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第十次党代会上,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把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式作为宁夏未来一段时期的总体奋斗目标。2002年以来,宁夏实行现代化区域中心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宁东基地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使宁夏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特征。但宁夏经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仍处于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发展阶段,经济欠发达仍是宁夏最大的区情。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宁夏积极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宁夏跨越式发展基础分析
(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1.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扭转了宁夏人均发展水平相对长期下滑的局面
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发展中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只有加快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宏伟目标。2002~2006年,宁夏GDP由377.16亿元增加到725.9亿元,财政总收入由43.3亿元增加到110.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6.5亿元增加到6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30.8亿元增加到515.3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由4.43亿美元增加到14.4亿美元。短短几年内宁夏地区经济总量实现了翻一番还多。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宁夏经济发展水平在一个很长时期内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宁夏人均GDP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率,从1978年的97.1%降低到2002年的61.8%,然后提高到2006年的73.9%。也就是说,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将前年宁夏与全国扩大差距的三分之一强追回来了。
2.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扭转了宁夏工业迅速滑坡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工业虽然也得到一定发展,工业化率从1984年的30.1%提高到1995年的36.17%,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严酷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宁夏陆续退出制糖、轻纺等行业。亚洲金融危机对出口影响较大,国内市场低迷,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暴跌,宁夏产品更是缺乏市场竞争力,亏损和倒闭企业迅速增多。1998~2001年是宁夏工业的衰败期,宁夏工业化率平均为31.98%,比1995年大为倒退。作为宁夏工业重地的银川市更是工业整体连续多年亏损,四年内银川市(地区口径)工业利润总额累计为-4.63亿元,银川市被迫以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来支撑经济发展。2001年,刚任银川市领导的王正伟同志,委托市科技局聘请专家开展银川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后,银川应该加快工业化步伐成为共识。
2002年,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实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三化联动”战略。一是大规模开发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打造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使宁夏升格为与晋、陕、内蒙古并列的煤炭主产区,在全国的能源地位大幅度提高。二是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工业园区建设,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和政务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宁夏2006年底已经形成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共21个。三是加快老工业基地和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通过整合形成了宁夏电力公司、长庆采油三厂、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销售收入过20亿元、30亿元、5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大企业。2001~2006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由327.3亿元增至859.7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06.8亿元增至287.6亿元,工业对GDP贡献率由23.9%提高到52%。工业成为宁夏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3.以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纽带,扭转了宁夏城市建设的计划经济路径
宁夏城镇化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平稳。宁夏城镇化率1981~1991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1991~2001年提高9.3个百分点,但宁夏城镇化水平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一直处于落后局面。2002年以后宁夏城镇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2001~2005年城镇化率提高了8.98个百分点,短短几年内,宁夏城镇化率从西部的落后水平提高到了先进水平。宁夏城市建成区面积“十五”期间增长1.19倍,城镇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
2002年是宁夏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转折点。2002年9月,自治区党委做出加快宁夏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决策;10月,国务院同意调整银川市辖区行政区划和石嘴山市行政区划,同期自治区也决定将原来由吴忠市代管的灵武市划归银川市管理。2003年自治区重新制定了《宁夏城镇体系规划》,全区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乡镇区划调整。2004年国家批准宁夏建立地级中卫市。2006年底开始实施沿黄城市带战略。
宁夏城镇化发展最大的成绩还在于突破了计划经济的城镇发展模式和建设思路。一是点轴开发、网络发展,强点、连线、带面,重点建设“大银川”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及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四个地级中心城市,明确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思路。二是调整区划,打破城乡分割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银川市作为首府城市的地位、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确立中卫市作为宁夏中西部经济增长极和中心城市地位。三是科学规划、超前建设,银川市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五创城市”,石嘴山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吴忠市建设新型滨河生态城市,固原市建成更强辐射能力的宁南中心城市,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4.以固原工作会议和中部干旱带工作会议为契机,初步缓解了地区间不平衡的发展趋势
宁夏内部山区与川区之间地区差距的存在及其长期拉大差距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宁夏实施非均衡增长战略。
(1)当2002年确立建设“大银川”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以后不久,2003年自治区党委召开了自治区第一次固原工作会议,随后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固原工作会议,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统筹山区与川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将宁夏区域经济从山川二分法改变为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三分法。中部干旱带问题的专门提出,使我们更加关注干旱带面临的水资源、生态、草原、特色农业和工业发展等问题。自治区多次召开加快中部干旱带发展工作会议,中部干旱带人饮水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3)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在全国率先实行封山禁牧、退牧还草,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山区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从2001年的48.2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5万人。低层次平面垦殖得以遏制,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
(4)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地处中部干旱带的宁东和太阳山两个工业基地已经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马铃薯、硒砂瓜、枸杞、红枣、中药材、草畜等山区特色农业迅速发展。
(5)以更加人性化的政策关注贫困地区的人口问题。宁夏首创的“少生快富”经验已经被写入中央文件得以在全国推广。并且积极开发山区人力资源,宁夏把山区劳务输出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加大政府对劳务输出的指导和组织,外出打工收入已经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从总体而言,宁夏近年来在川区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固原山区人均GDP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部干旱带人均财政收入比例也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川区的比例从2001年的0.38:1提高到2005年0.471:1,初步扭转了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后发优势理论
跨越式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和制度的模仿和创新,加快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经济超常规增长或跨越某个发展阶段,最终达到追赶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一种发展模式。
跨越式发展有其理论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后发优势”理论。“后发优势”论是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A.Gerschenkron)于1952年创立的。在研究19世纪欧洲落后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他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这得益于落后国家所具有的“后发优势”(Advantages of Backwardness)。随后列维(M.Levy)的“后发现代化”研究,阿伯拉莫维茨(M.Abramovitz)的“追赶假说”研究,日本南亮进的“后进利益理论”,伯利兹、克鲁格曼(E.Brezis,P.Krugman)等的技术“蛙跳理论”,范艾肯(R.VanElkan)的“技术—经济趋同论”,都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两种优势可以利用,一是比较优势,二是后发优势,既可以按照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来追随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也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来实施追赶战略。追赶战略与跟随战略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前者不主张消极地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介入区域分工,而是在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基础上,通过后发优势改造和提升比较优势。追赶战略不同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实施的“超英赶美”的赶超战略,它不是利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通过模仿和创新方式缩短与发达地区生产率的差距以达到经济追赶。
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一般是遵循由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初级阶段→工业经济高级阶段→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演化进程。世界上先后出现过三次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成功范例。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依靠电力、钢铁等重化工业超过英国。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起飞。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发展。后两者主要依靠汽车、家用电器制造业及电子产业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期的过渡时期,宁夏目前的发展水平也基本如此。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个历史性课题。
每个国家的追赶战略都有其强烈的时代特征,后发优势具有资本、技术、人力、制度、结构等多维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开始或正在进入信息社会,而我国却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任务。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才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影响
宁夏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而宁夏的投资主要依靠国家的投资,所以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对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影响重大。
(一)国家区域政策对宁夏的影响
1.西部大开发的近期目标并非缩小地区差距
西部大开发的原始目标是缩小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经过若干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并没有改变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现实。中央发觉缩小地区差距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只能是最终目标,短期内并不现实。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杜平司长认为:西部大开发的近中期主要目标应该是加快缩小西部地区所享受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即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人均公共产品水平差距,基本遏止人均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杜平,2005)。这与西部各省地方政府的追赶战略有相当大的差距。宁夏目前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在全国前列,但作为小省区,国家对各项事业的支持力度较大。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城乡贫困问题和就业问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落后等问题,争取国家对宁夏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投资。
2.全方位开发的思路弱化西部大开发力度
我国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加上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已经形成全方位开发格局。虽然说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互为机会,通过一系列活动也表明中央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不动摇,支持力度不减弱,但在蛋糕一定的前提下,西部开发政策还是被显著地稀释。