗能工业为主导,以沿黄产业带为核心,充分发挥“极化效益”和“扩散效益”,辐射带动宁南山区以及整个宁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经济构想是宁夏第一个试图以非均衡理论来决定生产力布局的发展战略,在当时引起宁夏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出版了《黄河与宁夏———综合开发宁夏黄河资源纵横论》专著(1991年)。黄河经济构想一是强调对黄河资源的综合开发,试图通过促进长期悬而未决的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上马,使宁夏河套灌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自流灌溉区,成为大西北的重要粮仓和副食品供应基地。二是强调流域经济和区域经济。黄河经济构想实际上是1988年由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政府领导提出的“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构想在宁夏的具体体现。理论界更多地研究了黄河上游省区开发黄河资源的设想,也关注了世界大江大河流域开发的实践与经验。我们注意到当时的自治区政府领导认为:黄河经济并非河套经济,而是包括山川、城乡在内的宁夏区域经济;黄河经济并非只是农业经济,而是综合性经济,也强调了通过水电和火电发展能源工业和高耗能工业。由于大柳树工程迟迟未能动工,黄河经济实现宁夏生产力非均衡布局的设想也打了折扣。

(三)“宁夏—沿海—海外”三点一线开放战略

我国的对外开放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先锋和主体,宁夏等西北地区的对外开放长期滞后。20世纪80年代末,出口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学者王建在《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中提出在沿海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大进大出的加工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的重视,为中央制定和提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宁夏“三点一线冶的开放战略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的。“三点一线”开放战略就是加强与沿海港口城市的合作,将沿海城市作为跳板和基地,扩大宁夏与海外的经济技术交流,增加宁夏产品出口和吸引外商投资,出台了鼓励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建立出口商品基地等政策措施。199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的工作思路。在自治区确定的对外交往的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中,把西方发达国家作为重点,要求积极争取引进技术和资金,促进经济和贸易交流;同时也关注了面向中东、中亚、东南亚各国开拓新市场,通过“走西口”促进有伊斯兰特色的经贸交流。对外开放带动战略是“三点一线”开放战略与向西开放的结合。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北开放策略中,陕西提出“加强东线,开拓西线”;新疆提出“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甘肃提出“东西双向对外”;青海提出“扩大国内市场和外贸出口份额,发展西部边境贸易”。宁夏注重向东开放有其合理性。2002年,宁夏进出口额最大的国家是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意大利等发达地区,宁夏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仅占总出口额的2.3%。宁夏直接利用外资来源主要是港澳地区、美国、加拿大、南非等,没有来自伊斯兰国家的投资与技术经济合作。

(四)宁夏经济核心区构想

1998年,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会把银川、吴忠、灵武、青铜峡这一引黄灌区的精华地带确定为宁夏的经济核心区,并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这些地区率先实现经济腾飞,成为宁夏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成为带动宁夏南北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以占全区1/3的人口、1/6的土地成为聚集了全区7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创造了全区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是宁夏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辐射源。核心区构想试图将工作思路从“以川济山”改变为“兴川促山”,通过川区的兴旺,促进和带动山区的发展。核心区构想主要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核心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提出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和前提性的论断,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运用,试图通过对行政、财税、企业、投资、金融、人才等体制的改革,促进核心区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二是核心区是扩大开放的示范区。提出向外资开放金融、旅游、电信、石油勘探开发、天然气开发、信息和电力等垄断领域,同时加强东西部合作,形成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三是核心区是实现现代化的先行者。注重把核心区建成宁夏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最具现代化水平的城市群。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宁夏提出把北部引黄灌区尤其是经济核心区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南部山区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逐步将宁夏建成“小而富、小而强、小而美”的民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